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9441条记录
聚醚有机硅PSPE助剂对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在豇豆花瓣表面润湿性能影响

农药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豇豆花瓣表面润湿性能,提高防治药剂精准施药水平。[方法]采用座滴法测定豇豆花的旗瓣内外侧、翼瓣内外侧和龙骨瓣外侧等5个花瓣表面的接触角,采用朱定一(ZDY)法计算其固体表面自由能,进一步测定了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WG)稀释液及其添加PSPE助剂后药液在花瓣表面的静态和动态接触角,并采用最大泡压法测定噻虫嗪药液及其添加助剂后药液动态表面张力(DST)。[结果]豇豆5个花瓣表面除了旗瓣外侧表面为亲水型,其他4个花瓣表面均为疏水型(接触角θ大于90°),花瓣表面自由能值在23.15~60.31 mJ/m2之间。25%噻虫嗪WG的250、125 mg/L处理药液在豇豆花瓣表面上总体润湿性差,添加PSPE助剂后,药液对豇豆花瓣表面接触角在30 s时降至20°以下,静态接触角降低75%以上,显著低于未添加助剂的药液。添加助剂的药液在5个豇豆花瓣表面的接触角下降趋势相似,在0~10 s内快速下降而后平稳降低,DST在50~500 ms内快速降低,在10 s时降至23.15 mN/m及以下。药液添加助剂浓度由0.05%提高至0.1%,DST下降更快,5 s后在旗瓣内侧、翼瓣内外侧和龙骨瓣外侧表面接触角均低于10°,药液DST快速下降区时间提前。[结论]添加聚醚有机硅PSPE助剂可使25%噻虫嗪WG喷雾药液在豇豆花瓣表面快速润湿铺展。

关键词: 豇豆花 接触角 表面自由能 动态表面张力 喷雾助剂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漠化地区澳洲坚果果实品质及产量的综合评价

经济林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了解石漠化地区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的品质特征,筛选出能适应于石漠化地区种植的优良澳洲坚果品种.[方法]以贵州石漠化地区的13个澳洲坚果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澳洲坚果果实产量、外观品质、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分等 34 项指标,采用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对果实品质与产量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澳洲坚果品种果实外观品质和产量存在明显差异,澳洲坚果单壳果质量为6.42~12.37 g,以Nanya No.12 和HAES344 的单壳果质量最大;出种率为 35.10%~55.37%,以HAES344 的出种率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果仁质量为 2.27~4.36 g,出仁率为 29.76%~46.44%,单株产量为 1.66~21.04 kg,其中Nanya No.116 的果仁质量、出仁率和单株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不同品种澳洲坚果营养品质指标变异均较丰富,变异系数为 0.98%~41.82%,其中Fe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 41.82%,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分别为 3.84%和 0.98%;果仁脂肪酸组分中,十五烷酸和十七烷酸的变异系数最大,均为 14.29%,最小的是棕榈酸、油酸,分别为 5.53%和 2.86%,且果仁脂肪酸组分中均以油酸、棕榈油酸为主.澳洲坚果果实主要营养品质指标间有明显相关性,经主成分分析将 12 项主要营养品质指标综合为 4 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可达 82.828%.各品种主成分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Nanya No.3、Own Choice、Hinde、HAES788、Nanya No.l、Nanya No.2、HAES344、Nanya No.12、Guire No.1、Nanya No.116、HVA16、HVA4、HAES695.[结论]Nanya No.3、Own Choice的果实综合性状表现均相对较好,这两个品种可通过深入研究作为贵州石漠化地区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此外,Nanya No.l、Nanya No.12、Nanya No.116等品种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均较好,可作为主要良种进行推广.

