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7889条记录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栽培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过去60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与栽培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理论研究方面,对广东水稻种植区划、水稻分蘖与幼穗发育、光温反应特性、高产栽培叶色变化、光能利用、抗倒伏机理等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丰富了水稻耕作栽培科学理论.在耕作栽培技术方面,1950—970年代在广泛调研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全国著名的"潮汕经验",大幅提升了广东水稻单产,并对我国水稻栽培学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80—1990年代先后研发建立了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程和水稻抛秧及配套技术,实现了水稻栽培技术的规范化;进入21世纪,研发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超级稻强化栽培技术和多熟高效农作制模式及配套技术,实现了水稻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这些研究成果及其大面积应用,为广东水稻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今后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近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栽培研究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轻简化、标准化和高效化(即"两型四化")方向发展,在机械化育插秧、直播稻、再生稻栽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今后广东水稻耕作栽培研究要继续围绕产业科技问题,加强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水稻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

关键词: 水稻 耕作栽培 高产高效 光能利用率 轻简化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实践-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地合作"为例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东农业科技在城乡、区域发展上的不平衡十分突出,尤其是农村科技资源和高层次人才极度匮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地合作"为例,介绍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推动科技下沉的主要做法和主要路径.提出"走出去,找事干",以共建平台、下沉人才,协同创新、全链服务为工作方法,开辟科技下沉多条渠道,确保科技人员不仅"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而且大有作为.通过构建院地企、省市县联动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的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带来了地方农业科技资源的盘活利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农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的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必须始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聚焦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凝聚多方力量,才能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院地合作 乡村振兴战略 协同创新 科技下乡 人才振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长素代谢与信号转导及其调控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分子机制

科学通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子萌发是一个由遗传和环境因子共同调控的复杂过程,其中植物激素调节可能是种子植物萌发过程中的一种高度保守的机制.生长素是植物中的一种最重要的信号分子,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包括形态发生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生长素通过多条平行的途径被生物合成和失活,也通过典型和非典型途径被感受和转导.生长素在种子休眠和萌发中的作用主要受其生物合成与分解代谢以及信号转导途径的调控.本文主要综述了生长素的生物合成与代谢、生长素的信号转导以及它们对种子休眠与萌发的调控的研究进展.此外,我们也提出了在本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试图为解释生长素调控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分子机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长素 休眠 萌发 代谢 种子 信号转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番木瓜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

植物保护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木瓜Carica papaya又名木瓜、万寿果,是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属于番木瓜科番木瓜属,为多年生常绿软质小乔木(Serrano&Cattaneo,2010)。番木瓜原产于南美洲,于17世纪传入我国,在我国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和福建等省区。2017—2019年笔者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木瓜种植园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部分木瓜出现茎基部腐烂的现象,随后在很短时间内整株木瓜树倒伏死亡且该占地约5 hm2的果园,每年有大约15%以上的植株因茎基部腐烂而死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菜碱对猪和家禽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甜菜碱是甘氨酸的三甲基衍生物.作为饲料添加剂,甜菜碱具有促进动物生长、改善胴体品质、缓解热应激、调控动物繁殖性能等作用.甜菜碱可以通过参与蛋氨酸代谢为机体大部分甲基化反应提供甲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甜菜碱通过调控表观遗传影响动物繁殖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甜菜碱对猪和家禽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甜菜碱在畜禽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 甜菜碱 胴体品质 繁殖 缓解应激 渗透调节 甲基供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萎凋时间对丹霞8号主要生化成分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食品与机械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丹霞8号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萎凋时间茶叶中生化成分和挥发性成分,探明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在0~23h显著增加,23~32h显著降低.0~16h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茶氨酸则显著降低;16~50h游离氨基酸和茶氨酸均显著降低.0~50h咖啡碱含量显著增加;可可碱显著降低;叶绿素a差异不显著.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5~28h显著降低;28~50h显著增加.萜烯是5~32h萎凋叶主体挥发性成分,萜醇是0h和50h萎凋叶主体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表明,0~50h萎凋叶的生化成分特征和香气轮廓呈规律变化,生化特征可分为0~16,23~28,32~50h3个阶段;香气轮廓分为0~9,16~23,26~32,50h4个阶段.16h和23h是茶叶萎凋过程中生化成分特征和香气轮廓变化的共有时间点.

关键词: 萎凋 生化成分 挥发性成分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增城丝苗型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广8优粤禾丝苗

杂交水稻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8优粤禾丝苗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增城丝苗型水稻三系不育系广8A与恢复系粤禾丝苗配组育成的增城丝苗型优质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19年8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米质优,抗稻瘟病,适宜在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作早、晚造种植.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增城丝苗型 广8优粤禾丝苗 优质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蠋蝽对荔枝蝽一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在荔枝蝽若虫期对其具有良好防效的天敌昆虫,本试验探究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潜力,在室内条件下评价了蠋蝽4龄若虫、5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能力,结合果园的观察总结了蠋蝽捕食行为特点.结果表明:蠋蝽4龄若虫、5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对荔枝蝽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9.066、8.210、8.354和5.903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956、1.327、1.100和1.244,处理时间分别为0.10、0.162、0.132和0.149 d.不同龄期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室内外观察发现,蠋蝽捕食荔枝蝽若虫时的行为和捕食草地夜蛾等其他猎物时相似,经历搜索、跟随、攻击、取食、转移等行为反应.捕食功能试验证实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具有较高的控害潜能,是实现荔枝蝽绿色防控的一种良好备选天敌产品.

关键词: 蠋蝽 荔枝蝽 捕食功能反应 攻击效率 处理时间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水虻规模化生产及其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是一种营腐生性质昆虫,取食范围广,生物量大,世代周期短,可将有机废弃物快速转化成为高附加值生物物质.利用黑水虻规模化处置和转化有机废弃物,生产的优质昆虫资源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可弥补水产动物饲料原料的短缺.本文介绍了黑水虻的生物学特性、黑水虻规模化养殖的研究与应用,并对黑水虻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最新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黑水虻 规模化养殖 水产动物饲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水稻田稗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广东省水稻田杂草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现状及其可能的抗性机理,采用整株剂量反应法测定不同地区稗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对不同稗种群的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基因片段进行扩增测序,分析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monooxygenase,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抑制剂胡椒基丁醚(piperonylbutoxide,PBO)和4-氯-7-硝基-2,1,3-苯并氧杂噁二唑(4-chloro-7-nitro-1,2,3-benzoxadiazole,NBD-C1)对不同稗种群抗性水平的影响,并对替代药剂进行筛选.结果 显示,广东省水稻田多数稗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仍表现敏感,但采自湛江市的1个种群BC-7对五氟磺草胺产生了抗性,抗性倍数达6.5倍.与敏感种群BC-2相比,BC-7种群并未发生已报道的ALS靶标抗性相关突变.PBO和NBD-C1均可显著提高BC-7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其干重抑制中量GR50由31.1 g/hm2分别降为11.0 g/hm2和24.7 g/hm2.BC-7种群对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仍较敏感,但对二氯喹啉酸和双草醚产生了抗性.表明P450和GST介导的代谢抗性是稗BC-7种群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适用于治理该抗性种群.

关键词: 五氟磺草胺 乙酰乳酸合成酶 代谢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