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堆肥茶生防作用影响因素及应用前景探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业有机废弃物堆肥化处理是目前常用的资源化再循环技术,所得的堆肥产品兼具营养、促生和抗病作用,是促进"减肥减药"工作的重要产品.将腐熟的堆肥加水进行二次好氧或厌氧发酵制备的堆肥茶,可最大化地提取堆肥中功能性物质和养分,并促进有益微生物菌群的扩增繁殖,表现出更好的抗病、促生和营养功能.同时,由于堆肥茶是液态生防制品可以通过喷灌、滴灌等技术进行根层滴灌或叶面喷施,实现药肥一体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堆肥茶抗病效果、作用机理及影响其抗病效果的制备工艺、施用方法,分析其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后续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堆肥茶 生物防治 影响因素 抗病机制 液态生防制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3N2与H3N8亚型犬流感病毒研究进展
《畜牧与兽医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犬流感病毒(canine influenza virus, CIV)在跨宿主传播后的十余年间,不断发生重组和变异,对于宿主的适应性逐渐增强.而犬作为伴侣动物,其多数组织细胞具有人与禽流感病毒的唾液酸受体,充当着流感病毒"混合器",给公共卫生安全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目前可以在犬群中稳定传播的主要有H3N2和H3N8亚型犬流感病毒.本文将对这两种亚型犬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诊断与防控措施进行阐述,为进一步开展犬流感病毒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缓控释肥对鲜食玉米产量、品质及氨挥发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对照(CK)、常规施肥(U)、增效尿素(DU)、包膜尿素(CU)、缓控释掺混尿素(CDU)共5个处理,研究了常规施肥(240 kg N·hm-2)和不同缓控释肥料一次性减量施用(180 kg N·hm-2)对鲜食玉米产量、品质与土壤无机氮变化和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U处理氨挥发总量最高,追肥是产生氨挥发损失的重要因素;与U处理相比,DU、CU、CDU处理氨挥发减排78%~81%.收获后U处理80~100 cm土层硝态氮浓度最高,为51.6 mg·kg-1,氮淋溶风险较高,而DU、CU、CDU处理同土层硝态氮含量均较低,降低了淋溶风险.与U处理相比,减氮25%的3个缓控释肥处理没有减产,并增加了籽粒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缓控释肥处理之间,DU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和经济效益最高.综上,减量施用新型缓控释肥可以实现鲜食玉米稳产提质,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和硝态氮淋失风险.与成本较高的树脂包膜控释肥相比,双效抑制剂增效肥(DU)成本低、制作便捷,是鲜食玉米专用肥的较好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污染程度下PM2.5质量浓度及其水溶性离子变化特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PM2.5水溶性离子特征及关系进行了分析,旨在更好地发挥植被的生态效益,提高空气质量.以北京南海子公园和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为观测点,运用双通道颗粒物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PM2.5质量浓度,使用离子色谱仪测定PM2.5样品中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分析两个观测点PM2.5质量浓度及水溶性离子特征.南海子公园和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年均PM2.5质量浓度分别为90.64、81.45 mg·L-1,两个观测点环境空气PM2.5质量浓度均呈冬季最高,春秋次之,夏季最低.PM2.5水溶性离子中的主要组成成分为SO2-4、NO-3、Na+,其质量浓度四季变化主要受PM2.5质量浓度影响;二次离子(SO2-4、NO-3、NH+4)季节变化和PM2.5变化一致,除NO-2外,Na+、Cl-、NO-3、Mg2+、Ca2+质量浓度季节差异明显.四季内不同梯度下PM2.5及其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在空间上都呈现一定的分布规律:南海子公园高于西山国家森林公园.PM2.5受SO2-4、Na+、NO-3、NH+4影响较大,基本呈正相关关系,SO2-4、NO-3、Na+、NH+4的相关性极显著(P=0.88、P=0.83、P=0.90),NO-3和Na+、NH+4之间关系也较显著(P=0.86、P=0.67),Ca2+、Mg2+相关性极明显(P=0.96),其他水溶性离子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玉米品种的耐密效应分析
《种子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玉米品种的耐密效应,以郑单958为对照,分析了不同密度条件下京科系列玉米品种的倒伏率、单株干物质积累、平均净化率率、收获指数、产量构成因素等相关参数.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品种倒伏风险加大;在不同密度条件下,试验品种均较对照有不同幅度增产,叶面积指数增加;单株干物质、收获指数、平均净同化率、穗粒数,百粒重降低.综合分析,京科968、京科665抗倒性与郑单958相当,适宜密度为60 000株·hm-2左右.京单38、京单58、京科528抗倒性优于郑单958,适宜种植密度为67 500~75 000株·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畜舍自然通风理论分析与通风量估算