关键词: 澳洲坚果 果实品质及产量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β-乳球蛋白-多酚纳米颗粒稳定的百香果籽油Pickering乳液及其性质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β-乳球蛋白负载3种多酚(阿魏酸、槲皮素、香草酸)制备的β-乳球蛋白三配体复合物纳米颗粒(β-lactoglobulin triple ligand complex nanoparticles,β-LGCNPs)作为乳化剂,采用超声波破碎法制备百香果籽油Pickering乳液,考察Pickering乳液在不同粒子质量分数和油相比例条件下的粒径、稳定性、微观结构、抗氧化性、消化性、流变特性及脂质氧化产物.结果表明,百香果籽油Pickering乳液是由β-LGCNPs吸附在油水界面稳定的水包油型(O/W)乳液,其粒径与颗粒含量呈正比,与油相比例呈反比,当颗粒质量分数为1.5%、油相比例为30%(体积分数)时,乳液平均粒径达到(5.78±0.10)μm.在不同离子强度和pH值条件下乳液稳定性好,展现出比百香果籽油更强的抗氧化性,且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与颗粒含量呈剂量依赖关系.肠道消化2 h后,乳液中游离脂肪酸释放率达到(65.17±1.52)%,较百香果籽油提高了26.65%.流变学分析展现剪切变稀现象,表明该乳液属于非牛顿流体,随着剪切频率的提高,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都增大.在15 d储藏期内,Pickering乳液中脂质氧化产物(氢过氧化物和丙二醛)的生成量和脂质氧化速率降低.综上所述,由β-LGCNPs稳定的Pickering乳液改善了百香果籽油的稳定性、抗氧化活性、消化性及脂质氧化,有利于拓宽百香果籽油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Pickering乳液 β-乳球蛋白 多酚 百香果籽油 抗氧化活性 消化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石斛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秋石斛(Phalaenopsis-hybrid Dendrobium)花姿优美、花色丰富,是热区重要观赏植物,具有极高的产业价值。本研究以秋石斛杂交种迷你(Den. Yaya Victoria)、水蜜桃(Den. Swirl)、三亚阳光(Den. Sonia Hiasakul)原球茎和无菌苗幼嫩茎段为外植体,探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不同品种秋石斛胚性愈伤诱导、不定芽分化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胚性愈伤组织诱导阶段,原球茎和生长2个月的幼苗茎段作为外植体诱导效果最佳,暗培养30 d即可获得胚性愈伤。3个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是以MSD(MS+30 g/L葡萄糖+1 g/L花宝1号+8 g/L琼脂)为基本培养基,添加0.5 mg/L KT和0.2~0.5 mg/L 2,4-D。迷你、水蜜桃、三亚阳光的胚性愈伤诱导率最高分别为31.11%、22.78%和50%,其中迷你品种仅需15d即可获得胚性愈伤。最佳胚性愈伤增殖培养基为MSD+0.5mg/LIBA+0.5 mg/L KT,胚性愈伤状态保持良好且不发生分化,增殖倍数0.9。最佳分化培养基为1/2 MS+0.5 mg/L IBA+0.15 mg/L KT,在光照条件下,接种后的胚性愈伤组织能够快速诱导形成芽点,30 d内分化形成2~3片叶的幼苗,相同培养基中保持60 d能够自行生根获得完整再生苗。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30 g/L蔗糖+0.5 mg/L NAA+8 g/L琼脂,生根率为100%,平均生根数5条,根长约1.3 cm。本研究所使用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分化培养基具有一定的广谱性,可为后续秋石斛胚再生途径及分子育种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秋石斛 茎段 胚性愈伤 植株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闭鞘姜7个部位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及其乙醚提取物的GC-MS分析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乙醚和乙醇对闭鞘姜7个部位进行提取后,用pNPG(4-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法测试α-葡萄糖苷酶体外抑制活性,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分析测定其乙醚相中的化学成分。共检出化学成分125个,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闭鞘姜7个部位化学成分差异较大。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花瓣、花萼和须根的乙醚提取物的酶抑制率均超过70%,茎的乙醚提取物和根茎的乙醇提取物的酶抑制率在50%左右。因此,闭鞘姜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花瓣、花萼和须根的乙醚提取物具有相对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可为闭鞘姜全株的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草药 闭鞘姜 α-葡萄糖苷酶 气相色谱-质谱(GC-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咖啡豆品质评价体系构建及国产咖啡豆品质评价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我国咖啡豆用于现磨咖啡和速溶咖啡两种用途时的品质评价方法,筛选评价指标,首先通过Delphi评价法和序关系分析法从基本品质指标中筛选主要品质指标,构建品质指标体系。随后测定采自云南和海南不同产区53个咖啡豆样品的主要品质指标成分差异,基于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筛选不同用途咖啡豆的特征性品质指标,基于样品的主成分综合得分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最终筛选出粒度、口感、香味、碳水化合物含量为速溶咖啡用咖啡豆特征性品质指标;粒度、口感、香味、咖啡因含量为现磨咖啡用咖啡豆的特征性品质指标,确定适用于速溶咖啡的主栽品种为卡蒂姆和铁皮卡,主产区为云南;适用于现磨咖啡的咖啡豆主栽品种为卡蒂姆,主产区为云南。

