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QuEChERS结合UPLC-MS/MS法测定海南豇豆中倍硫磷及其Ⅰ型代谢物农药残留
《农药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QuEChERS结合UPLC-MS/MS法测定海南豇豆中倍硫磷及其Ⅰ型代谢物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氯化钠盐析,石墨化炭黑(GCB)和N-丙基乙二胺(PSA)分散固相萃取净化,以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柱为分离色谱柱,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检测倍硫磷及其Ⅰ型代谢物,定量分析采用溶剂标准曲线法(外标法)。[结果]倍硫磷及其Ⅰ型代谢物在2.0~10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大于0.999;以海南豇豆阴性样品为基质,在2、5、10、50μg/kg 4个质量分数加标水平下,倍硫磷及其Ⅰ型代谢物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9.3%~99.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7.3%,方法定量限均为2μg/kg。[结论]方法具有简便、高效、准确、廉价等特点,适用于豇豆中倍硫磷及其Ⅰ型代谢物的同时测定。方法的建立可为相关监管部门对豇豆中倍硫磷及其Ⅰ型代谢物农药污染的有效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倍硫磷 Ⅰ型代谢物 QuEChERS UPLC-MS/MS 豇豆


基于简化基因组技术的33份芒果品种遗传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芒果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目前关于芒果育种材料与抗病性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相关性的研究较少.为分析探究不同抗、感细菌性角斑病芒果品种的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本研究采用GBS(Genotypingby sequencing)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33份芒果材料进行测序,基于数据处理后的SNP信息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分析芒果种质材料的遗传进化和亲缘关系,结合前期抗病性评价实验结果探究其遗传分化特点及与抗病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3份芒果品种可划分为7个类群,类群Ⅰ包含7个高、中抗品种中的5个;类群Ⅲ与类群Ⅳ遗传距离近,包含了 4个高感品种中的3个;群体结构分析最佳分群数为9;主成分分析显示这些芒果品种整体没有产生特别明显的分组,但是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远近关系和进化树结果基本一致;遗传多样性分析中,所有芒果品种的期望杂合度为0.336 1,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269 4,有效等位基因数1.573 2个,Shannon信息指数为0.504 1,表明芒果遗传多样性较低;且从高抗品种到感病品种的各项遗传多样性指标由高到低分别为中感>感病>中抗>高感>高抗,说明这些品种中高感品种、高抗品种相对其他抗感病梯度的品种,各自之间的遗传一致性较高,而中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以上结果表明芒果高感品种与高抗品种之间遗传差异大,亲缘关系远;群体血统混合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助于提高品种抗病性.该研究结果为今后芒果杂交育种、种质创制、芒果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


海南热研73397等5个橡胶树品种全年割胶周期生胶质量变化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天然橡胶的质量和性能与橡胶树品种、割胶生产、气象、物候等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为了探明橡胶树不同品种之间及4—12月全年割胶周期内生胶质量的差异与变化规律,本研究分析比较了PR107、RRIM600、热研917、热研73397和热研879等5个橡胶树品种胶乳所制备生胶的质量,并分析了各品种5月份胶乳所制备生胶的硫化特性和硫化胶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5个橡胶树品种生胶的门尼黏度值、氮(蛋白质)含量、挥发物含量、P0和PRI值等在4—12月全年割胶周期内表现出增加或下降的趋势,这些质量指标既反映出橡胶树品种间的基因型差异,又表现出受气象等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其中,4个品种12月生胶的蛋白质含量均超过3.0%;热研917混炼胶的硫化特性与其他4个品种有明显差异;在S/2 d/3割制下,热研879硫化胶的拉断伸长率和拉伸强度最小。本研究结果一方面有助于指导橡胶树品种选育和割胶生产,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高性能天然橡胶生产加工提供科技支撑。


不同授粉方式对香蕉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的影响及显微观察
《种子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可育、高结实率香蕉野生种质资源小果野蕉(AA)及粉蕉栽培品种热粉1号(ABB)为材料,观察香蕉花、子房、胚珠结构,研究不同授粉方式对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果野蕉自花授粉后花粉萌发率高,萌发数量随授粉时间递增,授粉3 d时达到峰值,后不再变化。花粉管生长迅速,授粉后8 h可到达花柱中部,24 h可到达子房,受精过程可持续1~3 d。不同授粉方式下,自花授粉花粉萌发数量显著高于异花授粉,达到萌发峰值比异花授粉早2 d。且异花授粉花粉管会产生畸形,如花粉管短粗、末端粗壮膨大、形状扭曲等。综上,野生香蕉种质资源自交亲和,花粉萌发、花粉管伸长、受精过程发育良好,是理想的杂交材料。异花授粉时花粉与柱头的亲和性降低、花粉管萌发异常、栽培种胚珠发育不完全等因素致使杂交育种效率低。


