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607条记录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花椒种质资源调查

青海科技 2024

摘要:为调查青海省的花椒种质资源,文章调查收集了青海省东部农业区7个县(区)的花椒种质资源37份,并对其植物学表型性状、株型、枝条、叶片、果实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7份花椒种质资源19项表型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在7.26%~59.82%之间,整体变异系数平均为18.17%,变异系数最大的指标为单个果穗果实数量,为59.82%;出皮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7.26%。花椒枝条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3.43%~21.94%之间,叶片的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在14.14%~19.73%之间,果实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7.26%~59.82%之间。37份样本的19个表型性状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花椒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今后深入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及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花椒 种质资源调查 表型性状 变异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水平对青稞氮素吸收利用率、根系形态和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青稞氮素吸收利用、根系发育及产量对氮素营养的响应规律,以青稞籽粒高产型品种昆仑15号为供试材料,通过2年大田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0、37.5和75 kg·hm-2),探讨施氮对青稞氮素吸收利用率、根系形态、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青稞氮素吸收利用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低氮和高氮处理(37.5和75 kg·hm-2)的氮素农学效率和氮素偏生产力较不施氮处理均显著增加;两施氮处理的根干重在分蘖、开花和成熟期较不施氮处理均呈增加趋势,根长表现为在分蘖期显著增加、在开花期显著降低、在成熟期呈增加趋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和根直径在低氮处理下与不施氮处理差异均不显著,但在高氮处理下呈降低趋势;籽粒产量和秸秆产量的较不施氮处理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净光合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低氮处理下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通过隶属函数分析法综合评价,得出最佳施氮量为37.5 kg·hm-2

关键词: 青稞 施氮水平 根系形态 氮肥利用率 光合作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硒对鸡腿菇菌丝生长及合成主要营养素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1株鸡腿菇菌株Cc-900为试材,采用平板培养和液体发酵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硒对鸡腿菇菌株Cc-900的生长、富硒效果和菌丝合成蛋白质和多糖的影响,以期为富硒鸡腿菇的栽培和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鸡腿菇菌丝可耐受10 mg·kg-1硒浓度的固体培养基和最大硒浓度为3 mg·L-1的液体培养基,高浓度硒对菌丝活性损伤较大;当液体培养基中硒浓度为3 mg·L-1时,菌丝干质量可达1.97 g·L-1,菌丝干粉的硒含量为38.24 mg·kg-1,其硒富集系数可达12.75,菌丝中粗蛋白和多糖含量分别为2.58%和3 081.82μg·g-1,发酵液中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分别为50.98μg·mL-1和266.38μg·mL-1。液体发酵培养中硒浓度在3 mg·L-1以下可促进鸡腿菇菌丝的生长和硒的富集,同时促进菌丝中蛋白质的合成和释放,但会抑制菌丝中多糖的合成。

关键词: 鸡腿菇 亚硒酸钠 富硒 蛋白质 多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黄蘑菇色素提取及相关性质研究

核农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黄蘑菇色素的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本研究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了黄蘑菇色素提取工艺,研究了色素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黄蘑菇色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去离子水作为提取剂,提取温度51℃,提取时间61 min,料液比1:113 g·mL-1,提取率为90.93%.黄蘑菇色素粗提物对光比较敏感,避光条件下更稳定,耐高温和耐还原性较差,但其具有一定的耐酸碱性和耐氧化性;Zn2+的添加增大了黄蘑菇色素的吸光度,Al3+浓度超过0.25%时,色素吸光度下降;葡萄糖对色素稳定性影响较小;苯甲酸钠和蔗糖的浓度超过1%时,色素吸光度增加,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大.色素粗提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半抑制率含量(IC50)分别为2.30、0.01和1.00 mg·mL-1,对Fe3+有一定还原能力.DPPH IC50值和ABTS IC50值与粗多糖和氮含量呈正相关,羟自由基IC50值与粗多糖和氮含量呈负相关.本研究结果为黄蘑菇色素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黄蘑菇 色素 响应面 稳定性 抗氧化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芥菜型油菜每角籽粒数QTL的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揭示芥菜型油菜及芸薹属作物每角籽粒数形成的分子机理,提高和改良芥菜型油菜产量和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研究以包含221个芥菜型油菜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为材料,在5个环境条件下对每角籽粒数性状进行加性QTL、加性×加性上位互作及环境互作分析.[结果](1)共检测到7个与每角籽粒数相关的加性QTL,主要分布在芥菜型油菜A02、A03、A05、A08、B02和B03等染色体上,其加性效应分布在(-11.642 4)~4.524 6之间,其中qSS2-71的加性效应和遗传率均最大,分别达到-11.642 4和14.44%,其余6个加性QTL的加性效应和遗传率均较小;(2)检测到7对影响每角籽粒数的加性×加性QTL上位互作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上位性QTL互作效应值分布在(-4.930 8)~4.193 6之间,7对上位性QTL与不同环境互作的遗传力均接近0;(3)每角籽粒数性状的广义遗传率为80.98%,狭义遗传率为30.98%.[结论]综合分析,芥菜型油菜每角籽粒数受一定环境影响,但控制该性状的加性效应受环境影响较小,且其加性×加性上位性QTL互作效应不明显.