关键词: 咖啡豆 品质评价 主成分分析 特征性指标 指标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数字PCR和荧光定量PCR检测转基因番木瓜中外源基因拷贝数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统的检测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拷贝数的方法是 Southern杂交,该方法成本高、周期长,难以满足高通量检测外源基因拷贝数的育种需求,因此,本研究旨在建立快速且高通量检测转基因番木瓜中外源基因拷贝数的方法.本研究从番木瓜基因组中筛选出 2 个单拷贝基因Cpa03g018830 和Cpa03g018770,以已知外源基因为单拷贝整合的转基因番木瓜为参照,利用数字PCR鉴定其拷贝数,进一步以其为内参基因,以番木瓜转基因育种常用的筛选标记基因NPTⅡ为外源目的基因,建立利用数字PCR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转基因番木瓜中外源基因拷贝数的方法.结果表明:Cpa03g018830 和Cpa03g018770 均为单拷贝基因;建立的数字PCR方法对转基因番木瓜中的外源基因拷贝数的检测准确可靠,而荧光定量PCR对转基因番木瓜中外源基因单低拷贝整合的检测准确度较高,对外源基因多拷贝整合的检测准确度则较低,因此,荧光定量PCR适合用来在大量转基因植株中初筛出单低拷贝整合的植株.本研究鉴定的单拷贝基因Cpa03g018830 和Cpa03g018770 可作为转基因番木瓜中外源基因拷贝数检测的内参基因,且建立的利用数字PCR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转基因番木瓜中外源基因拷贝数的方法,操作简单,速度快,适合批量检测,可为番木瓜转基因抗病育种中单低拷贝株系的选育提供新的方法.

关键词: 转基因番木瓜 拷贝数 内参基因 数字PCR 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MePP2CAa基因克隆、表达及蛋白互作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2C型蛋白磷酸酶(protein phosphatase 2C,PP2C)在木薯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利用木薯Arg7叶片cDNA扩增MePP2CAa基因,分析该基因序列、启动子活性、不同逆境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以及与ABA受体PYLs之间的互作关系.序列分析结果显示,MePP2CAa基因全长1311 bp,编码436个氨基酸,具有PP2C家族的结构域特征,与橡胶树和麻风树的PP2C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别为78.95%和74.09%,在C端保守;qRT-PCR分析结果显示,MePP2CAa基因在木薯储藏根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茎、叶中的表达量;不同逆境和激素处理结果显示,甘露醇、NaCl、ABA、MeJA、低温和SA处理可以显著诱导MePP2CAa基因的表达;MePP2CAa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显示,启动子包含ABA应答元件(abscisic acid responsive element,ABRE)、MeJA响应元件、干旱诱导元件等;酵母双杂交结果显示MePP2CAa能够与MePYL1互作.以上结果表明,MePP2CAa基因可能响应木薯的非生物胁迫.

关键词: 木薯 脱落酸 2C型蛋白磷酸酶 非生物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豆小叶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及遗传分析

草地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片是植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流与能量转化的主要器官,对植株的生长发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本研究对前期航空诱变获得的木豆(Cajanus cajan)小叶突变体进行了表型鉴定。结果表明:其叶宽、叶长、叶面积与野生型相比均显著变小(P<0.01),而叶片长宽比显著变大(P<0.01)。通过对小叶突变体和野生型‘ICPL81-3’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表型观察发现,不同单株的叶宽、叶长、长宽比和叶面积在F2群体中均有较大变异,且显著相关,其中叶宽和叶面积呈现明显双峰分布,叶宽表型符合3∶1分离(X~2<X■=3.84),表明小叶突变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SSR标记和InDel标记结合混池分离群体分析法(Bulk segregation analysis, BSA)进行小叶基因初定位,获得在两个基因池内具有明显差异的1个InDel标记PA094,经基因池各单株检测和F2群体单株检验,证实PA094和小叶突变性状具有稳定的连锁关系。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木豆小叶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其基因克隆提供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 木豆 小叶突变体 表型鉴定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份黄皮种质资源果肉游离氨基酸对风味品质和药用价值的影响及其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黄皮果实中游离氨基酸的组分特征、科学评价不同黄皮种质游离氨基酸对果实风味和药用价值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20 份黄皮种质果肉的 20 种常见游离氨基酸,采用味觉活度值、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各种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 20 份黄皮种质果肉中均含有除胱氨酸和精氨酸以外的 18 种游离氨基酸,种类丰富,且多数种质间含量差异显著;各种质的总游离氨基酸质量浓度在 1309.7~9832.0 mg/kg之间,其中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含量次之,半必需氨基酸含量最低;药用氨基酸占总游离氨基酸的 6.3%~18.6%,以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为主;根据氨基酸呈味特性的不同,将 18 种氨基酸分为 3 大类呈味氨基酸,发现种质M1 的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G2 的鲜味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含量最高;仅 16 份种质中的丙氨酸与少数种质中的天冬酰胺、天冬氨酸的味觉活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s,TAV)>1,对黄皮果实风味有贡献;大多数游离氨基酸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提取到 4 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 89.766%,能较好地反映出黄皮果肉游离氨基酸的综合特征;各黄皮种质的综合得分在-3.18~3.51 之间,M1 的综合得分最高;聚类分析将 20 份黄皮种质聚为 3 大类,其中第Ⅲ类群的X2、Y-1、G2、M1 的总游离氨基酸、药用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高,氨基酸营养品质好,风味品质佳.研究结果可为黄皮良种选育和品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黄皮 游离氨基酸 风味品质 药用价值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