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607条记录
野燕麦病原真菌的鉴定及其除草活性和对作物的安全性

西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筛选安全性高、抗药性低、除草性强的生防菌株,为防除农田恶性杂草野燕麦提供新的生防思路。【方法】采集自然感病的瓜叶葵(Helianthus cucumerifo)、大叶藜(Chenopodium hybridum)、蜀葵(Alcea rosea)和青稞(Hordeum vulgare)植物叶片,通过组织及单孢分离法、离体叶片(初筛)和活体盆栽(复筛),获得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接着采用不同浓度(10~1~10~4)孢子悬浮液测定其对野燕麦活体植株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鲜重防效,通过观察菌落形态、运用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和转录延伸因子(EF-1α,EF-1/EF-2)基因及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最后选取青海地区主栽作物(油菜‘青杂5号’、小麦‘青春38号’、青稞‘昆仑18号’、蚕豆‘青海9号’、豌豆‘草原224号’、玉米‘青玉517号’和部分蔬菜(白菜‘浙白6号’、番茄‘博玉368号’、黄瓜‘中农5号’、菠菜‘华菠1号’、辣椒‘中椒4号’、萝卜‘春白2号’)进行安全性测试,为菌株选择最适宜的应用条件。【结果】从自然感病的植株叶片中分离出7株对野燕麦具有除草活性的真菌菌株,将其命名为DT-YSB1、DT-04A2、DT-DYLC、DT-XRKA、DT-08C、DT-14A2和DT-QKBD004A。通过离体叶片和温室盆栽试验,综合评价获得1株对野燕麦具有较强除草活性的菌株DT-QKBD004A,菌落形态与镰刀菌相似,对其rDNA ITS和EF-1α(EF-1/EF-2)基因进行共同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菌株为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不同浓度菌株DT-QKBD004A孢子悬浮液对野燕麦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鲜重防效达到45.09%~89.48%、42.68~88.53和38.70%~88.42%,其中浓度9.40×104 个/mL对野燕麦的防除效果最优;作物安全性测试发现,菌株DT-QKBD004A孢子浓度9.40×104 个/mL对蚕豆、玉米、白菜、番茄、黄瓜和辣椒安全。【结论】燕麦镰刀菌DT-QKBD004A对野燕麦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对部分作物安全,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为防除农田恶性杂草野燕麦提供良好的生防菌株。

关键词: 燕麦镰刀菌 杂草 除草活性 作物安全性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小粒型藜麦籽粒表型、灌浆特性及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差异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籽粒大小是影响藜麦产量、商品性和加工特性的重要因素,考察灌浆期大小粒型藜麦籽粒表型、灌浆特性和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差异,可为大粒型藜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择千粒重大于5.0 g和小于3.0 g的藜麦材料各2份,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种质资源创新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比较自灌浆期始7 d、14 d、21 d和28 d籽粒表型、灌浆特性和淀粉合成酶活性等在大小粒型藜麦间的差异.[结果](1)大小粒型藜麦籽粒面积、周长、直径、粒长、粒宽表型性状随着生育时期均极显著增大,且粒型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以籽粒面积和周长差异最大,大粒型藜麦分别显著高于小粒型藜麦9.12%~11.54%和21.49~23.92%.(2)灌浆期间大粒型藜麦百粒干质量始终显著高于同期小粒型藜麦,平均增幅在21.23%~31.04%;大小粒型藜麦灌浆速率随生育期均先上升后下降,均符合"慢—快—慢"的变化规律,但达到峰值时间和峰高明显不同,大粒型峰值出现早而高,小粒型则低而迟.(3)淀粉分支酶(SBE)、蔗糖合成酶(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ADPG焦磷酸化酶(AGP)在大小粒型藜麦籽粒灌浆期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SBE和SS活性表现为小粒型藜麦强于大粒型藜麦,而SSS和AGP活性则表现为大粒型藜麦强于小粒型藜麦.[结论]藜麦籽粒灌浆期间4种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差异,致使淀粉合成积累量和灌浆速率峰值的不同,进而形成籽粒表型性状的差异,而SSS和AGPase是影响藜麦籽粒大小形成的关键酶.

