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自交系授粉后外源DNA的导入转化及性状变异的研究初报
《玉米科学 》 1996
摘要:本实验对外源DNA导入技术中花粉管通道技术在玉米自交系中的导入、转化及性状变异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取大豆DNA,在玉米自交系自交授粉后22小时、24小时、26小时导入,变异率在1.9×10-3~6.05×10-2,变异顺序为24小时>22小时>26小时,从变异性状上看,24小时的变异性状多表现为供体的早熟性状,且变异范围广。
关键词: 外源DNA导入,玉米自交系,花粉管通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幼穗组培及白化苗的电镜观察
《生物技术 》 1996
摘要:木文报道了五份水稻材料的幼穗组培的诱导率和分化率,对继代8次后的幼穗愈伤分化出的白苗和绿苗及其各自的愈伤进行电镜扫描,发现白苗的质体结构不完整,不能正常合成叶绿素。
关键词: 水稻、幼穗组培;白化苗;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缺肥的外部形态诊断
《农民致富之友 》 1996
摘要:作物缺乏任何一种元素都会破坏体内正常的代谢,在茎叶长相,叶的大小,形态和颜色上发生变化,使一定部位的茎和叶的组织枯萎并呈现各种不同的颜色等,通过细致观察外部形态的变化就可以初步知道缺少哪些营养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种衣剂研制开发的现状与展望
《黑龙江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黑龙江省种衣剂研制开发的现状与展望晏晖(黑龙江省农科院土肥所)1黑龙江省种衣剂的研制近年来,在种衣剂的配方及应用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88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完成了大豆、玉米、小麦、甜菜、油菜等六种作物防治苗期主要病虫害的种衣剂配方研究,1993年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玉米科学 》 1996
摘要: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法对10个玉米杂交种的6个相关因素与子粒产量的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产量与其相关因素的关联次大小顺序为:生育期γ1>抽丝或γ2>穗长γ3>穗粗γ4>百粒重γ6>粒行数γ5.明确了各因素对产量影响大小的顺序和主次关系。玉米子粒产量主要取决于与其关联度较高的生育期、抽丝期、穗长等主要因素。为选育高产优质玉米杂交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黑龙江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大豆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陈霞(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1豆渣的综合利用1.1豆渣乳清饮料按豆渣与水1∶12的比例加水磨浆,煮沸抽提过滤,于滤液中分别加入5%蔗糖和2%番茄汁煮沸,冷至40℃,接入4%混合菌种(保加利亚乳酸杆菌与乳酸链球菌1∶1)40℃培养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田除草剂喹禾灵施药技术
《农民致富之友 》 1996
摘要:喹禾灵是南通农药厂与江苏省农药研究所共同开发的新型旱田用涂草剂。用于阔叶作物田中防治禾本科杂草,适用于大豆,甜菜、油菜、棉花、花生、烟叶、蔬菜和果树等多种作物。 喹禾灵为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茎叶处理剂,在禾本科杂草与双子叶(阔叶)作物间有高度选择性。药剂由杂草叶片吸收后,能迅速上下传导到整个植株,积累在分生组织。使新叶基部和茎节的分生组织坏死,从而使禾本科杂草的生长停止后枯死。喹禾灵不仅使禾本科杂草地上部分枯死,还可移行到多年生禾本科杂草的地下茎,使它枯死,阻止再生。喹禾灵枯杀禾本科杂草的速度很快,一般在药后7—10天内见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简易沙棘嫩枝扦插育苗技术研究初报
《沙棘 》 1996
摘要:在黑龙江省较寒冷的北部,简易覆盖,人工控制喷雾条件下,通过对蒙古实生沙棘优良单株嫩枝扦插试验。结果表明:6月下旬,剪取沙棘雌株当年生半木质化嫩枝,采用10cm插段,经50mg/l的IBA溶液浸泡12~14h,在河沙基质上扦插,生根率较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主要病毒保毒植物试管保存技术及其效果的研究
《马铃薯杂志 》 1996
摘要:本文报道了1987~1990年对马铃薯主要病毒毒源试管封闭保存的研究结果.保毒植物为普通烟草、心叶烟、德伯尼烟、番茄、千日红,洋酸浆等.在无菌条件下,温度为20~25℃,2000~3000m烛光照,取其0.5~1cm大茎尖消毒后扦插在试管培养基上培养,因保毒植物种类不同,其成活率为57.6%~100%,平均为87.1%,进管20~26天生根发育正常.在试管内发育成株时,可进行单节切段更新繁殖,其生长发育比大茎尖初次进管时速度快,一般6~12天生根发育正常,并保持试管毒源纯度和含毒量.
关键词: 马铃薯病毒,保毒植物,试管保存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