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134条记录
李子新品种——绥李3号

农业科技通讯 1989

摘要:绥李3号系我所育成,1985年获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奖。目前在生产上已栽植60余万株,面积达14000余亩,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内蒙、河北、浙江也有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食心虫预报防治指标的确定

作物杂志 1989

摘要:大豆收获前,选当地主栽品种,虫食率在60~80%的大豆地15~20块。每块地用大五点取样法,每个点取10株,共50株,自然干燥后,逐荚脱粒。混合均匀,随机取样,重复4次。每次取完整粒和虫食粒各1000粒,称百粒重。 1.大豆食心虫率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用完整粒百粒重减去虫食粒百粒重的差值是绝对产量损失,再除以完整粒百粒重所得是绝对重量减少百分率,然后乘以虫食率即为产量损失率。例如,嫩丰10号大豆田间虫食率6%,完整粒百粒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健壮刺蛾寄蝇的初步观察

植物保护 1989

摘要:健壮刺蛾寄蝇(Chaetexorista euta-chinoides Baranov),属双翅目寄蝇科,以幼虫寄生在黄刺蛾幼虫体内。通过对2000多个黄刺蛾越冬茧剥查与饲养,对此寄蝇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生长调节剂784—1对大豆、花生、向日葵的增产效应

中国油料 1989

摘要:据国外报道,大豆开花至成熟期,每英亩喷施3-(2-吡啶基)丙醇(分子式为-CH_2CH_2CH_2OH)有效成分130克(合21.42克/亩),可提高大豆产量28.0%。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于1978年初合成此化合物,其试验代号为784—1(亦称大豆激素或PGR—1)。作者从1978年开始与该所协作,并在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陈茹玉教授指导下,会同黑龙江省的农业科研所、农业院校、植保站、推广站以及国营农场等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植株全氮磷钾含量变化分析

大豆科学 1989

摘要:对东北三省6个大豆品种,在苗期、分枝期、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测定叶片、叶柄、茎杆、荚的全氮(N)、全磷(P_2O_5)、全钾(K_2O)含量,并进行显著性测定,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全氮含量差异接近显著;全磷含量差异不明显,可能由于施用磷酸二铵做种肥所致;全钾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生育阶段全氮,全磷含量变化极显著,F_N=175.53F_P=8.238(F_(0.01)=5.42);全钾变化平稳。植株不同器官全氮含量以叶片(4.644%)>荚(4.408%)>茎杆(1.780%)>叶柄(1.179%);全磷含量荚(0.997%)>叶片(0.856%)>茎杆(0.610%)>叶柄(0.489%);全钾含量荚(2.010%)<茎杆(1.881%)>叶柄(1.788%)>叶片(1.270%)。大豆全氮、磷、钾含量间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全氮与全磷,全氮与全钾呈显著正相关,r_(N、P)=0.539,r_(N、K)=0.6003,全磷与全钾直接作用不明显,但通过全氮的间接作用明显。

关键词: 大豆 全氮、磷、钾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杀菌剂——别腐烂

北方果树 1989

摘要:别腐烂是一种高效、低毒、内吸性强的杀菌剂。室内试验证明,用较低浓度便能阻止孢子发芽。有显著的预防效果。对苹果树腐烂病,葡萄晚腐病、黑痘病、褐斑病均有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转化系数的研究 Ⅰ、转化系数及产量间的相关分析

中国油料 1989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大豆经济系数、实际收获指数、表观收获指数、粒茎比等七种转化系数及产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对表现收获指数的选择,获得经济系数、实际收获指数.粒茎比和产量的增益.表观收获指数在大豆育种中(尤其是高光效育种)可作为衡量产量的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品种对大豆孢囊线虫1、3、4号小种的抗性

大豆科学 1989

摘要:我国东北及黄、淮、海大豆产区,大豆孢囊线虫发生较普遍,据黑龙江、辽宁、山东、山西等科研单位研究表明:黑龙江、吉林以3号小种为主,辽宁为1、3号小种区,山西、安徽、河南以4号小种为主,山东则分布着3个小种1、2、4号,从而看出我国东北地区的北部为3号小种区,南部为1、3号小种区,而黄、淮、海地区则以4号小种为主,同时也存在1、2号及其它小种。从全国来看1、3、4号小种分布范围较广。针对不同小种筛选抗源、特別是对多小种兼抗的抗源、对抗大豆孢囊线虫育种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281菌系对大豆属致瘤效果的初步研究

大豆科学 1989

摘要:近两年我们采用一个经过改造,致瘤能力增强的农杆菌新菌系A281,对原来连续几年实验的易结瘤和不易结瘤的大豆基因型进行了致瘤能力和效果的实验。用A281,C58,T37三个菌系对易结瘤的20份大豆基因型进行了致瘤能力的比较;用A281菌系对不易结瘤的88份大豆基因型进行了致瘤效果的观察,使67份不易结瘤的基因型也可结瘤。而对照组只有3份基因型可结瘤。实验证明:农杆菌新菌系A281对易结瘤大豆基因型不但和C58,T37具有相同的致瘤率,并且比其具有更强的致瘤能力。对不易结瘤的大豆基因型,产生了致瘤效果。这使一些不能结瘤的优良大豆类型,通过Ti质粒进行遗传改良成为可能。

关键词: 根瘤农杆菌 质粒 大豆 载体 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灰斑病、病毒病双抗育种简报

大豆科学 1989

摘要:大豆灰斑病、病毒病是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的两大主要病害,给大豆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大豆灰斑病在一般发病年可减产5—12%,大发生年减产31%。感病籽实的脂肪、蛋白质含量均降低。大豆病毒病一般植株发病率达60%、籽实褐斑率达10—12%,重者达70%以上,严重影响大豆出口和销售价格,尤其两种病同时流行对大豆生产影响更大。目前我省已推广了一批抗灰斑病品种,但生产中尚无抗病毒病品种,更缺少灰斑、病毒兼抗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