关键词: 藜麦 籽粒大小 籽粒表型 灌浆特性 淀粉合成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肥饲兼用型箭筈豌豆种质资源评价

草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是一种优良的肥饲兼用型绿肥作物,具有生物量大、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再生性强等优势,在生育期内可多次刈割,经济价值极高。本研究对25份箭筈豌豆种质资源的主要性状、产量和品质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箭筈豌豆的主要性状、营养品质和固氮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青海地区筛选出优良箭筈豌豆品种。结果表明,25份箭筈豌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差异明显,育种潜力较高;生育期与株高、茎粗、鲜草产量、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氮携出量、粗蛋白产量、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饲喂价值极显著负相关;鲜草产量与生育期、茎粗、氮携出量、粗蛋白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均与氮携出量和粗蛋白产量极显著正相关,田间试验中应着重筛选生育期适中、株高较高、茎粗较大、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较大的品种。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西牧333’‘清水河麻箭豌’‘师宗箭豌’‘苏箭5号’和‘7 401箭豌’的营养性状和固氮能力较优,在青海地区生产性能表现较好,适宜进行推广种植。

关键词: 箭筈豌豆 灰色关联分析 相关分析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营养性状 固氮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酵母对香茶藨子果酒品质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酵母(DV10、EC1118、D254)发酵对果酒理化性质、挥发性成分等方面的影响,辨明果酒特征性风味物质,该研究以香茶藨子为原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固相微萃取法对香茶藨子果酒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共检出146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39种、酯类38种、烃类30种、酸类10种、醛类10种、酮类11种、萜类6种以及其他类2种。结果表明,3种酵母发酵的香茶藨子果酒中总糖含量为0.497~0.510 g/L、总酸含量为4.625~5.102 g/L、可溶性固形物为7.03~7.53°Brix、pH值为4.11~4.22、色度1.908~3.383、酒精度11.1~14.57%vol。经不同酵母发酵获得的香茶藨子果酒中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异显著(P<0.05),但主要挥发性成分均为醇类、酯类、烃类和酸类。总体而言,EC1118酵母酿造的香茶藨子果酒的挥发性成分较多且风味较好,更适合用于香茶藨子果酒的酿造。

关键词: 香茶藨子 酵母 果酒 挥发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和青海小麦条锈菌UV-B辐射敏感性测定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位于西北地区的甘肃和青海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病原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重要的越夏区和菌源基地,也是Pst毒性变异频率较高地区,该区域海拔高,紫外线辐射强度大.为了解紫外线对Pst存活力和毒性变异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分离自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21个Pst菌株夏孢子的相对萌发率和UV-B辐射LT50值(UV-B致死中时间,即在一定UV-B辐射强度下夏孢子相对萌发率为50%时所需辐射时间),探索了相应菌株对UV-B辐射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3个UV-B辐射强度(150、200和250μw·cm-2)下,分离自甘肃和青海的全部Pst供试菌株的夏孢子相对萌发率均与UV-B辐射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01).3个UV-B辐射强度下的夏孢子相对萌发率和LT50值的比较结果表明,Pst菌株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来自于青海的Pst菌株之间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差异高于来自于甘肃的Pst菌株.研究结果为探索紫外线对Pst存活力和毒性变异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为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一定依据.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相对萌发率 LT50值 UV-B辐射敏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除草活性菌株HY-041的除草潜力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HY-041菌株的除草潜力及生物学特性,为其用于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离体接种法,测定了菌株HY-041对野燕麦(Avena fatua L.)、藜(ChenoPodium album L.)、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Benth.)、猪秧秧(GaliumaParineL.)、冬葵(MalvaverticillataL. var. crisPa)、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和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7种杂草叶片的致病力。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计数法,考察不同培养基、光照、温度、碳源、氮源、pH及致死温度等因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HY-041菌株接种离体叶片7 d致病性表现为:酸模叶蓼>冬葵>野燕麦>藜>猪秧秧>反枝苋>密花香薷。HY-041菌株在PSA培养基中生长发育最快,且菌丝稠密,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适产孢温度为25℃,在持续黑暗环境下,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的产生,最适碳源为肌醇,最适氮源为硝酸钾和硝酸钠,菌株适宜生长pH值为9,最适产孢pH为8,致死温度为55℃下水溶10 min。【结论】本试验明确了HY-041菌株在离体条件下对7种杂草的致病性及该菌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优化提高了菌株的产孢量,为生防制剂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除草潜力 生物学特性 产孢量 生防制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刈割对青稞恢复特性及籽粒和秸秆产量品质特性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明刈割对青稞植株再生恢复农艺与理化特性变化规律,解析青稞籽粒和秸秆产量品质指标对刈割处理响应规律,为青稞"粮苗草三用"生产模式应用和青稞植株再生恢复调控机制解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 2021-2022年,以青稞品种昆仑 18 号和藏 1257 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生长(CK)为对照,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刈割后于 0 h(T0)、2 h(T1)、24 h(T2)、72 h(T3)、拔节期(T4)、抽穗期(T5)、灌浆期(T6)7 个发育阶段取材,以分析刈割后茎部再生恢复速率及残茬中抗氧化酶的变化规律;并对刈割后青稞秸秆和籽粒产量品质特性和内源激素快速响应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刈割使再生青稞秸秆及籽粒产量升高,并使茎秆中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升高,纤维类物质含量降低,使秸秆相对饲喂价值显著升高.刈割使青稞茎部株高和单株生物量生长恢复速率升高;使青稞每公顷穗数和千粒重增加,致使籽粒产量显著增加,并使籽粒中累积更多粗蛋白与淀粉.刈割后青稞残茬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含量迅速升高,并使残茬中的反式玉米素核苷(TZR)、异戊烯基腺苷(iPA)含量显著升高,吲哚-3-乙酸(IAA)和脱落酸(ABA)含量显著降低.青稞残茬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能在刈割后抗氧化酶系统快速响应、地上部快速再生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关键词: 再生恢复 产量 饲用品质 抗氧化酶 内源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稞HvnWAK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条纹病胁迫下的表达

