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氯化钙对机械伤番茄果实生理特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氯化钙处理对具有机械伤的番茄果实生理特性的影响,本实验用1 mmol/L氯化钙(CaCl_2)处理机械伤的番茄果实,将处理后的番茄于20℃贮藏,测定贮藏期间番茄生理品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CaCl_2处理含有机械损伤的番茄果实,可以维持番茄在贮藏期间的感官品质,降低腐烂率;与对照组相比,CaCl_2处理可维持番茄果实的硬度和色度,延缓贮藏期间维生素C(V_C)含量的下降;同时,抑制丙二醛(MDA)的积累,提高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因此,1 mmol/L CaCl_2处理具有机械损伤的番茄可以有效维持其在贮藏期间的品质,延长货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树干液流技术的四种幼树冠层吸收臭氧特征研究
《北方园艺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北京市4种常见树木国槐(Sophora japonic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旱柳(Salix babylonic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的幼树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液流技术,研究不同树木冠层吸收臭氧情况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差异,以期为城市空气质量提升及林木栽培养护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大气臭氧浓度日均值夏季明显高于秋季,其变化规律呈单峰型;各树木夏季吸收臭氧日变化规律与树干液流相似,为单峰曲线,但其启动时间比液流晚3 h;不同树种臭氧吸收速率最大峰值及出现时间不同,国槐、栾树和旱柳均在14:00时达到最大,其值分别为1.50、0.80、2.41 nmol·m-2·s-1,而刺槐则在12:00达到最大值为0.84 nmol·m-2·s-1;不同树种臭氧日累积量为旱柳(0.073 mmol·m-2)>国槐(0.042 mmol·m-2)>刺槐(0.025 mmol·m-2)>栾树(0.024 mmol·m-2).各树木冠层臭氧吸收与环境因子间相关性检验和逐步回归方程(R2均在0.65以上)显示,各环境因子与臭氧吸收均呈极显著(P<0.01)相关,其中空气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性;而回归方程表明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树木臭氧吸收的关键因子为大气臭氧浓度、太阳辐射和VP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性尿素追施对冬小麦和夏玉米季氮素挥发和淋溶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和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为复合抑制剂,利用转鼓喷涂工艺,开发出新型复合型抑制剂涂覆尿素肥料,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其涂覆效果.通过田间试验系统对比评价了追施不同氮肥对调控氮素的特征效果.试验设置5个处理:(1)不施氮肥(CK);(2)农民习惯追施尿素(CU);(3)优化追施尿素(CUU);(4)优化追施抑制剂涂覆尿素(CUY1);(5)优化追施抑制剂涂覆尿素(CUY2).在夏玉米喇叭口期、冬小麦拔节期追施氮肥后的15天内进行田间原位连续动态观测.电镜和能谱结果表明,复合抑制剂均匀涂覆于尿素表面,形成薄而致密、光滑的涂覆层,该涂覆层均匀分布有磷和硫2种元素,表明复合抑制剂与尿素已有效结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优化施氮量下与普通尿素相比,夏玉米和冬小麦季追肥后CUY1和CUY2处理氨挥发分别降低55.19%,32.15%和52.46%,39.43%.夏玉米季追肥后,0-20 cm土层CU、CUU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于第5天达到峰值,到后期已显著低于CUY1、CUY2处理,CUY2处理稳定硝态氮的效果更好.冬小麦季追肥后,0-2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CU、CUU处理分别在第5,3天达到峰值,CUY1、CUY2处理于第11天达到峰值后,硝态氮含量已显著高于相同施氮量的CUU处理.在保证产量和净收益的同时,抑制剂涂覆尿素显著降低了追施氮素的氨挥发和淋溶损失浓度,其中冬小麦季CUY1处济效益较好,夏玉米季CUY2调控氮素的效果最佳,减少向下淋溶的效果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大豆最佳施肥量和种植密度评价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施肥量和种植密度是影响大豆高产的重要因素.在收集了大量的大豆试验数据(1998~2017年)基础上,通过拟合氮、磷、钾肥用量和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得出最佳的施肥量和种植密度,通过逐步回归分析了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春大豆和夏大豆的产量逐年增加,平均产量分别为2?610和2?724?kg/hm2.夏大豆最高产量下的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N?96?kg/hm2、P2O5?80?kg/hm2和K2O??126?kg/hm2;春大豆最高产量下的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N?71?kg/hm2、P2O5?108?kg/hm2和K2O?74?kg/hm2;实现夏、春大豆高产的最佳密度分别为27万和34万株/hm2.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磷用量对春大豆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钾肥和密度;在夏大豆产区,密度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磷肥用量.种植密度是大豆高产的关键因素,春、夏大豆需要提高种植密度获得高产,同时均应注重磷肥施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NN-GRU的菇房多点温湿度预测方法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效获取温室出菇房的温湿度空间分布对于优化食用菌环境胁迫、病害预警、出菇房预调控至关重要,但传统的单点预测不能很好地满足菇房整体环境性能评估的需求.针对出菇房内温湿度时序性、非线性、空间分布差异性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与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GRU)相结合的菇房多点温湿度预测方法.