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苹果黄蚜细胞色素P450基因AcCYP6CY14的表达及其在抵抗吡虫啉中的作用
《应用昆虫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苹果黄蚜Aphis citricola细胞色素P450基因AcCYP6CY14的表达及其在抵抗吡虫啉中的作用。【方法】搜索苹果黄蚜转录组数据库,获得细胞色素P450基因AcCYP6CY14的cDNA部分序列,采用RT-PCR技术克隆目的基因cDNA序列全长。利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技术测定目的基因在苹果黄蚜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采用浸虫法,用浓度为LC30的吡虫啉对苹果黄蚜3龄若蚜进行诱导,RT-qPCR检测吡虫啉诱导不同时间后P450基因的表达情况。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沉默苹果黄蚜3龄若蚜的P450基因,并研究该基因沉默后,苹果黄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结果】获得苹果黄蚜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为1 542 bp,编码513个氨基酸,命名为AcCYP6CY14(GenBank登录号:MH717248)。研究发现该基因在苹果黄蚜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3龄若蚜中表达量最高。经吡虫啉诱导12 h后,该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dsRNA饲喂结果显示,苹果黄蚜取食ds AcCYP6CY14 24 h后,将其转接到新鲜的苹果嫩稍上,24、48、72 h后,该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调。沉默该P450基因后,苹果黄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极显著升高(P<0.01),死亡率提高了65.2%。【结论】克隆得到了苹果黄蚜P450基因AcCYP6CY14的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在苹果黄蚜整个生育期均有表达,且在3龄若蚜中表达量最高,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了苹果黄蚜对吡虫啉的解毒代谢。
关键词: 苹果黄蚜 吡虫啉 细胞色素P450 RNA干扰 解毒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小食心虫过冷却点及结冰点测定
《植物保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是世界性的果树害虫,以老熟幼虫越冬.由于果树新品种的选育以及气候变暖等原因,梨小食心虫寄主植物的适生区扩大.为了明确梨小食心虫的耐寒能力,即是否可以随着寄主植物种植范围的扩大而向寒冷地区发生迁移,本试验对不同虫态、不同龄期幼虫、不同性别的蛹与成虫以及来源于不同环境下的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进行测定,进而为判断梨小食心虫是否可以顺利越冬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梨小食心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及结冰点差异显著,结冰点和过冷却点表现为幼虫>蛹>成虫;(2)不同龄期幼虫的过冷却点及结冰点差异显著.5龄幼虫的过冷却点(-12.47±0.27)℃与结冰点(-8.21±0.41)℃最低,4龄幼虫的过冷却点(-9.23±0.38)℃与结冰点(-5.06±0.37)℃最高;(3)雌雄成虫与蛹的过冷却点及结冰点差异不显著;(4)不同环境下幼虫的过冷却点及结冰点差异显著,外采幼虫的过冷却点(-24.42±0.69)℃和结冰点(-10.21±0.71)℃最低,室内幼虫经冷驯化后过冷却点降低.因此,在越冬过程中梨小食心虫老熟幼虫的抗寒能力较强,提前经历低温环境可提高其抗寒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株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食用菌 》 2019
摘要:对两株编号分别为L-1和T-1的六妹羊肚菌以及梯棱羊肚菌菌株的母种培养基和原种培养基进行了筛选,并在沟播、垄播、覆膜和不覆膜条件下进行了出菇试验,结果表明:L-1菌株和T-1菌株的最适母种培养基均为加土PDA培养基;L-1菌株的最适原种培养基配方为小麦32%,稻壳15%,木屑40%,农田土5%,腐殖土2%,蛭石5%,石膏1%;T-1菌株的最适原种培养基配方为小麦32%,木屑55%,农田土5%,腐殖土2%,蛭石5%,石膏1%。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羊肚菌分别只能在筛选出的原种培养基上形成子实体,L-1菌株和T-1菌株沟播覆膜栽培产量分别达到0.54 kg/m~2和0.43 kg/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模式对晋杂34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