麦类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ook.f)WAK类基因在青稞抗条纹病中的作用,以抗条纹病青稞品种昆仑14号和感病品种Z1141为材料,从叶片中克隆了HvnWAK基因.昆仑14号HvnWAK基因开放阅读框(ORF)为2964 bp,Z1141的ORF为3048 bp,分别编码988个氨基酸和1016个氨基酸,两者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7.14%.启动子区域预测表明,该区段包含脱落酸、茉莉酸、赤霉素等与逆境胁迫相关的多个顺式作用元件.蛋白质序列分析表明,HvnWAK为亲水性的不稳定酸性蛋白,具有典型的细胞壁相关激酶结构特征,如细胞壁受体结构(GUB_WAK_bind)、胞内激酶结构域(intracellular kinase structural domain)和跨膜域、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属于WAK家族.同源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昆仑14号的HvnWAK蛋白与大麦、山羊草、硬直黑麦草的WAK蛋白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7.24%、92.17%、80.80%;Z1141的HvnWAK蛋白与大麦、山羊草、硬直黑麦草等的WAK蛋白序列相似性分别为100%、92.17%、80.80%.青稞HvnWAK蛋白与大麦HvWAK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玉米和水稻的亲缘关系较远.蛋白互作预测结果表明,与WAK蛋白存在互作关系的有抗病蛋白同源物、解旋酶家族蛋白、苏氨酸蛋白激酶等.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感病后迅速表达,且在抗病材料昆仑14号中的表达峰值显著高于Z1141(P<0.01),且高峰时期(8~9周)晚于在Z1141中的表达高峰时期(7~8周).由此推测,HvnWAK基因在青稞抗条纹病的后期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青稞 条纹病 HvnWAK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盐胁迫对不同品种毛叶苕子萌发期的影响

种子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青海盐碱土壤的利用效率,寻找最适合青海本地盐碱地种植的毛叶苕子品种,对39份毛叶苕子品种进行试验,使用中性盐(NaCl、Na2SO4),按4∶1摩尔比混合配成,设50 mmol/L、100 mmol/L、150 mmol/L、200 mmol/L、250 mmol/L、300 mmol/L等6个浓度梯度,通过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根长等指标,对不同品种的毛叶苕子进行萌发期耐盐性评价。结果表明,35个毛叶苕子品种种子的发芽率随复合盐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受到盐胁迫的抑制;且甘肃毛苕、鲁苕3号、鲁苕1号和法国毛苕发芽率在300 mmol/L的复合盐浓度下的发芽率最高,为100%。39个毛叶苕子品种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随复合盐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其中甘肃毛苕、鲁苕3号、鲁苕1号和法国毛苕在每个盐分浓度梯度下的各项数值均显著高于其他材料的毛苕。78-183早熟光苕在每个盐分浓度梯度下的各项数值均显著低于各个种质材料的毛苕。经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法筛选出鲁苕1号、甘肃毛苕、78-103毛苕、鲁苕3号和法国毛苕等5个耐盐品种,及5个盐分敏感品种,包括78-183早熟光苕、80-84苕子、75-121苕子、73-61苕子和78-171苕子。其中耐盐性最强的毛叶苕子品种为鲁苕1号,敏感盐碱品种为78-183早熟光苕。

关键词: 毛叶苕子 复合盐胁迫 萌发期 耐盐品种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豆根瘤豆血红蛋白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青海大学学报 2024

摘要:为探究不同蚕豆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结瘤特性和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与产量的关系,以14个不同蚕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分别于盛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测定蚕豆的根瘤结瘤特性及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于成熟期测定蚕豆产量,并分析根瘤数量、鲜重、干重、豆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盛花期至成熟期,不同蚕豆品种(系)的根瘤数量、豆血红蛋白含量总体呈递减趋势,根瘤鲜重、干重总体呈先增高后下降趋势;在14个蚕豆品种(系)中,青蚕15号的产量最高(7 642.96 kg/hm~2),是其他品种(系)的1.1~2.4倍,与其他13个品种(系)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鼓粒期与成熟期的根瘤数量、鲜重和干重分别是调控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的关键因子,成熟期的根瘤干重、鲜重、数量及豆血红蛋白含量均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是调控蚕豆产量的重要因子。该研究结果可为选育高固氮蚕豆品种(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结瘤特性 豆血红蛋白 蚕豆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