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607条记录
秋闲期复种翻压绿肥对后茬作物春小麦产量、氮残留和N2O排放的影响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摘要:为探索适宜于青海高原春小麦的绿肥还田方式,本研究于2021-2022年进行田间试验,设置6个处理:常规施肥100%(F100)、70%(F70)、0%(F0),复种翻压绿肥配施化肥100%(F100+G)、70%(F70+G)、0%(F0+G),分析在不同处理下苗期、花期和收获期0~100 cm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以及春小麦整个生育期N2O的排放特征和小麦产量.结果表明:在复种翻压绿肥处理下春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提高(P<0.05),且F70+G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佳,为6 025 kg/hm2;花期和成熟期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表现为F70+G>F1 00+G>F70>F0+G>F1 00>F0.复种翻压绿肥配施化肥较单施化肥减少了农田N2O的排放,其中F70+G处理的N2O排放量较F70处理显著减少(P<0.05).同时,F70+G处理的N2O排放强度最低.因此,复种翻压绿肥配施70%化肥为青海高原春小麦最佳栽培方式.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硝态氮 铵态氮 N2O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的茎用莴苣抽薹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影响茎用莴苣抽薹的相关关键基因,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的方法,研究茎用莴苣产品器官收获期和抽薹期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茎用莴苣种质资源1号在产品器官收获期和抽薹期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6 754个,茎用莴苣种质资源3号在产品器官收获期和抽薹期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5 444个。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结合、催化活性、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细胞解剖实体等GO条目中。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茎用莴苣种质资源1号和茎用莴苣种质资源3号分别有133条和129条KEGG代谢通路,其中有128条代谢通路在2份种质资源中均被注释;差异表达基因富集较多的KEGG代谢通路有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病原体的相互作用等。转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茎用莴苣产品器官收获期和抽薹期的差异表达基因大多数属于AP2/ERF、bHLH、bZIP、C2H2、MYB、NAC、WRKY等转录因子家族。对茎用莴苣产品器官收获期和抽薹期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AP2/ERF、WRKY、bHLH等转录因子家族以及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通路中存在较多的差异表达基因,推测这些转录因子家族和代谢通路可能参与茎用莴苣抽薹的调控网络。本研究结果为解析茎用莴苣抽薹相关基因及其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茎用莴苣 抽薹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水平对玉树芫根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中国瓜菜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芫根产量和种植芫根的经济效益,选取玉树藏族自治州地方品种玉树芫根为材料,以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不同配比的N、P、K肥料对芫根根长、根粗、鲜质量的影响,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其农艺性状,并对各个施肥处理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NP10处理下根长最长,为5.53 cm,N20处理下对玉树芫根根粗和根鲜质量促进效果最好,分别为9.43 cm和299.33 g.在NP10处理下,根形指数达到0.69,接近圆形,商品性较好.综合评价结果表明,N20(每667 m2追施20 kg尿素)隶属函数值最高,达到0.84,产生的经济效益为1006.39元.综上所述,每667 m2施用20 kg尿素提高了玉树芫根的产量及经济效益,研究结果为后续芫根高产种植提供了合理的施肥方案.

关键词: 玉树芫根 施肥水平 农艺性状 产量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苦水玫瑰灌木经济林在湟水丘陵旱地种植示范效益分析

青海农技推广 2024

摘要:为提高苦水玫瑰灌木经济林的效益,以湟水丘陵旱地自然条件为基础,经过实际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湟水丘陵旱地种植苦水玫瑰灌木经济林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较于传统的农业模式,苦水玫瑰灌木经济林的种植可显著提高土壤保水力和土壤质量。此外,苦水玫瑰灌木经济林的种植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总体上看,在青海湟水丘陵旱地推广苦水玫瑰灌木经济林的种植,可促进当地农业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苦水玫瑰 灌木经济林 湟水丘陵地 效益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藏高原青稞品种籽粒外观和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作物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具有优良籽粒外观和优异品质的青稞资源,对117份青稞品种的籽粒外观和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与鉴定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青稞品种籽粒外观和品质性状变异范围均较大,变异系数为2.57%~19.29%,外观性状中,粒宽的变异系数最大(19.29%),千粒重最小(7.63%);品质性状中,支链淀粉的变异系数最大(7.39%),直链淀粉最小(2.57%).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与粒长、粒宽和籽粒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β-葡聚糖含量与籽粒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将8个主要性状归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5.85%.根据不同分类标准,获得了 3种不同类型的聚类结果,在青稞品种籽粒外观性状聚类中类群Ⅱ的12个品种可作为大粒优异种质利用;在青稞品质聚类中类群Ⅰ是高直链淀粉含量和大粒的优异种质资源,类群Ⅱ是高β-葡聚糖和支链淀粉含量的优异种质材料;在青稞品种籽粒外观性状与品质性状聚类的类群Ⅰ中各性状平均值较高,表现较好,在今后品种选育中可作为优异杂交育种亲本.对117份青稞资源综合评价发现,北青6号的籽粒表型和综合品质性状最好.