《华北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适宜机械化栽培的高粱新品种晋杂34的最佳栽培模式,采用大田定位试验,于2014年研究了50 cm等行距种植时不同密度12. 0,13. 5,15. 0,16. 5,18. 0,19. 5万株/hm~2对晋杂34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于2015年研究了9种栽培模式(行距为等行距(50,60 cm)和宽窄行(30 cm+70 cm),不同行距下分别设12. 0,15. 0,18. 0万株/hm~2)对晋杂34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增加明显降低了高粱茎粗和单株叶面积,增加了叶面积指数;行距显著影响株高和生物量,60 cm等行距的生物量较高,为10. 12~11. 25 t/hm~2。密度增加显著降低单穗籽粒质量,以12. 0万株/hm~2时最高,2014年高达81. 20 g,2015年为65. 38~73. 04 g;行距显著影响了千粒质量,以60 cm等行距时最高;就籽粒产量而言,2014年雨量充沛,以18. 0万株/hm~2较高,而2015年干旱年份,以60 cm等行距密度为15. 0万株/hm~2最高,为10 721. 61 kg/hm~2。低密度促进了穗花前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累积,提高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运;而行距调控了穗花后氮素的吸收,60 cm等行距时具有较高的氮素吸收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花后的氮素累积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氮素运转率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不同栽培模式通过调控高粱生长和氮素吸收影响籽粒产量,通过栽培模式促进穗花后氮素吸收,对提升籽粒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60 cm等行距密度为15. 0万株/hm~2为晋杂34最适宜的栽培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粪联合玉米秸秆好氧堆肥理化性状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好氧堆肥是处理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有效途径.利用好氧堆肥方式对2种堆料(配比1(C/N=30)和配比2(C/N=25))发酵过程中理化性状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不同C/N对堆料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比不同对堆肥过程中物料的理化性状有一定影响.配比1堆体升温至50℃的时间较配比2提前6 h,配比1堆体55℃以上高温持续时间较配比2多10 d,说明配比1更适合微生物生长活动,有利于无害化处理;2种堆料的pH值在好氧堆肥过程中均偏碱性,pH值大小存在上下波动的现象;配比1和配比2的C/N发酵末期分别比建堆初期下降了37.83%和34.64%;配比1的水溶性有机碳氮比,除第20天和第34天较配比2稍低外,其余时间均高于配比2;配比1的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配比2有机质含量呈上升趋势.整个发酵期间,配比1的E4/E6值与配比2相差不大,说明堆料的腐殖化水平差异不大.2种配比的EC值在初期差异较大,5次翻堆时的EC值大小差异不明显,EC值均在2.29~3.38 m S/cm.除第1次翻堆时,配比1在其他发酵时间的种子发芽指数均较配比2高,说明秸秆和牛粪二者所占的比例对种子发芽指数有影响.分析得出,配比1的堆肥效果优于配比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胁迫下高粱幼苗对外源脯氨酸的响应
《种子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冷敏高粱晋303为试验材料,幼苗三叶期用不同浓度的脯氨酸处理后, 2~4℃低温胁迫,测定相关生理指标,探讨外源脯氨酸处理对高粱幼苗耐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脯氨酸处理可以提高低温胁迫下高粱叶片SOD、POD的活性,分别在3 mmol·L-1和5 mmol·L-1浓度脯氨酸的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外源脯氨酸处理能降低低温胁迫下高粱叶片MDA的含量,以5 mmol·L-1脯氨酸的处理效果最好.外源脯氨酸处理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也有作用,在本试验脯氨酸浓度设置范围内,可溶性糖含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外源脯氨酸处理可以维持高粱幼苗中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喷施5 mmol·L-1浓度脯氨酸时幼叶叶绿素含量最高.说明外源脯氨酸处理可有效缓解低温胁迫对高粱幼苗的伤害,提高幼苗的耐冷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