南方番茄病毒在海南省的发生分布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病毒病是海南番茄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鉴定海南番茄病毒病病原时发现,南方番茄病毒(Southern tomato virus,STV)在海南省多个市(县)的样品中存在,而且发现 1 株STV单独侵染的样品.为了解STV在海南省的发生分布情况,利用RT-PCR技术,对 2015-2021 年采自海南省的 987 份疑似病毒侵染的番茄叶片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 9 个市(县)的 142 份样品中检测到STV,早在 2015 年STV就已经在海南番茄上存在,检出率从 2015 年(8.82%)到 2021 年(22.45%)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结合RACE和RT-PCR技术扩增到 4 个STV海南分离物的全长基因组,长度均为 3446 nt,包含 2 个部分重叠的ORFs,ORF1(147~1280 nt)和ORF2(1048~3336 nt)分别编码p42 蛋白(377 aa)和RdRp蛋白(762 aa),5′UTR和 3′UTR的长度分别为 146 nt和 110 nt.序列一致性分析表明,4 个STV海南分离物间基因组序列一致性为 99.86%~100.00%,与目前GenBank公布的所有STV分离物基因组间序列一致性为 98.45%~99.94%.基于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80 个STV分离物被明显分为 2 个组(组Ⅰ和组Ⅱ),组Ⅰ包括亚洲、美洲、欧洲和非洲分离物;组Ⅱ中除 1 个亚洲分离物外,其他均为欧洲分离物;4 个海南分离物被分在组Ⅰ,STV分离物的分组与地域呈一定的相关性,而与寄主无相关性.4 个海南分离物与组Ⅰ分离物基因组序列变异度较高的区域位于 881~1061 nt和 1521~1721 nt,与组Ⅱ分离物基因组序列变异度较高的区域位于 2041~2241 nt和 2761~2921 nt.STV分离物基因组间未发现重组事件.这是在海南省首次报道发现STV.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STV在海南省的分布、发生趋势及遗传多样性,为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南方番茄病毒 小RNA深度测序 RT-PCR检测 基因组


超声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对咖啡蛋白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咖啡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以脱脂生咖啡粉为原料,探究不同超声波功率(0、200、400、600、800 W)与低共熔溶剂法、碱法协同作用对咖啡蛋白组成成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构特性(粒径分布、傅里叶红外光谱、圆二色光谱、荧光光谱和扫描电镜)和功能特性(溶解度、吸水性、吸油性和乳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低共熔溶剂提取的咖啡蛋白(DES)平均粒径(12.30μm)显著小于由碱法提取的咖啡蛋白(AEP)平均粒径(113.67μm);DES在酸性条件下溶解度更高,AEP在碱性条件下溶解度更高;DES比AEP有更好的吸水性和吸油性。经超声预处理后,咖啡蛋白电泳图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圆二色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分析表明,不同超声波功率预处理未引起蛋白质分子量分布的重大变化,但是对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产生影响。表面微观结构表明,DES表面结构较疏松多孔,AEP表面紧密平坦,超声预处理后AEP微观结构变得疏松多孔,纹理变得分散,并呈现出更多的不规则碎片;DES表面发生略微变化,在400 W和600 W处理15 min时表现出更多小颗粒多孔无序结构,微观结构变化可影响蛋白质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及其功能特性。在超声功率为400 W时,DES粒径显著减小,粒径参数D[3,2]和D[4,3]分别从10.50、30.43μm减小到7.89、11.27μm;溶解度显著提高,在酸性、碱性条件下溶解度分别由47%、71%上升到75%、81%。此外,超声预处理可提高咖啡蛋白的吸水性和乳化活性,这些均为蛋白质在食品应用中的重要功能特性。研究表明采用超声波技术对咖啡蛋白进行改性有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咖啡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咖啡蛋白 超声波功率 低共熔溶剂 结构特征 功能特性


