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607条记录
麦秆和绿肥还田对青藏高原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青海农林科技 2024

摘要:针对青海东部干旱半干旱农业生产区,传统耕作水分利用效率低下及产量不稳定等问题,本研究设置6个不同施肥及还田措施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物料(麦秆,毛叶苕子)还田对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处理G能提升60~100 cm的土壤体积含水量,较处理M提升了30%。与N处理相比,两种物料还田均能提高小麦穗粒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及小麦产量,其中处理M1/3的小麦产量、地上部干物质量、穗粒数较处理N提升了34.78%、34.32%、21.74%。不同物料还田均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中处理M1/3、G的水分利用效率较N处理分别提升45.01%、35.12%。综上,M1/3还田配施化肥有利于青海东部区春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能有效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关键词: 春小麦 秸秆还田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树锦鸡儿扦插育苗试验初报

种子科技 2024

摘要:基于树锦鸡儿扦插育苗的现状,研究了树锦鸡儿扦插育苗技术,通过扦插的方法育苗可以显著提升育苗的效率和品质。在扦插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土壤湿润和透气,定期浇水,并对病虫害和杂草进行管理。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树锦鸡儿扦插育苗的成功率。

关键词: 树锦鸡儿 扦插育苗 病虫害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SR标记的菊苣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的构建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国内外优质的菊苣种质资源,补充菊苣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为菊苣育种材料的选择以及新品种的鉴定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以来源不同的23份菊苣资源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这23份菊苣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分子指纹图谱。结果表明:通过对50对SSR引物进行PCR扩增,最终获得8对条带清晰稳定且多态性高的引物,占所用引物比例的16%。筛选出的8对SSR引物在23份菊苣种质资源中共扩增出82条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10.25个等位基因,其中差异条带76条,多态性比率高达92.7%。扩增片段大小为50~500 bp之间,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9.5个,变化范围为6~11个,8对引物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值范围为0.33~0.60,平均值为0.49;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在GS 0.53处可将23份菊苣资源聚为5类;优选JJ13、JJ31、JJ125这3对引物组合便能准确快速区分23份菊苣种质资源。本研究的菊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构建的指纹图谱结果将为菊苣育种材料的选择、新品种的鉴定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菊苣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DNA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循化引种核桃坚果品质分析及综合评价

青海大学学报 2024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青海地区栽培的核桃优良品种,以循化县引种嫁接的12个早实薄皮核桃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核桃品种的坚果表型性状、营养品质和经济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选出综合指数优于目前青海地区主栽品种辽宁1号的核桃品种。结果表明:引种嫁接的12个核桃品种各项指标均存在差异;在核桃坚果含表型性状、营养品质和经济性状的11项指标中提取到4个主成分;利用本文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筛选出温185和礼品2号的综合指数优于辽宁1号。因此,温185和礼品2号是适宜青海地区栽培的优良早实薄皮核桃品种,建议优先推广。研究结果可为青海核桃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 青海 核桃 表型性状 营养品质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诱导玉米淀粉模拟面团流变学、热力学和结构特性的变化

粮油食品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结构玉米淀粉(高直链、普通和蜡质玉米淀粉)对面团加工品质的影响,测定了玉米淀粉模拟面团的流变学特性、热特性、微观结构以及面筋蛋白的物化特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高直链玉米淀粉模拟面团的粘弹性显著高于普通/蜡质玉米淀粉模拟面团,这归因于其不易糊化和高度填充的特性。蜡质玉米淀粉通过竞争吸水显著抑制了面筋蛋白的热聚集,导致热处理后面团呈现较为松散的结构。分子量分布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证实,蜡质玉米淀粉主要通过抑制二硫键的交联来阻碍高分子量面筋蛋白的形成,从而导致面筋蛋白从刚性的α-螺旋向无序的β-转角结构转变。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淀粉-面筋蛋白的互作机制,为通过调控淀粉结构特性来改善面制品加工品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淀粉 面筋蛋白 流变学特性 热性能 微观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藻糖与芽胞杆菌A2混用增强黄瓜抗缺水胁迫和抗枯萎病能力

农业与技术 2024

摘要:通过盆栽实验,研究海藻糖和芽胞菌A2混用对黄瓜抗旱能力及其对枯萎病的协同防病促生作用,为黄瓜枯萎病的防控提供依据。将海藻糖(T20)、芽胞菌(A2)、海藻糖和芽胞菌混和物(A2-T20)与灭菌基质拌匀,使海藻糖和芽胞菌A2在基质中的终浓度分别为20mmol·kg-1基质和1×10~7 CFU·kg-1基质,每处理3重复,每重复8株黄瓜苗。缺失胁迫实验结果表明:缺水胁迫10d时,正常浇水组中芽胞菌A2处理与CK的黄瓜苗生长状况无明显差异,但海藻糖T20处理抑制黄瓜生长。缺水组中清水对照处理黄瓜苗出现萎蔫,其它处理生长状态较好,其中芽胞菌A2处理的黄瓜株高、叶面积、根鲜重和地上部鲜重显著高于CK;芽胞菌A2和A2-T20处理的根活力比清水处理CK分别增加了13.03μg·0.5g-1·3h-1和31.73μg·0.5g-1·3h-1(P<0.05)。盆栽防病实验结果表明,A2-T20处理对黄瓜枯萎病的平均防效达到43.18%。上述结果表明,芽胞菌A2可帮助黄瓜抵御缺水胁迫,与海藻糖混和使用的抗旱和防病效果进一步提高,为生产中黄瓜枯萎病的防控提供实用技术。