关键词: 芥菜型油菜 每角籽粒数 加性效应 QTL与环境互作效应 上位互作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毛叶苕子磷获取特征及根际特性的基因型差异

草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毛叶苕子是我国重要的肥饲兼用绿肥作物,研究毛叶苕子磷获取特征及根际特性的基因型差异,为毛叶苕子磷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在青海西宁开展盆栽试验,设置毛叶苕子品种和磷肥种类双因素,毛叶苕子品种为大田试验筛选的磷高效及磷低效品种(系)各2个,磷肥种类为过磷酸钙和磷矿粉,设置不施磷肥对照,共12个处理.盛花期测定分析毛叶苕子磷素积累量、土壤磷组分、土壤有机酸、根系酸性磷酸酶(RACP)、土壤酸性及碱性磷酸酶活性(ACP、ALP)、土壤酸性及碱性磷酸酶(phoC、phoD)基因丰度.结果显示,不同磷效率毛叶苕子品种(系)总磷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分别为7.45~46.07 mg·盆-1 和7.12%~22.49%;磷高效品种(系)总磷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均显著高于磷低效品种(系),增幅分别为0.91%~61.20%和12.52%~60.25%.相比磷低效品种(系),磷高效品种(系)提高了活性磷(labile P)和中等活性磷(moderately labile P)的比例,降低了稳定性磷(stable P)的比例,后者的活性磷和中等活性磷的比例分别是前者的 6.14~26.14 倍和 1.04~1.54 倍,前者的稳定性磷库比例是后者的2.92~7.91倍.磷高效品种(系)土壤总有机酸(TOA)、草酸(OXA)含量、RACP、ACP、ALP活性均显著高于磷低效 品 种(系),分 别 提 高 117.45%~254.60%、19.40%~50.75%、16.37%~146.40%、6.19%~104.19%和6.16%~35.06%.磷高效品种(系)phoC 和 phoD丰度分别是磷低效品种(系)的1.07~2.58倍和1.46~3.64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TOA、OXA、RACP、ACP与活性磷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决定系数分别为 0.40、0.46、0.13、0.19;与stable P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决定系数分别为0.75、0.58、0.41和0.49.综上,磷高效毛叶苕子品种(系)活化难溶性磷的能力较强,具有更高的磷素积累量和磷肥利用率.其主要通过增加有机酸(主要是草酸)含量、磷酸酶活性、phoC和phoD基因丰度活化难溶性磷,提高土壤中活性磷和中等活性磷的比例,促进对磷的吸收利用.

关键词: 毛叶苕子品种(系) 土壤磷组分 有机酸 磷酸酶活性 磷酸酶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寒地区菊芋青贮物料耐低温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

草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可提升高寒地区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青贮发酵品质的耐低温乳酸菌,本研究以'青芋 2 号'菊芋青贮物料为材料,利用平板培养法分离乳酸菌株,分析菌株生理生化特性,并通过 16S rRNA测序进行菌株种属鉴定.结果表明,菊芋青贮物料中共分离得到 34 株乳酸菌株,经低温及生理生化筛选获得 13 株耐低温乳酸菌株,包括11 株同型发酵乳酸菌和 2 株异型发酵乳酸菌,其耐酸性和耐盐性均较强;经产酸和生长能力对比,GN02 菌株生长最快(OD = 2.63),GN10 菌株具有更强的产酸能力(pH = 3.59),XN25 菌株兼具较强的生长和产酸能力;16S rRNA测序鉴定出 9 株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1 株戊糖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entosus)、1 株棒状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coryniformis)、1 株短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brevis)及 1 株无法鉴定.本研究筛选出适合高寒地区菊芋青贮发酵的耐低温植物乳杆菌、戊糖乳杆菌、短乳杆菌各 1 株.