《农业工程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然通风畜舍通常为大开口建筑,由于开口处的风速和压力分布不均匀,受外界环境影响大,难以确定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因此,自然通风畜舍通风量的估算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度.该研究通过分析通风量关键影响因素、对比不同估算方法结果差异、归纳提高估算准确度的方法,对自然通风畜舍通风理论与通风量估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自然通风量可以通过压差法、风速法和CFD数值模拟法等直接估算或通过热平衡法、水汽平衡法、CO2平衡法和示踪气体法间接估算.不同通风量测算方法之间的结果差异在10%~300%之间,估算准确度受开口流量系数、风压系数、动物产热量和产湿量、传感器布置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使用多种方法进行通风量测算有助于评估测算结果的准确度.CO2平衡法在实测中应用最为广泛,测算结果相对稳定,但需要规范测试布点和计算取值方法,提高舍内CO2产生量测算的准确度.水汽平衡法在实测中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也需要提高畜舍水汽产生量的测算准确度,建立动态估算方法.自然通风量尚无准确又无争议的测算方法,现有通风量测算方法更适用于畜舍建筑通风设计,缺乏可以实时、动态调节畜舍通风量或通风口面积的测算方法,生产应用中还需要完善现有方法或建立新的测算方法用以直接、有效地指导自然通风量的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高频单倍体诱导系选育研究
《玉米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个杂交种京科968、先玉335、京科528及4个自交系京724、京92、京X005、京17为测验种,研究新选育单倍体诱导系的诱导率情况.结果 表明,利用子粒颜色标记鉴别单倍体子粒存在误差,影响鉴别精度,通过田间种植进一步校正获得实际诱导率.同一诱导系不同单株的单倍体诱导率、不同测验种之间的单倍体诱导率均有差异.分析78份诱导系的140个穗系的282个测交组合,21份诱导系的25个测交组合的实际诱导率超过15.0%,最高达到25.3%.综合筛选出12份单倍体诱导系用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诱导系 单倍体诱导率 测验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骨干自交系京2416杂种优势及遗传重组解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玉米骨干自交系京2416是以(京24 × 5237)×京24构建基础选系群体,利用高大严及同群优系聚合等选系技术选育的优良黄改群自交系.以其为父本育成的审定品种已有20多个,其中代表性品种京农科728,突破了黄淮海夏玉米籽粒机收技术瓶颈,成为中国首批通过国家审定的机收籽粒品种.通过分析京2416与X群种质的杂种优势,及其形成过程中的重组事件和黄早四基因组片段传递规律,解析京2416形成的遗传机制,以期为黄改系的进一步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选用黄早四、京2416及其2个选系亲本(京24和5237)为材料,与5份X群代表性自交系根据NCII遗传设计组配杂交组合,利用F1产量相关性状单穗粒重的中亲优势、超高亲优势值和配合力效应值评估4份黄改系的杂种优势.对4份黄改系及5份X群自交系进行测序深度约为18×的全基因组重测序,用BWA、GATK等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变异检测,基于获得的SNP和InDe1标记信息,利用GCTA和Treebest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系统发生树构建,同源传递片段(identity-by-descent,IBD)使用IBDseq软件识别.[结果]通过比较分析黄早四、京2416、京24、5237与5份X群代表系所配杂交组合的F1产量相关性状发现,与其他3份材料(黄改系京24、5237和黄早四)相比,京2416具有更高的超高亲优势和一般配合力.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分析重现了京2416形成过程中的重组事件,明确京2416的基因组组成,选系亲本京24和5237在京2416基因组中保留的比例分别为80.96%和19.04%.利用基因组测序数据解析从黄早四到京2416的IBD片段,结果表明,京2416从京24和5237 2个选系亲本中聚合了全部的9个重要黄改系特征性选择区域.[结论]骨干自交系京2416在遗传改良过程中,通过染色体重组聚合选系亲本京24和5237所有的9个重要黄改系特征性选择区域,从分子水平解释了京2416与X群代表系表现出更高配合力的遗传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定位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房山)新型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采用田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方法,探讨了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2年的长期定位施肥后,NPK配施有机废弃物肥和NPK配施秸秆可以降低土壤pH值,NPKWN处理降低pH效果最为明显,pH值相较基础土样降低了0.18,而单施化肥的处理土壤pH值均有所增加,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试验地的EC值在11.7~14.5 mS/m之间,各施肥处理与CK处理相比,施肥增加了土壤EC值,差异显著,并且配施有机废弃物肥和秸秆处理的土壤EC值又较NPK处理偏高;长期施用有机废弃物肥和秸秆的土壤肥力明显提高,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变化规律:NPK配施有机废弃物肥>NPK配施秸秆>化肥>CK;土壤中的三大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真菌,单施化肥与CK相比,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都有所提高,化肥与有机废物肥或者与秸秆配合施用的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比单施化肥的增幅效果明显;NPKJG处理土壤中真菌数量最高,达到4.53×104?个/g,与CK处理相比,增加了67.7%;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介于24.7~44.6 mg/kg之间,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规律为NPKWN>NPKLJ>NPKJG>NPKJF>NPKMG>NPK>NPKHSF>CK,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80.7%、80.4%、77.2%、72.1%、61.2%、35.7%、23.7%;土壤微生物量氮、细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放线菌数量与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全氮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肥力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关键词: 不同施肥方式 长期定位施肥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数量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