关键词: 黄瓜枯萎病 海藻糖 芽胞杆菌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草原毛虫雌雄成虫翅的感器种类与分布

草地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海草原毛虫(Gynaephora qinghaiensis)是高山草甸上的重大害虫之一,雄成虫具有飞行能力能够扩散危害。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青海草原毛虫雌雄成虫翅的感器种类和形态结构,旨在明确青海草原毛虫雌雄成虫翅的感器种类及分布特征并推测各感器的功能。结果表明:青海草原毛虫雌雄成虫翅共发现7种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I型、II型、III型和IV型)、刺形感器(I型和II型)、舌形感器、叉形感器、锥形感器、指形感器、水滴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分布较广泛。本研究基于前人对其他昆虫各组织的感器研究,对青海草原毛虫雌雄成虫翅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分析并推测其功能,这将为青海草原毛虫的形态学、飞行能力及寻找防治靶标奠定基础。

关键词: 青海草原毛虫 扫描电镜 感受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方式对林下种植黄芪品质及其土壤环境的影响

甘肃林业科技 2024

摘要:为提高山旱地土地利用率,增加林地产出,在山杏林地设置种前覆+种后不覆、种前覆+种后覆、种前不覆+种后不覆、种前不覆+种后覆4种不同抗旱保墒方式,斜栽、平栽、直栽不同栽植方式、基肥与追肥不同组合的施肥方式的试验,研究山旱地林下种植黄芪最佳栽培方式,探究林药复合种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山旱地林下种植黄芪:(1)采用种前覆膜+种后覆膜的抗旱保墒方式时,芦下直径粗,主根较长,总根数多,药材质量及品质最好;(2)平栽处理、有机肥+叶面喷肥时,药材质量及品质最佳,且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更少,打尖处理影响不大;(3)采用种前覆膜+种后覆膜的方式时,土壤容重、含水量和土壤全N、速效P、速效K、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土壤结构、透气透水性能等土壤情况有所改善。综合所述,山旱地林下种植黄芪采用平栽、种前种后都覆膜、基肥+叶面追肥处理为最佳方式。

关键词: 栽培方式 林下种植 药材品质 土壤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镰刀菌HY-041除草机理的初步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HY-041侵染野燕麦(Avena fatua L.)的作用机理,探究HY-041菌株对野燕麦(A.fatuaL.)植株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将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开发成生物除草剂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电镜扫描技术观察生防菌株HY-041对野燕麦的侵染过程,并通过对接种HY-041菌株的野燕麦植株内MDA、SOD、CAT、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明确HY-041防除野燕麦的作用途径。结果表明:HY-041菌株接种于野燕麦植株后,杂草植株内的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升高,过氧化保护酶系,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整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接种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于接种后第6天开始降解可溶性蛋白,降低植物抗氧化性。扫描电镜观察发现HY-041菌株的菌丝通过气孔侵入叶片组织,并在组织中寄生繁殖产孢,逐渐破坏组织,同时叶片表面开始失绿并伴随着病斑的形成,最终导致植株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通过电镜扫描明确了燕麦镰刀菌HY-041对野燕麦的侵染过程,并通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明确了菌株HY-041对野燕麦生长的抑制途径,为燕麦镰刀菌在生物除草方面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燕麦镰刀菌 野燕麦 电镜扫描 生理生化指标 除草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豆VfNHX1基因克隆及初步功能验证

福建农业学报 2024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蚕豆(Vicia faba L.)VfNHX1基因在响应盐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3′和5′RACE方法,从蚕豆中克隆了1个Na+/H+逆向转运蛋白编码基因VfNHX1,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盐胁迫下的表达分析和初步功能验证。【结果】(1)该基因全长2 255 bp,CDS编码区长1 629 bp,编码542个氨基酸;(2)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蛋白有10个跨膜区,不具有信号肽,是一个结构稳定的膜蛋白,且包含1个NHX蛋白家族特有的Na-H Exchanger结构域;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VfNHX1定位在液泡膜上;(3)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显示,在NaCl处理后,叶片中VfNHX1表达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随即又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在12 h时达最高值;根中VfNHX1表达量先降低后升高,在48 h时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4)酵母生长试验结果表明,VfNHX1可以提高盐敏感酵母突变体AXT4K对高盐的耐受能力。【结论】VfNHX1基因能够响应盐胁迫,是蚕豆潜在抗盐功能基因。

关键词: 蚕豆 Na+/H+逆向转运蛋白 基因克隆 盐胁迫 功能验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