关键词: 高寒地区 菊芋 青贮 平板培养法 耐低温乳酸菌 16S rRNA测序 菌株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稞苗期耐低氮能力的品种差异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8个代表性品种为材料,分析低氮胁迫下青稞苗期的农艺性状和耐低氮能力。结果表明:低氮胁迫下各青稞农艺性状都出现显著差异。所有青稞中株高、植株鲜质量、植株干质量都明显下降,根长、根鲜质量、根干质量都明显上升。但不同品种的根冠比变化差异不同,通过对各农艺性状分析发现,植株和根的鲜质量和干质量更能反映青稞的耐低氮能力,其中根干质量是筛选耐低氮青稞的最重要农艺性状,可以作为青稞耐低氮资源筛选的重要指标。多指标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各青稞耐低氮能力为‘昆仑15’>‘黄青1号’>‘肚里黄’>‘昆仑14’>‘昆仑18’>‘二道眉白青稞’>‘洛隆宗’>‘特邬’。

关键词: 青稞 低氮胁迫 苗期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在高寒冷凉地区温室土壤中分解特征和培肥效应

西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有机肥在高寒冷凉地区温室土壤中分解特征和培肥效应,采用田间尼龙网袋填埋法,设置添加羊粪(SM)、牛粪(CM)、猪粪(PM)和原土对照(CK)4个处理,3种有机肥用量均为有机碳添加量4.5 t·hm-2.结果表明,有机肥在温室土壤中均呈前期分解快,后期分解慢的特点.分解112 d后,碳残留率为CM>SM>PM,分解期内分解速率为PM>SM>CM.一级动力学方程对有机肥分解过程的拟合效果较好,SM、CM和PM的易分解碳库比率为42.47%、38.69%和50.65%,稳定碳库比率为57.43%、61.52%和49.27%,且处理间差异显著.有机肥添加后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呈先增加后趋于稳定趋势.分解112 d后,3种有机肥均显著提升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和腐殖化程度,CM处理的提升效果最佳,可提取腐殖酸、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和胡富比较CK显著提升86.83%、109.09%、62.35%、88.40%和28.97%.3种有机肥添加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有机肥添加112 d后较CK均显著提升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碳含量,对土壤全钾含量无显著影响,CM和PM处理提升土壤保水能力的效果优于SM处理,CM和PM处理显著降低土壤pH.综上,建议优先选用牛粪或猪粪对高寒冷凉地区温室土壤进行改良培肥.

关键词: 分解特征 温室土壤 腐殖质 有机肥 土壤培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转录因子SRS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SRS(shi-related sequence)是植物特异的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激素信号转导和应对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SRS基因家族在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中潜在的生物学功能以及该基因家族在甘蓝型油菜形成过程中的进化,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在甘蓝型油菜及二倍体祖先种白菜(B. rapa L.)和甘蓝(B. oleracea L.)中分别鉴定到38、16和20个SRS基因,并对其理化性质、系统发育关系、基因结构、基因共线性、顺式作用元件和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鉴定的SRS蛋白被分为9个分支,且甘蓝型油菜SRS基因家族的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内含子/外显子的丢失事件。Ka/Ks分析发现,SRS基因在重复事件后经历了纯化选择。在多数的SRS基因启动子中发现了分别与光响应、厌氧诱导和脱落酸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且甘蓝型油菜SRS基因启动子比二倍体祖先启动子含有更多的胚乳基因表达和光响应顺式作用元件。转录组分析发现,甘蓝型油菜SRS基因在不同处理下以不同的表达模式响应并表现出根部的优势表达。综上,本研究为了解甘蓝型油菜SRS基因家族功能和作用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为甘蓝型油菜及其二倍体祖先之间基因进化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SRS 基因家族 进化 转录组 甘蓝型油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