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六斑月瓢虫幼虫和草地贪夜蛾幼虫之间的双向捕食功能评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贪夜蛾自2019年4月首次在海口市发现,逐渐在各市县扩散,成为海南省多种作物上的重要害虫。六斑月瓢虫是海南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捕食性天敌。为评价六斑月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制能力,室内测定了六斑月瓢虫3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和2龄幼虫,以及草地贪夜蛾3、4龄幼虫对六斑月瓢虫卵和1龄幼虫的双向捕食作用。结果显示,草地贪夜蛾与六斑月瓢虫的双向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功能反应模型。六斑月瓢虫3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和2龄幼虫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82.40粒、54.63头。草地贪夜蛾幼虫也可捕食六斑月瓢虫幼虫,其捕食量随草地贪夜蛾龄期增加而增大。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对六斑月瓢虫卵和1龄幼虫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33.68粒、9.89头,草地贪夜蛾4龄幼虫对六斑月瓢虫卵和1龄幼虫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66.04粒、219.08头。而且,不论是六斑月瓢虫捕食草地贪夜蛾,还是草地贪夜蛾捕食六斑月瓢虫,捕食者的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结果表明,用六斑月瓢虫来防治草地贪夜蛾时,应在草地贪夜蛾出现暴食期前进行,这时防治会有较好的控害效果。
关键词: 六斑月瓢虫 草地贪夜蛾 双向捕食 捕食功能反应 搜寻效应


基于叶片解剖结构的矮秆蕉抗旱性评价
《中国南方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评价矮秆蕉种质资源抗旱性,对18份矮秆蕉种质资源叶片做横切面石蜡切片,测定叶片厚度、上角质层厚度等10个叶片解剖结构特征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和相关性系数排序,筛选抗旱性评价的典型指标,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供试种质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矮秆蕉种质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指标存在显著差异,筛选出栅海比、叶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作为抗旱性评价的典型指标。18份矮秆蕉种质抗旱性从高到低依次为13号>16号>17号>10号>9号>2号>4号>3号>14号>11号>18号>8号>12号>15号>5号>7号>6号>1号,以13号矮秆蕉种质的抗旱性最强。


重唇石斛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重唇石斛(Dendrobium hercoglossum)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其地上部分分离了14 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3,4,5-三甲氧基苯酚(1)、3-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propan-1-one(2)、methyl 3-(p-hydroxyphenyl)propionate(3)、justiciresinol(4)、榕醛(5)、异落叶松脂素(6)、threo-2,3-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3-methoxypropanol(7)、(+)-松脂素(8)、aloifol I(9)、dendrocandin T(10)、3-甲氧基-4-羟基苯丙酮(11)、1,3,5-三甲氧基苯酚(12)、香草醇(13)和丁香脂素(14),其中化合物 1~12,14 均为首次从重唇石斛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10 和14 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8 和10 具有显著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0.40±0.36)、(12.16±0.18)和(9.46±0.78)μmol/L.


斯里兰卡木薯花叶病毒AC2与拟南芥SGS3蛋白互作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薯花叶病毒病(cassava mosaic disease, CMD)对我国和世界木薯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和危害,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且缺乏抗性材料,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被认为是最有威胁性的病毒病之一,斯里兰卡木薯花叶病毒(Sri Lankan cassavamosaicvirus,SLCMV)是引起木薯花叶病的主要病原之一。RNA沉默是植物和动物先天性的一种抗病毒免疫反应机制,寄主转录后基因沉默(post 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PTGS)是真核生物中一种保守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也是重要的抗病毒免疫机制之一。寄主基因沉默抑制子(suppressor of gene silencing 3, SGS3)是PTGS通路的关键蛋白,在寄主抵御病毒侵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抵御宿主这种免疫反应,病毒通常编码病毒沉默抑制子(viral suppressorsofRNAsilencing,VSRs)来抵御寄主PTGS的病毒防御机制,与寄主蛋白互作是沉默抑制子发挥作用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为探究SLCMVAC2是否通过与AtSGS3互作而抑制寄主PTGS的免疫功能,本研究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yeast two hybrid system, Y2H)和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BiFC)分析SLCMV AC2与AtSGS3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SLCMV AC2与AtSGS3蛋白在酵母细胞和植物体内均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亚细胞共定位研究进一步证明SLCMV AC2在与AtSGS3互作后,可与AtSGS3形成siRNA-body的RDR6发生共定位。这些结果表明SLCMVAC2可能通过与siRNA-body互作而影响寄主自身免疫机制,提高病毒致病性,SLCMVAC2与AtSGS3的互作可能是SLCMV侵染木薯导致花叶症状发生的分子基础。该研究结果为后续深入解析SLCMV致病机理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斯里兰卡木薯花叶病毒 SLCMV AC2 AtSGS3 蛋白互作


