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山西省农作物品种资源
《作物品种资源 》 1984
摘要:一、农作物栽培历史及其品种资源特点山西久历史悠,据考证,丁村人距今15万年。尧都平阳(临汾)、舜都蒲板(永济)、禹都安邑(夏县),距今有四、五千年。据山西省夏县西荫村古代遗址中发现的原始碳化谷粒推断,谷子在山西至少有5,000


骡肝血肿破裂致急性出血死亡一例
《兽医科技杂志 》 1983
摘要:一头公骡患飞节内肿,1982年4月12日静注10%氯化钙100毫升、糖盐水500毫升,局部涂擦斑蝥强发泡膏(以飞节内为中心涂擦面积为8×10平方厘米)。到4月18日所涂斑蝥膏处皮肤自下而上逐渐烂脱,且皮肤渗出液及斑蝥残渣不断流经下部的烂创处。涂擦龙胆紫慢慢结痂痊愈。4月26日晚10时,患骡突来急诊,体温39.8℃、脉搏100次/分、呼吸40次/分,肩部肌肉震颤,全身大汗淋漓,可视粘膜苍白、稍黄,口色白如枯骨,舌面皱缩,心悸亢进,耳鼻、四肢发凉。诊为内脏大出血,当即用仙鹤草素等进行止血抢救;晚12时,肌颤停止,体温39.4℃、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次日继续输液、止血,危症消失。从4月28日到5月6日,除输液、止血


抗枯萎病棉花新品种晋棉7号
《中国棉花 》 1983
摘要:一、品种来源。为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用陕112作母本,中长1号和晋中200双父本混合授粉,于1977年有性杂交选育而成。原名为临汾4023,1983年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为晋棉7号。


节节麦×黑麦的属间杂种的植株形态及细胞学研究
《作物学报 》 1983
摘要:节节麦(Aegilops squarrosal)2n=14,染色体组型为 DD。黑麦(Secale cere-ale)2n=14,染色体组型为 RR。为了合成包含有 DD 和 RR 染色体组的异源四倍体,我们于1979~1981年进行了节节麦×黑麦的杂交工作,并且获得了杂种 F_1幼苗,本文仅就杂种幼苗的产生及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作一初报:


马骡外伤性肾出血的诊治
《中国兽医杂志 》 1983
摘要:外伤性肾出血是泌尿系统疾病之一,临床上较为少见,偶发于粗暴使役,老弱体衰的马属动物。特点是大量尿血、尿中混有血块、血条,泌尿障碍,全身无显著变化。从


玉米品种群体改良的初步实践
《山西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玉米品种群体改良,即通过多次自然传粉,打破原有的基因连锁,重组新的连锁群,在人工选择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有益的基因频率,为杂交育种工作提供优良材料。一、改良方法1.组配金系综合种C_0 1978年用包括有抗病系、优良品质系和矮秆系的53个金系,组配成98个单交种,冬季在海南岛隔离区内种成单交种穗行,同时取各单交种种子等量


耕层土壤积温与棉花生育关系研究初报
《土壤学报 》 1983
摘要:棉花的生长发育与其它作物一样,需要一个适宜的热量环境。这个环境状况影响或决定了棉株生理机能的活动和棉花的产量以及品质。对于热量的研究,以往多注意地上的空气温度,而较少重视土壤热量变化对作物产生


地温对棉花根系生长及地上部生育的影响
《中国棉花 》 1983
摘要:棉花正常的生育过程,是地上部光合作用和地下根群吸收养分、水分的有机统一过程。因此,研究不同类型品种的根系生长以及不同地温变化对棉根生长的影响,对筛选高产棉株,改进棉花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开始于1979年,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并进。选用中熟的晋棉4号,中早熟的鲁棉1号和早熟的中棉所10号品种。试验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