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胡麻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1987
摘要:本文估算了胡麻主要经济性状的广义遗传力、遗传相关系数、遗传进度和选择指数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千粒重、株高、工艺长度的遗传力、遗传进度较高,遗传变异系数较大,在早代进行一次选择即可;每果着粒、开花期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也较高,而变异系数较小.对其也应加强早代选择,并加大选择群体;单株粒数、主茎分枝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中等,应进行几代连续选择;单株粒重、单株结果的遗传参数值均较小,直接选择效果差,可通过显著相关的性状进行间接选择.特别是对于单株粒重,还可以用相对效率高的选择指数进行间接选择.


晋西黄土丘陵区旱作农业增产技术开发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987
摘要:晋西黄土丘陵半干旱地区土地瘠薄,气候干旱,自然降水利用率不高,加之单一种植,广种薄收,使农业生产长期低而不稳。1984—1985年,在对该地区旱作农业生产技术综合开发研究中,经过系列化配套试验、示范,总结出了以培肥改土、蓄水耕作、选用抗旱良种、合理密植、“五早”管理等一套旱作农业增产技术,取得了粮食翻番,经济收盖近10倍增长的效果。


王公庄村生产力发展调查报告
《农业技术经济 》 1987
摘要:王公庄村是山西省屯留县的贫困低产落后村,1978年人均收入只有66元,欠外债18万元,欠国库粮275吨。党的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冲破旧的生产体制,新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低产穷村,一跃而为全县最先进的高产富裕村,单位面积产量由1976—1978年3年平均176.5公斤上升


螟虫长距茧蜂及其利用的初步研究
《昆虫知识 》 1987
摘要: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es)是玉米螟的寄生性天敌。其种群数量多,繁殖能力较强,雌雄性比率为1.43:1。1984年其自然寄生率为66.4%;人工繁蜂防治玉米螟,寄


应用土窑洞贮藏水果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1987
摘要:山西省,依靠土窑洞,利用自然冷源,不需要机械制冷就能获得年均温低于5℃,年最高月均温低于8℃的环境,为水果贮藏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此方法已在山西省普遍推广.本文对烟台、泰安、三门峡、兴城、西华、石家庄六地区不同结构土窑洞及不同管理方法可达到的温度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只要窑洞结构合理,并加强管理,都可以使洞内年均温不超过7℃,秋季最高月均温不超过12℃,基本可以满足水果的贮藏要求.


通过体细胞培养获得再生棉株
《中国棉花 》 1987
摘要:近二十年来,由于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研究工作的进展,已能在大多数重要作物中获得再生植株。同时,遗传学家们对再生植株及其后代的形态学、细胞学及生物化学的遗传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发现


灰色预测值精度的确定问题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 1987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 华中工学院邓聚龙教授创立的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自1982年问世以来在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社会经济等领域中都开展了广泛的应用。灰色系统是指信息不完全的系统,既含有已知也含有未知信息的系统。灰色系统预测是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灰色预测模型中的GM(1,1)和GM(1,1)—E是灰色预测的最基本的手段。GM(1,1)预测模型就是把一组时间数据列进行一次累加生成的一阶单变量线性动


山西省黍稷(糜)品种资源生态型研究
《作物品种资源 》 1987
摘要:根据黍稷品种的生态特点,山西省分为三个生态区,即晋北特早熟生态区、晋中早熟生态区、晋南中早熟生态区、各个生态区内黍稷品种的生育期、穗型、茎秆高度、花序色、粒色、单株粒重、千粒重、茎叶茸毛、粒色等各有差异。通过对黍稷品种生态型的研究,可以了解黍稷品种生长发育和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规律性,从而为黍稷高产栽培、引种、调种、杂种优势利用和创造黍稷品种新类型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