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8346条记录
棉田综合覆盖效应研究初报

中国棉花 1990

摘要:地膜覆盖棉田,能增温保墒,促进棉花增产,已为科研和生产所证明。但对高温季节覆盖棉花根区的温度过高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甚少。为此1989年采用地膜秸秆两种,材料覆盖棉田,探讨其对棉花生育的影响。试验设露地、地膜覆盖、麦秸覆盖、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西北麦蝽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

植物保护 1990

摘要:西北麦蝽(Acelia sibirica Reuter)是我省小麦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发生在丘陵旱垣地区,分布广,为害重,且80年代以来,逐年扩大蔓延。临汾地区为害面积累计达150万亩以上。为此,1983—1988年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一.为害情况 西北麦蝽不仅为害小麦、大麦,还为害禾本科杂草。苗期叶片被害后2—3天萎蔫,渐变黄扭曲或形成枯心苗。拔节后主害茎和叶片,抽穗后主害穗部,导致籽粒秕瘦减产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学除草和化学除草剂(一)

山西农业科学 1990

摘要:农田杂草种类多、繁殖力强、适应性广、抗逆性高,不仅与农作物争水、争肥、争光,而且传播病虫害,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估计,世界农业受杂草危害,每年平均减产9.7%。我国由于杂草危害,水稻每年约减产1成;麦类每年约减产2—3成。依靠人工或机械除草费力、费工、效率低、效果差;应用化学除草可节省用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防治效果,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世界除草剂发展的历史不长,从1942年发现和使用2.4—D以来,到现在还不到50年,发展速度超过了杀虫剂和杀菌剂。从品种看,先后商品化的除草剂品种达300多种,目前使用的有150余种;从产量看,60年代以前,国外除草剂只占农药总产量的1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红吸浆虫幼虫穗上分布调查

山西小麦通讯 1990

关键词: 小麦红吸浆虫 幼虫 穗上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结构改良剂及其应用

土壤通报 1990

摘要:土壤结构改良剂50年代就有研究,由于当时的改良剂效果差,用量大,使用成本高,没有得到广泛地应用。至到最近几年,高效低用量土壤结构改良剂出现,使用方法不断改进,使用成本下降,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研究和应用又得到了很多学者的重视,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对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研究和应用做一归纳,仅供参考。 一、土壤结构改良剂的性质及其作用机制 土壤结构改良剂可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两大类,以多聚糖和聚丙烯酰胺说明这二类改良剂的性质及其在土壤中的作用机制。 1.多聚糖土壤结构改良剂 多聚糖是一种水溶性天然土壤结构改良剂,也是国外研究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改良剂,它是从瓜尔豆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晋南平川水地冬小麦精播高产技术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1990

摘要:大研究结果表明,在晋南平川高肥水地麦区减少基本苗,培育壮苗,控制无效分蘖和过多的有效分蘖,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利用群体的自动调节能力,提高成穗率和单株成穗数完全能够获得高产。精播田较常规田亩增收15.30元,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 平川水地 冬小麦 精播 基本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旱地农业分区探讨

山西农业科学 1990

摘要:本文从早地农业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本特点出发,应用了全省111个县(区)计1924个乡镇的资料,选用了7项分区指标,对全省进行星座图聚类,最后将全省划分为6个Ⅰ级区和27个Ⅱ级区,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山西旱地农业区域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关键词: 旱地农业 区域划分 定量指标 星座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药的毒性(一)

山西农业科学 1990

摘要:农药的毒性,指农药对人畜及有益生物的危害而言。本文针对农药毒性的有关问题,综述于下。一、农药毒性的类别 (一)毒性的表现与毒剂的定义 1.农药毒性的表现农药几乎都是有毒的,但有大小之别,通称“化学毒剂”。人们在生产和使用农药过程中,往往发生中毒现象。皮肤中毒,引起红肿、发炎、起面疮、发疹子;体内中毒,感到头痛、恶心、腹痛、多汗,重则昏迷、抽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对于有益生物,如蜜蜂、鱼、蚯蚓、家蚕等,造成大量死亡,这都是农药具有毒性的表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乳牛醋酮病检测方法的改进

中国兽医科技 1989

摘要:以酮粉法诊断乳牛醋酮病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对实验室的检测方法经过5年试验研究,摸索出一种较为理想的检测方法。 试剂 亚硝基铁氰化钠粉剂(保存于棕色瓶中),10%氢氧化钠溶液,20%醋酸。 方法 取中试管1支,先加尿液2~3ml,随即加入亚硝基铁氰化钠粉末少许(约10mg),振摇,使其充分溶解,再加10%氢氧化钠溶液0.2ml(约3~5滴),混合,使成红色,加入20%醋酸1ml(约20滴),充分混合,观察结果。 判定 尿液呈现红色者为阳性反应,加入2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高粱芽期酯酶同工酶研究报告

作物学报 1989 CSCD

摘要:1981-1984年间进行了以中国高粱为主的幼芽期酯酶同工酶研究。供试材料包括中国高粱品种928份,另有一些国外和野生高粱材料,共计949份样品。电泳分析结果表明:高粱幼芽期酯酶同工酶是遗传稳定的特性。中国高粱的酶谱带一般为9-14条,最多19条,最少4条。可划为 E_1至 E_9九个谱带区,其中 E_4是主酶带区,E_6、E_7是次主酶带区。这些酶谱带可分为七大类、17个类型,其中以Ⅱ-2、Ⅱ-3、Ⅱ-4三个类型最为普遍,占928份中的81.9%,是中国高粱的主体类型。但品种间的谱带变异也很丰富,非洲、印度高粱所表现的谱带类型,中国高粱基本上都有。与供试的野生高粱相比,二者之间相似处多于不同处,特别是与帚枝高粱更为接近。看来 E_4区是蜀黍属共同的主酶带区。至于中国高粱与外国高粱以及野生高粱的亲缘关系,尚需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酯酶 同工酶 高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