关键词: 青稞 籽粒表型性状 品质性状 多样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抗条纹病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麦条纹病是由麦类核腔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流行性病害,是我国大麦产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其中对长江流域和河西走廊为主的一些地区受害较为严重。研究表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条纹病害最有效、经济和安全的措施。本文综述了大麦条纹病病原菌、病状、抗性种质资源筛选及抗病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大麦抗条纹病基因定位的重要性以及在抗病分子育种方面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大麦 条纹病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下大蒜幼苗的代谢组学分析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富集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测定并比较干旱胁迫和对照大蒜幼苗叶片的代谢物质成分.结果共检测出23类743种代谢物,其中313种上调,430种下调,差异代谢物134种,占总体代谢物的18.03%.上、下调差异代谢物质数量最多的为黄酮、苯丙素、黄酮醇、黄酮类、核苷酸及衍生物、氨基酸及衍生物、糖类、有机酸及衍生物等8类物质,主要富集在黄酮和黄烷酮的生物合成途径中,干旱胁迫后大蒜幼苗叶片黄酮差异代谢物数量较多且上调.对大蒜黄酮代谢途径进行分析,咖啡酸和麦黄酮O–丙二酰己糖苷的上调关联代谢物质最多,推测干旱胁迫下黄酮和苯丙素物质含量的增加会显著提高大蒜的抗旱性.

关键词: 大蒜 干旱胁迫 代谢组学 黄酮 苯丙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130K液相芯片分析中国蚕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面了解我国蚕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对优异资源的挖掘和创新利用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利用130K液相芯片对822份中国蚕豆种质资源进行基因分型,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经过严格过滤,获得了30,946个高质量SNP位点,其中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0905~0.3750,平均为0.2600; 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0950~0.5000,平均为0.3222。基于地理来源,利用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PIC评价蚕豆资源遗传多样性,发现江苏和四川蚕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新疆蚕豆资源遗传多样性最低。群体结构分析表明, 822份蚕豆资源可被划分为2个亚群,当Q≥0.6时, 717份资源遗传背景相对比较单一;同一亚群内包含不同生态类型的材料,表明材料间发生了基因交流或渐渗现象。基于邻接法(NJ)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822份蚕豆资源同样分为2个类群,与群体结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总体而言,地理来源邻近和生境相近的资源间的遗传关系较近,且常被归为同一类群或亚群。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个体间的遗传变异是总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 液相芯片 蚕豆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遗传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稞谷蛋白的结构解析及其功能特性研究

核农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青稞中谷蛋白的结构特性、理化性质及功能特性,本研究采用超声波辅助Osborne分级法制备青稞谷蛋白,并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方法评价青稞谷蛋白结构和基本性质。结果表明,青稞谷蛋白的颗粒形态完整,分子间排列疏松,分子量分布在30~50和75~100 kDa。二级结构分析表明,青稞谷蛋白主要以β-折叠(35.63%)和β-转角(34.31%)为主,存在少量的α-螺旋(11.82%)和无规则卷曲结构(11.76%)。热特性结果表明,青稞谷蛋白的热变性温度和焓变值分别为88.3℃和169.6 J·g~(-1),显示出良好的热稳定性。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青稞谷蛋白富含谷氨酸和脯氨酸,必需氨基酸含量/总氨基酸含量为34.350%,其组成和配比合理。在等电点附近,青稞谷蛋白的溶解性、持水性、起泡性、泡沫稳定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最差,而在65℃和pH值7的条件下,青稞谷蛋白溶解性和持水性最佳。同时,在5 g·L~(-1)的NaCl质量浓度下,青稞谷蛋白的起泡性及乳化性最佳;而添加蔗糖会降低其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本研究结果可为青稞谷蛋白资源开发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青稞 谷蛋白 微观结构 功能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成熟果色辣椒中PSY1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PSY1基因在辣椒不同成熟果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以Y15016、Y15016-2、SP01、SP02、Z1为材料,克隆PSY1基因并进行时空表达分析,结合部分生物信息学方法,对PSY蛋白功能性质及辣椒不同果色材料中PSY1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5个品种辣椒中均能克隆到PSY1全长基因,且序列无差异;基因结构分析表明,辣椒PSY1基因包含6个外显子、5个内含子,全长为2 844 bp,其CDS全长为1 260 bp,编码419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辣椒PSY蛋白与同科的番茄、烟草同源PSY蛋白在亲缘关系上最为接近。qRT-PCR分析结果显示:PSY1基因在试验选用的5个品种辣椒根、茎、叶、花组织中均显示表达,在根组织中表达量最低,叶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在橙色突变体Y15016-2的表达量总体高于其在野生型Y15016中的表达量,而在黄色突变体SP02中,其表达量明显低于野生型SP01;在果实不同发育阶段,PSY1基因除Ⅲ期表达有所降低外,其表达量随果实发育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在不同果色材料的成熟期(Ⅳ—Ⅴ期)达到最大值。PSY1基因启动子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材料中其序列未见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果色辣椒的果色形成过程中,PSY1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辣椒 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 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