将温室室外历史气象数据、温室室内历史小气候环境数据、多点环境分布特征、通风信息和加湿信息多特征数据按照时间序列构造二维矩阵作为输入,采用CNN挖掘数据中蕴含的有效信息,提取反映温室环境数据相互联系的高维特征,将提取的特征向量构造为时间序列输入GRU网络进行多点温湿度预测.将该预测方法应用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日光温室出菇房内多点温湿度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该预测方法对于出菇房内各点温度RMSE平均值为0.211℃,MAE平均值为0.140℃,误差控制在±0.5℃范围内的平均比例为97.57%;对于出菇房内各点相对湿度RMSE平均值为2.731%,MAE平均值为1.713%,误差控制在±5%范围内的平均比例为92.62%;相比传统的BP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GRU),该预测方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关键词: 温室出菇房 环境分布 温湿度预测 卷积神经网络 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北方园艺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随着以CRISPR/Cas为代表的许多新植物基因工程改良技术的应用,种类繁多的转基因植物不断涌现,但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仍受到关注.该研究简要综述了转基因植物研究现状、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此外,对转基因植物的发展前景做了简要展望,以期为我国的转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与填闲种植籽粒苋对油麦菜Cd和土壤Cd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评价农艺措施在叶菜类蔬菜生产过程中对阻控Cd污染方面的作用,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以油麦菜为试材,在高含量Cd设施土壤上,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连续2年研究不同施肥及填闲种植籽粒苋对油麦菜产量、Cd吸收及土壤Cd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按照1:1的比例配施,可以显著提高油麦菜的产量;单施化肥不会导致土壤中总Cd的增加,但可促进植株对Cd的吸收.有机肥的大量施入存在土壤Cd累积的风险,而填闲种植籽粒苋可以有效防控这种风险.通过连续2年种植籽粒苋,试验各处理土壤Cd被带出11668.81~15800.39 mg·hm-2.各施肥处理,土壤Cd净减少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单施化肥处理(16219.03 mg·hm-2)>鸡粪加化肥处理(10800.72 mg·hm-2)>羊粪加化肥处理(8684.25 mg·hm-2)>单施鸡粪处理(6423.05 mg·hm-2)>单施羊粪处理(-3400.11 mg·hm-2).研究表明,综合考量产量、植株Cd含量及土壤Cd累积等因素,在油麦菜种植过程中采用鸡粪与化肥按照1:1的比例配施并结合填闲种植籽粒苋是推荐的农艺种植措施,可实现土壤中的Cd负增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穗偃麦草EeSKOR基因片段的克隆、表达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外整流钾离子转运蛋白(SKOR)在植物细胞抵御盐胁迫、保持胞内钾稳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RT-PCR结合RACE技术提取长穗偃麦草RNA,设计引物对长穗偃麦草EeSKOR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其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eSKOR核心片段为555 bp核心氨基酸与小麦SKOR核心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0%以上。EeSKOR片段全长cDNA为2 402 bp,编码717个氨基酸,包含2 15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78 bp的5’非编码区(UTR)和170 bp的3’非编码区(UTR)。所得序列与其他植物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在80%以上,与小麦TaSKOR氨基酸同源性高达87.67%。EeSKOR含有SKOR类蛋白的P环结构具丝氨酸位点,并随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与对照相比,长穗偃麦草植株叶鞘和叶片中EeSKOR基因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总体表现为根>叶片>叶鞘的变化趋势,说明长穗偃麦草EeSKOR基因的表达受到盐胁迫诱导和调节。
关键词: 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 EeSKOR 生物信息学分析 盐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砧木对葡萄树体生长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园艺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种砧木分别嫁接'瑞都红玉'和'瑞都香玉'葡萄为试验材料,以接穗自根苗为对照,比较不同砧穗组合的树体生长特性、品质特性和内源激素动态变化规律,为葡萄适宜砧穗组合的筛选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以SO4、5BB和110R为砧木的接穗品种生长量大于以3309M和1103P为砧木的,但是110R小脚现象严重.(2)以SO4和5BB为砧木提高了'瑞都香玉'的果实成熟度,5种砧木均显著提高了'瑞都红玉'的可滴定酸含量,降低了固酸比,提高了'瑞都红玉'的口感酸甜平衡性.(3)新梢生长期和转色期是促生长类激素分泌的高峰期,以110R和SO4为砧木的组合叶片和新梢中激素含量水平较高,以5BB为砧木的组合新梢中含量较高,且其叶片和新梢的ZR/GA3在新梢生长期处于高水平.'瑞都红玉'/SO4在新梢生长期的ABA含量最低,与其长势强相吻合.以SO4为砧木的组合ABA含量从转色期到果实成熟期不升反降,有利于新梢的二次生长.110R、SO4和5BB组合的ZR/GA3在新梢生长期和转色期高于3309M和1103P组合,ABA/ZR+IAA+GA3低于3309M和1103P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冬葡萄和河岸葡萄的后代SO4和5BB砧木的嫁接亲和力强,其接穗在新梢生长期和转色期促生长类激素水平相对高,嫁接植株生长旺盛,果实品质优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