乙烯利对5个菠萝品种成花及品质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出不同菠萝品种适宜的乙烯利催花质量浓度,为菠萝成熟期调节及新品种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5~1000 mg·L-1乙烯利对Josapine、台农4号、MD-2、台农21号和台农22号5个菠萝品种进行灌心处理,探究不同乙烯利质量浓度对各菠萝品种成花率、抽蕾期、果实内外品质及畸形率的影响.[结果]除台农22号外,各菠萝品种随着乙烯利质量浓度的增加成花率显著提升.其中,Josapine和台农4号诱导成花的最佳质量浓度为400 mg·L-1,MD-2和台农21号诱导成花的最佳质量浓度为800 mg·L-1.当处理质量浓度大于400 mg·L-1时,Josapine、台农4号和台农21号抽蕾期进一步缩短,MD-2抽蕾期则逐渐延长.当乙烯利质量浓度大于200mg·L-1时,Josapine、MD-2和台农22号纵横径、单果质量等形态指标呈下降趋势.随着乙烯利质量浓度的升高,各品种可滴定酸含量呈下降趋势;相反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质量浓度的升高呈上升的趋势.此外,5个菠萝品种在乙烯利诱导下均有畸形果产生,其中Josapine在高质量浓度乙烯利作用下,畸形率最高,达到65.52%,而MD-2畸形率仅为6.67%.[结论]Josapine最适乙烯利催花质量浓度为400 mg·L-1;台农4号、MD-2和台农21号最适质量浓度为800 mg·L-1;而单一乙烯利不能诱导台农22号成花.


类黄酮合成关键基因MeF3H在木薯块根采后腐烂中的功能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MeF3H在木薯块根采后生理腐烂(PPD)中的功能,以‘华南9号’(‘SC 9’)为试验材料,通过qRTPCR技术分析MeF3H在叶片、叶柄、茎、脆性胚性愈伤组织(FEC)、花、腋芽、纤维根、块根及块根PPD中的表达情况,确定MeF3H的亚细胞定位,结合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分析MeF3H沉默后块根中类黄酮含量及块根腐烂情况。结果表明,MeF3H在腋芽及纤维根中高表达,MeF3H定位在细胞质,MeF3H基因表达及块根中类黄酮含量随着PPD程度加深而升高。qRT-PCR结果显示MeF3H沉默效率在39%~67%。MeF3H沉默后,与对照植株相比,沉默植株叶片及块根中类黄酮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且MeF3H基因表达与块根中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采后储存第3天,块根超过50%的面积出现腐烂,而对照植株块根腐烂率为36.67%。综上,MeF3H表达与木薯块根中类黄酮含量及块根耐PPD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MeF3H基因沉默后导致木薯块根PPD显著加速。


日本食蚧蚜小蜂的羽化行为及繁殖力观察
《应用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的羽化行为及繁殖能力.[方法]在室内观察了日本食蚧蚜小蜂的羽化行为、羽化节律及补充营养物质(海藻糖、松三糖、蔗糖、蜂蜜、果糖和葡萄糖)对小蜂寿命、生殖力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日本食蚧蚜小蜂的羽化分为介壳虫体内羽化及成蜂出壳两个过程,羽化高峰期为06:00-10:00.补充蔗糖的寿命最长,为15.58 d,其次为果糖(14.97 d).补充蔗糖后产卵量最高,为236.5粒,其次为果糖(192.0粒)及蜂蜜(191.0粒),葡萄糖最低(156.5粒),产卵高峰出现在羽化后第2天,然后随产卵雌蜂日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子代的出蜂量以雌蜂为6日龄的最高,然后随雌蜂日龄的增加子代出蜂量大幅下降.[结论]可选用6日龄内的日本食蚧蚜小蜂雌蜂进行室内扩繁和田间释放,并可补充蔗糖水溶液以提升其扩繁和防治效果.


儋州本地黄皮核型分析及同源多倍体诱导
《中国南方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海南省儋州市本地黄皮是著名的热带水果,但存在核大、可食率低、品质不一等问题,为选育无(少)核黄皮新品种,开展儋州本地黄皮核型分析和多倍体诱导试验,对供试黄皮露白种子分别采用0.25%、0.5%、1%秋水仙素和浸泡24、36、48 h 2个因素3个水平共9个处理诱导多倍体,取幼苗根尖进行染色体计数,剥取叶片下表面观测气孔大小和密度,取幼嫩叶片采用流氏细胞仪鉴定倍性,筛选较优的秋水仙素和时间处理后,添加0.05%、0.10%、0.20%二甲基亚砜(DMSO)和5、10、15 mg/L萘乙酸(NAA)优化多倍体诱导方式。结果表明,儋州本地黄皮体细胞染色体数量2n=18,核型公式是2n=2x=18=12m+6sm,相对长度组成是2n=1s+4M1+4M2,2B型,核型不对称性高,进化程度高。0.50%秋水仙碱浸泡36 h处理的下胚轴膨大率最高,为35.53%,多倍体和同源四倍体诱导率最高,分别为4.82%和2.07%,表型变异株中多倍体和同源四倍体占比分别为13.62%和5.83%,为多倍体诱导较优处理。该处理优化以0.10%DMSO+10 mg/L NAA处理最优,多倍体和同源四倍体诱导率最高,分别为18.18%和8.74%,除了0.20%DMSO+10 mg/L NAA外,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


结缕草属种质资源EST-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43份不同来源的结缕草属种质为材料,利用表达序列标签-简单重复序列(Expressed Sequence Tag-Simple sequence repeat, EST-SSR)引物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125对EST-SSR引物中筛选出30对能稳定扩增、条带清晰的引物;共检测到124个标记,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4个,多态性标记有108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8.60%;种质间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530~0.864,平均为0.711;共检测到104个观察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3个;有效等位基因数范围为0~5,平均为3;Shannon信息指数变化范围为0~1.593,平均为0.94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0.793,平均为0.541;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00时,利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 UPGMA)法将43份种质划分为4个类群,聚类结果与种质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联,但联系不紧密。本研究结果表明43份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上等水平,EST-SSR标记能有效地评价结缕草属种质的遗传差异,为结缕草属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结缕草属 EST-SSR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