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如何提高麦类作物新品系鉴定试验品比试验及区域试验的准确性
《大麦科学 》 1993
摘要:麦类作物新品系的鉴定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及区域试验是麦类作物育种的三个重要环节,也是向生产上推荐良种的三个重要“窗口”。根据准确的鉴定试验能够将量比较大的高代品系准确而果断地取舍,准确的品种比较试验能为区域试验提供可靠的优良品系(做品比试验当年要设异地鉴定试验),准确


大豆不同栽培方式研究初报
《大豆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1990—1992年的试验资料,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有关生理指标和群体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条件基本一致,栽培水平相同的情况下,窄行穴播产量高于窄行条播、垄上穴播、垄上双条播。窄行穴播亩产为277.3kg,较窄行条播、垄上穴播、垄上双条播分别增产14.12%、24.18%、26.51%。窄行穴播增产的原因是提高大豆中后期叶面积系数,增大净光合生产率、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光合速率。既保证了植株个体良好的生长,又使群体有一个理想的生态环境条件,从而使大豆获得了高产。


梨新品种及新品系引种试验
《北方园艺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无霜期短,所以梨树栽培受到很大限制。以前主栽品种仅有大、小香水梨和乔玛梨,由于这些品种的抗寒性和品质等方面较差,致使继续扩大梨树栽培面积受到极大影响。直到1984年我场从省园艺所引入七个梨新品种及品系(伏香、秋香、晚香、1131、1273、620、1601),通过七年的高接栽培试验,生长及结果青现较好。


农业科技信息与科研成果商品化
《图书馆建设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其经济形态正在发生变革,面临这种新形势,农村开发研究势在必行,这是开拓农村技术市场的必然趋势。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给科技信息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改变过去的传统服务方式,走出去,深入农村技术市场,探索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新路,加速科技信息、科研成果的转化功能,达到科研成果商品化。


外源总DNA直接导入大豆的分子验证研究简报
《大豆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黑龙江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合作,利用RAPD(Random Amplitied Polymorphic DNA)技术对通过花粉管通道技术实现外源总DNA导入所获转化后代,进行了分子验证。第一次从DNA分子水平上找到了证据。


钾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土壤肥料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结果证明,在氮磷基础上大豆施钾肥效果显著,钾肥在黑龙江省黑土,草甸黑土,白浆土和碳酸盐黑钙土上对大豆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而且能改善大豆品质。


关于玉米最佳密度及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探讨——Ⅰ.玉米最佳密植额度及其有关形态、生理指标的初步研究
《玉米科学 》 1993
摘要:玉米是单产较高的粮食作物,高产潜力很大。其产量因子效应的充分发挥,除由本身各器官遗传基因决定外,更主要是受满足其生理生长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影响。其中未充分利用有效的热量资源、密植额度不适、肥料投入少且不合理、土壤供肥保肥能力差等限制因素的矛盾更为突出,制约了玉米产量的提高。本项研究从玉米系统形态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了高产玉米适宜的密植额度范围,供生产应用参考。


纤维亚麻亩产350公斤原茎产量结构与生理参数初探
《中国麻作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研究了纤维亚麻亩产350公斤原茎的产量结构及主要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亩产350公斤亚麻原茎,其平方米成麻株数1200~1400株,单株重0.65~0.78克;叶面积系数以快速生长末期至开花期最高为3.4~4.6;适宜的光合势7.0~11.0万米~2·日;亩生物产量最大日增长量为12.5公斤;形成350公斤原茎,需耗水185吨,需从土壤中吸收氮8.51公斤,磷4.41公斤,钾11.40公斤。无疑,这些指标对指导亚麻大面积高产稳产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产量结构 生物产量 叶面积系数 光合势 光合生产率 养分带出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