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63条记录
基于SNPs标记的部分栽培稻品种遗传结构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90个SNPs位点,对97个水稻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90个SNPs位点中有92个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48.42%。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化范围在0.34~1.00之间,平均GS为0.87。贝叶斯聚类和UPGMA法聚类的结果相似,均将供试材料分成籼、粳2个亚种,且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关系不大。通过SNPs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在亚种内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部分供试品种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

关键词: SNPs标记 水稻品种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耕作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选取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定位试验的5种耕作方式免耕、少耕、平翻耕作、组合耕作和旋耕为对象,采用改良干漏斗(Modified Tullgren)法分离0~15cm土层中的中小型土壤动物,分析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存在差异;高壳甲螨科和小甲螨科为5种耕作方式中共有的优势类群,传统耕作的旋耕和平翻耕作之间,保护性耕作的免耕和少耕之间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相似度高;组合耕作很好地保持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表聚特征,少耕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的Shannon指数、均匀度和优势度;耕作方式可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少耕和组合耕作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稳定,且保持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表聚特征。

关键词: 耕作方式 中小型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相似度 垂直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因子对合农63大豆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栽培密度、施肥量、播种日期与合农63大豆产量之间的效应模型,经检验二次回归模型拟合较好。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3763.36788-217.91412X12-211.01982X22-275.72009X32。结果表明:密度、肥料、播期3个因子对产量的增产作用依次为播期>密度>施肥量,对2因子交互效应的分析得出:密度、肥料、播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交互效应。模型经计算机模拟寻优,得到合农63获得3 282.2 kg.hm-2以上产量的栽培因子组合方案为栽培密度25.64~34.36株.m-2,施肥量231.4~243.6 kg.hm-2,播种日期为5月5日~5月10日。

关键词: 大豆 密度 施肥量 播期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与农艺性状影响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玉米种植的最优方式,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种植密度及施N肥量对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耕作方式和不同施N肥量玉米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在各组合中,以平作耕作方式、密度67500株/hm2、施N量为112.5 kg/hm2,玉米产量最高;耕作方式对玉米棒三叶叶面积和株高影响差异达显著水平,对最大叶面积指数和茎粗影响差异不显著;密度对玉米最大叶面积指数、棒三叶叶面积和茎粗影响差异显著,对株高影响差异不显著;施氮与不施氮之间最大叶面积指数、棒三叶叶面积、茎粗和株高差异显著。

关键词: 玉米 耕作方式 密度 N肥 产量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单倍体在黑龙江与海南自然加倍效果的对比研究

玉米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4个不同来源的组合诱导产生的单倍体在海南和黑龙江省自然加倍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材料其单倍体自然加倍率差异明显,相同来源的单倍体在海南和黑龙江省的自然加倍率也有明显差异,4个组合在海南的平均自然加倍率为7.61%,在黑龙江省为4.42%;其中组合M03(瑞德)在海南和黑龙江省的自然加倍率平均为9.94%,在4个组合中最高;M04(兰卡斯特)的平均加倍率为3.88%,为4个组合中最低,在海南比黑龙江省更有利于玉米单倍体的自然加倍。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 自然加倍 加倍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玉米中单909农艺性状和产量对密植的响应及其在东北不同区域的差异

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增密是实现东北春玉米大面积增产的关键技术,水热和土壤等区域生态条件是决定作物密度高低的关键因素。东北的区域生态条件差异显著,阐明作物对密度和区域生态条件的综合响应对东北春玉米增密增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以中单909为供试品种,在代表东北不同生态条件的辽宁沈阳、吉林公主岭、黑龙江哈尔滨、吉林桦甸和吉林洮南等5个试验点设置密度试验,研究春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对密度和区域生态条件的综合响应。结果表明,密植导致株高与穗位高增加,茎粗降低。区域生态条件主要影响玉米株高,对茎粗和穗位高的影响不显著。随密度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增加,尤其是随热量条件改善,群体LAI呈显著增加趋势。在一定范围内,密植可以通过提高群体干物质生产力弥补单株生产力的下降,从而获得高产;本试验条件下,中单909在9.00万株hm–2左右密度下的密植增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而区域间因生态条件不同,高产种植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其适宜密植范围在8.6~9.6万株hm–2之间。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植株形态 生产力 区域差异

脉冲强光对梨多酚氧化酶钝化实验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进行了脉冲强光对多酚氧化酶的钝化实验研究,选用光照强度、闪照次数、酶液厚度作为影响因素,使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出最佳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酶液厚度和闪照次数对钝化效果影响最显著。最佳工艺参数为:光照强度为0.89J·cm-2,酶液厚度1.56mm,闪照次数149。在此条件下相对酶活达38.2%。

关键词: 脉冲强光 多酚氧化酶 钝化 果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1Axl和1Ax2*近等基因系性状差异的研究

核农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麦转HMW-GSlDx5+1Dyl0基因获得的lAxl和1Ax2*近等基因系08K860(HWM.GS组成为l,7+9,5+lO)和08K871(HWM·GS亚基组成为2*,74-9,5+10)为材料,研究了近等基因系籽粒品质、粉质仪参数、拉伸仪参数和色度仪参数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近等基因系08K860和08K871的上述性状差异很小,经统计分析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近等基因系08K860和08K871遗传背景相近,lAxl和1Ax2*亚基对品质的贡献率相同。在小麦品质育种上应同样重视具有1Axl亚基后代的选择。

关键词: 小麦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近等基因系 等位变异 品质 wheat HMW-GS near-isogenic lines (NILS) isogenetic mutation quality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甜菜抽薹逆转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脱落酸(ABA)、马来酰肼(MH)和烯效唑等生长调节物质处理经过温光诱导当年抽薹的甜菜幼苗,筛选对当年抽薹逆转有效的生长物质种类和剂量。结果表明,ABA和MH能够有效逆转甜菜抽薹,与温光诱导抽薹的植株相比,显著提高了块根产量和产糖量,达到了抑制抽薹、且较小幅度地降低产量和保持品质的目的,ABA和MH处理的最佳浓度分别为20mg/L和350mg/L。

关键词: 甜菜 脱落酸 马来酰肼 烯效唑 抽薹逆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叶基部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

作物杂志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叶基部为外植体,诱导出大量愈伤组织,同时对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玉米叶基部愈伤诱导率差异显著,B73愈伤诱导率最高,达74.30%;苗龄为7d时的外植体诱导愈伤效果最理想;2.2mg/L的2,4-D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分化培养基中添加1mg/L 6-BA时铁7922和农大178再生频率最高,添加2mg/L 6-BA时B73和昌7-2再生频率最高。玉米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可为进一步开展玉米的遗传转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 玉米 叶基部 愈伤组织 再生植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