海雀稗种质资源币斑病抗性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收集到的海雀稗种质资源对币斑病的抗性,本研究采用离体和活体叶片接菌的方法,根据不同时间点离体叶片发病面积(DAL)、离体叶片病斑百分比(PLL)、活体病情指数(DI)为指标,对148份海雀稗种质资源进行币斑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海雀稗群体对币斑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AL和PLL间显著相关(P<0.05);对统计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了4个主成分,解释了总变异的83.186%。根据综合得分Z的隶属函数值,将148份海雀稗种质资源聚类分为高抗A (87份)、高感B (6份)、中感C (55份),A、B、C 3类都有显著差异(P<0.001),其中高抗A占总样本的58.8%,包括HH、KC 9、Polo、17HN-09、17HN-02等种质。本研究发现海雀稗种质资源的抗币斑病材料丰富,可为海雀稗抗病新品种的选育、分子标记的开发等提供材料基础。


异源双根缓解咖啡连作障碍及其机制初探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异源双根是否能缓解咖啡连作障碍及其可能机制,本研究以大粒种咖啡 1 号(Caffea liberica,No.1)和中粒种咖啡热研 1 号(Caffea canephora,Reyan No.1)靠接形成大粒种-中粒种异源双根咖啡,通过咖啡连作障碍园土壤培养幼苗,评价植株苗木质量,明确异源双根对咖啡连作障碍的缓解作用.通过双根无分隔、尼龙网分隔、双盆分隔等不同分根方式试验,明确异源双根缓解咖啡连作障碍机制,并探讨双根间在缓解连作障碍上的差异及协同作用.结果表明:较连作障碍咖啡园非根际土,异源双根咖啡或同源双根咖啡经根际土培养后苗木质量指数、总的植株生物量均显著下降,连作逆境抑制咖啡生物量积累,使苗木质量变差;非根际土培养后,异源双根咖啡、同源双根咖啡的苗木质量指数和总的植株生物量差异均不显著;而根际土培养后,异源双根咖啡较同源双根咖啡的苗木质量指数、大粒种根系生物量、中粒种根系生物量及总的植株生物量均显著提高.因此,连作逆境虽抑制咖啡生长,但对同源双根咖啡影响更大,异源双根通过其大粒种根系缓解连作逆境咖啡生长障碍.为进一步明确异源双根尤其是大粒种根系缓解咖啡连作障碍的可能机制,以不同分根方式培养异源双根咖啡,发现较无分隔、双盆分隔处理,连作逆境下双根尼龙网分隔后植株苗木质量佳,并且尼龙网分隔后植株的中粒种根系长势最好,说明大粒种根系化感物质促进中粒种根系生长.双根无分隔、双盆分隔后植株的苗木质量差异不显著,无分隔较双盆分隔后植株的大粒种根系长势差,即双根系在能够彼此接触的自然生长状态下,中粒种根系抑制大粒种根系生长,但这种抑制作用与中粒种根际化感物质无关,尼龙网分隔、双盆分隔后大粒种根系长势差异不显著,说明大粒种根际有无中粒种根际化感物质,对大粒种根系生长均无影响.综上所述,异源双根通过其大粒种根系减少自身在连作逆境中的化感抑制,利用其根际化感物质促进中粒种根系生长,实现根壮苗壮,达到缓解咖啡连作障碍的目的.研究结论为异源双根靠接在大田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华农早”龙眼ד紫娘喜”荔枝F1代果实可溶性糖主要组分的遗传分析
《中国南方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可溶性糖成分及其含量是决定果实品质和风味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讨龙眼荔枝杂交群体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规律,以“华农早”龙眼、“紫娘喜”荔枝及其杂交F1代68株单株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该群体果实可溶性糖组分与含量,并进行杂交群体果实可溶性糖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龙眼荔枝杂交后代果实可溶性糖主要包括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其中蔗糖含量最高,均值为67.66 mg/g,占总糖含量的51.79%;葡萄糖与果糖含量接近,分别占总糖含量的22.15%和24.82%。杂交群体的不同糖组分均表现为衰退变异,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广泛分离,变异系数分别为25.16%、22.15%和33.69%。蔗糖/单糖0.48~3.05,蔗糖含量与总糖含量之间、总糖含量与甜度值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F1代有的单株总糖含量超过170 mg/g,且甜度值超过170,具有高糖特性,为龙眼优质品种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