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啶氧菌酯在香蕉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中国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啶氧菌酯在香蕉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采用外标法定量,试验样品经乙腈提取,固相萃取净化后经气相色谱仪-微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在0.02~0.10 mg/kg和0.01~0.10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香蕉和土壤中啶氧菌酯的回收率分别为101.4%~109.2%和93.7%~105.0%,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5%~4.0%和2.8%~8.4%,最小检出量均为0.01 ng,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02 mg/kg和0.01 mg/kg。该分析方法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均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可广泛用于啶氧菌酯残留检测。


香蕉根际微生态及其与枯萎病防治之间的关系
《生物技术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枯萎病严重危害香蕉生产,可致香蕉大幅减产甚至绝收.该病害通过土传、种苗调运等途径进行传播扩散,其病原菌产生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的时间长达30年,防治非常困难,是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高度关注的对象之一.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及相关从业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危害、植物根际微生态及其与土传病害的关系、香蕉根际微生态及其在枯萎病防治中的作用和贡献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香蕉根际微生态的深入研究、优良生防资源的挖掘与创新利用及香蕉枯萎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槟榔黄化植原体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槟榔是海南省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由植原体侵染引起的槟榔黄化病(areca palm yellow leaf disease, YLD)是当前我国槟榔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为了建立精准高效的槟榔黄化植原体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槟榔黄化植原体16SrDNA基因,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AMf/AMr和探针AM-Prode,使用该方法进行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测试,并在其他植物的植原体病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本检测方法能够准确的检测出阳性样品,健康样品无扩增曲线;在敏感性测试中,该检测方法能检测到1.16×10~1 copies/μL样本浓度水平,其标准曲线方程为y=–3.4185x+43.624,扩增效率为96.12%,相关系数R2=0.9833;在特异性测试中,该检测方法对YLD的检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槟榔、槟榔其他病害病原及其内生菌的基因组对本方法未造成干扰;在重复性测试中,该检测方法对槟榔黄化病的检测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并且该检测方法可对苦楝黄化病、细圆藤丛枝病及辣椒黄化病等8种植原体病害进行检测,对植原体的检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本检测方法的建立,有利于为槟榔黄化病的精准诊断、病原监测及媒介昆虫的检测等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 槟榔 槟榔黄化病 植原体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 病害检测


'台农1号'杧果转录组测序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杧果(Mangifera indica L.)是一种味道甜美、营养丰富的热带水果。为了进一步了解杧果果实中独特风味形成的原因,本研究通过GC-MS检测了‘台农1号’果实后熟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测得杧果在成熟时会产生大量的萜类化合物。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Illumina HiSeq对转色期杧果(0 d)和成熟期杧果(4 d)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发现9 832个存在表达差异的基因,与转色期相比,完熟期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4 138个,下调表达的差异基因5 694个。本研究重点分析了杧果果实中6条与萜类生物合成相关途径的108个unigenes,分别是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途径、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的生物合成途径、二萜生物合成途径、单萜生物合成途径、柠檬烯和蒎烯降解途径以及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途径。在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途径中发现36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发现,采后的杧果果实主要是通过MVA途径合成IPP和DMAPP等类异戊二烯前体物质。研究结果丰富了杧果的转录组资源,这些基因为深入挖掘杧果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研究杧果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提供依据,也为杧果香味品质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台农1号’杧果 转录组测序 基因功能注释 萜类化合物


豆蔻明对慢性热应激儋州鸡脏器系数、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旨在探讨豆蔻明(CDN)对慢性热应激儋州鸡脏器系数、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200只1日龄儋州鸡母鸡,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热应激组(HS),豆蔻明低(L-CDN)、中(M-CDN)和高剂量组(H-CDN),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CON和HS组饲喂基础饲粮,L-CDN、M-CDN、H-CDN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100、200 mg/kg豆蔻明。试验期42 d,预试期21 d,正试期21 d。正试期间,HS、L-CDN、M-CDN、H-CDN组每天09:00~16:00饲养温度为(36±2)℃,其余时间饲养温度维持在(25±2)℃,CON组饲养全天温度维持在(25±2)℃。42 d时从每个重复选取2只体重接近的儋州鸡屠宰。采集血液制备血清,检测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和血清炎性因子指标;采集肝脏、脾脏、胸腺及法氏囊等器官,计算脏器系数。【结果】(1)M-CDN、H-CDN组儋州鸡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显著低于HS组(P<0.05),L-CDN、M-CDN、H-CDN组鸡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低于HS组(P<0.05),且除H-CDN组TG含量显著低于CON组外(P<0.05),其余均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2)与HS组相比,M-CDN和H-CDN组儋州鸡法氏囊指数显著上升(P<0.05),H-CDN组儋州鸡脾脏指数显著上升(P<0.05),3个试验组肝脏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且均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M-CDN、H-CDN组的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L-CDN组(P<0.05),H-CDN组的脾脏指数显著高于L-CDN、H-CDN组(P<0.05)。(3)与HS组相比,3个试验组儋州鸡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M-CDN组儋州鸡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H-CDN组儋州鸡血清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且均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3个试验组儋州鸡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但仍显著低于CON组(P<0.05)。M-CDN、H-CDN组的SOD活性显著高于L-CDN组(P<0.05),H-CDN组的CAT、GSH-Px活性显著高于L-CDN、M-CDN组(P<0.05)。(4)与HS组相比,3个试验组儋州鸡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M-CDN、H-CDN组儋州鸡血清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且均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3个试验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饲料中添加豆蔻明可以对热应激儋州鸡部分血清生化指标起到调节的作用,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缓解热应激带来的肝脏损伤,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热应激诱导的免疫应激及炎症,儋州鸡慢性热应激豆蔻明推荐添加剂量为200 mg/kg。
关键词: 豆蔻明 儋州鸡 慢性热应激 脏器系数 血清生化指标 抗氧化能力


抗香蕉枯萎病菌菌株F2-14的鉴定及其抑菌机制初探
《中国南方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香蕉枯萎病已严重威胁全球香蕉产业发展,生物防治是防控香蕉枯萎病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筛选香蕉土壤中的拮抗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tropical race 4,Foc TR4)活性细菌,得到1株具有高拮抗活性的菌株F2-14.采用生理生化特性、形态特征和基因组ANI值分析鉴定该菌株,并进行其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antiSMASH预测其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与CAZy等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并进行其抑菌物质粗提及其抑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菌株F2-14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其基因组中具有产生几丁质酶、葡聚糖酶、蛋白酶等的基因,还含有编码杆菌溶素、儿茶酚型嗜铁素、丰原素、表面活性肽等7种抗菌活性的基因簇.菌株F2-14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能够平板抑制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等15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且能通过产生次级代谢物致使Foc TR4病菌的细胞壁破裂和细胞膜受损,从而抑制Foc TR4病菌生长.说明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F2-14在植物病害防控方面有着较好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 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生物防治 抑菌机制 基因簇 次级代谢产物


老挝厚叶沉香中1个新的2-(2-苯乙基)色酮和木脂素杂合物及其抑制一氧化氮作用
《中草药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研究老挝厚叶沉香Aquilaria crassna植物所产沉香的化学成分及其抑制一氧化氮作用。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谱学方法并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采用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测试化合物抑制一氧化氮产生的抗炎活性。结果 从老挝沉香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3个化合物,分别是厚叶沉香醇(1)、8-氯-6-羟基-2-(2-苯乙基)色酮(2)和8-氯-6-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3)。化合物1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一氧化氮具有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值为(47.53±2.14)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厚叶沉香醇,是从沉香中首个发现的由2-(2-苯乙基)色酮和木脂素形成的杂合物,且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株产生一氧化氮呈现抑制活性。
关键词: 沉香 厚叶沉香 厚叶沉香醇 2-(2-苯乙基)色酮 杂聚体 抑制一氧化氮产生活性


考虑倒伏与粮仓容积的再生稻头季机收路径规划
《农业工程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升机具作业效率和质量、减少土壤碾压等,该研究提出一种同时考虑作物倒伏状态、碾压面积和收获机粮仓容积的路径规划算法(harvester grain bin capacitated arc routing problem,HGBCARP)。该算法由作业信息处理模块和作业路径规划模块组成,作业信息处理模块将农田边界、卸粮点位置、作物倒伏方向及面积、位置等信息转化成可处理的数据形式并传输给路径规划模块,然后由路径规划模块进行作业行方向划分、作业行遍历顺序寻优、转弯方式生成、碾压面积计算等,最终得到最优路径规划结果。采用改进遗传算法,分别以3种再生稻收获机、2种传统水稻收获机和3种不同田块为对象,以行驶路径长度、碾压面积、收获粮食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回转式收获路径和HGBCARP式收获路径规划开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HGBCARP式比回转式收获路径碾压面积每公顷减少11.79%~27.20%,可使倒伏的机收头季稻增收1.64%~1.95%;同时在3种不同田块条件下进行仿真试验,HGBCARP式比回转式收获路径可使碾压面积每公顷减少7.25%~20.09%。使用电动无人履带式底盘对不同收获路径进行田间模拟收获试验,HGBCARP式收获路径与传统牛耕往复式及回转式收获路径相比,碾压面积减少约11.21%~28.03%,在路径长度减少约6.81%~23.46%,验证了HGBCARP式路径规划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智能化作业路径规划研究提供参考。


低温处理对抗寒差异侧钝叶草光合性能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2份抗寒性具有显著差异的侧钝叶草(Stenotaphrum secundatum)品系S13(抗寒材料)与S55(敏感材料)进行模拟低温处理,在0(CK)、3、7、14d测定其光合性能,对其光合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两份材料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显著(P<0.05)下降,而S13胞间CO2浓度(Ci)呈先显著(P<0.05)降后显著(P<0.05)升的趋势,S55前期平稳后期显著(P<0.05)上升,说明低温胁迫前期是由于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侧钝叶草Pn下降,后期是非气孔因素;叶绿素含量(Chl)、类胡萝卜素含量(Car)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均呈逐步下降趋势,说明侧钝叶草受到光抑制.两份材料规律基本一致,但对低温胁迫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P<0.05).低温处理3 d后,S13的Chl、Car和Fv/Fm显著(P<0.05)高于S55;低温处理7d后,S13的Pn、Gs、Tr、Chl、Car和Fv/Fm均显著(P<0.05)高于S55;低温处理14 d后,S13的Pn、Chl和Car仍显著(P<0.05)高于S5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通过研究低温处理对不同侧钝叶草材料光合特性的影响,为钝叶草抗寒栽培和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低温 侧钝叶草 光合色素 光合参数 最大光化学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