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龙江玉米茎腐病严重
《植物保护 》 1989
摘要:近年来,由于推广抗大、小斑病以及丝黑穗病的玉米和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玉米茎基腐病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此病又称青枯病、茎腐病和黑束病,全世界已有20余个国家进行过报道,其中发生较重的有美国、加拿大、印度、法国等,病区发生率常年在10—20%左右。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山东、山西、广西、云南、河北、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河南等地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病率多在10—20%左右,重者可达50%以上。


黑龙江省大豆接种根瘤菌增产效果和接种有效性的研究
《土壤通报 》 1989
摘要:通过三年(1983—1985)黑龙江省45个县(市)92个试验点,6种土壤和14个大豆主栽品种的小区试验和大面积示范证明:大豆接种根瘤菌比不接种平均增产11.2%,亩增收大豆16.1公斤。五年(1983—1987)累计应用面积已达470万亩,居全国首位。大豆接种根瘤菌可增加大豆的结瘤数和根瘤重、植株鲜重和干重、植株含N量、根瘤固氮酶活性以及籽实蛋白质含量。大豆根瘤菌菌种在不同土壤上对不同大豆品种增产效果不同。在黑龙江省土壤气候条件下,研究了大豆接种根瘤菌增产效果与土壤生态六个因子的关系,提出了接种有效性土壤生态六个因子的置信度95%的置信区间以及六因子作用的大小。大豆接种根瘤菌有效性还与接种方法,N.P.Mo元素的施用有关。


低粒重玉米自交系在生产中的作用
《种子世界 》 1989
摘要:玉米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有关部门除了在管理方式和栽培技术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外,一直强调高产自交系的应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制种产量,降低生产成本,适应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仅就低粒重玉米自交系在生产上的作用加以论述。一、百粒重与种子粒数的关系及应用分析一般条件下,玉米单交种的母本系产子量高,制种产量才能高,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单交种本身的生产价值。但在生产上,有时仅以制种产量的高低来衡量某些同等生产水平单交种的种子应用价值,是不全面


苏芸金杆菌防治印度谷螟的研究
《植物保护 》 1989
摘要:1985—1987年对苏芸金杆菌防治印度谷螟的效果进行研究,用JMEM-1200W型透射电于显微镜观察,幼虫食入菌剂后1至2小时,中肠出现细胞松离,肠壁和底膜崩溃,肠内物质散入肠腔,16至24小时后,幼虫陆续变暗褐色而死亡。实验室内用菌悬液对幼虫进行生物测定,浓度为2.266×10~8个活芽孢子/毫升时,死亡率在32小时内达98.24%,随着处理浓度降底,幼虫死亡率下降。以粉剂在储粮表面层10—15厘米深处理杀虫效果最佳,持效期长,仓库条件下5个月后,平均每粒花生上仍有活芽孢3.13×10~3个。温度是影响该菌剂杀虫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湿度与之无关,温湿度之间也无互作。实验室内菌种转移接种16代以后杀虫毒力下降。


春小麦新品种克旱十号
《作物品种资源 》 1989
摘要:克旱十号为中熟抗旱类型,株高90厘米左右,有芒,白稃,赤粒,穗纺锤型,小穗稀密中等。根系发达,抗旱性强,在干旱条件下,比对照品种龙麦12号增产14.7%。生育后期生长速度快,转黄好,落黄好。茎秆


日本北海道水稻品质育种
《世界农业 》 1989
摘要:日本北海道水稻品质改良始于1927年,当时上川支场(现上川农业试验场)把本州东北地区著名的高产、优质品种龟之尾、陆羽123、鹤龟等做母本进行杂交,1931年育成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农林1号,其后的10年间,广泛用它做母本进行杂交。从30年代末到40年代育成富国、荣光、共和、农林20、农林28、北海95等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40年代上川支场和渡岛支场(现道南农业试验场)利用本州优质品种育成了巴锦、龟锦优质品种。


玉米大面积亩产500公斤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 1989
摘要:玉米是肇州县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作物,占耕地面积70%以上。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制约,长期产量不高。1980~1982年平均亩产仅166公斤,属黑龙江省玉米中产区。1984年全县推行500公斤栽培技术以来,示范田面积逐年扩大,玉米生产大改观。1984年7个试点农户,150亩平均亩产600公斤;1985年5万亩,平均亩产519公斤;1986年15万亩,平均亩产594公斤;1987年全县102万亩玉米平均亩产416公斤;1988年全县95.3万亩


大豆抗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新种质材料的选育
《大豆科学 》 1989
摘要:目前国内外从大豆种质资源中筛选出的抗源几乎全是小黑豆类型。小黑豆抗源的黑种皮、小粒、晚熟等性状与栽培大豆相差甚远,直接用小黑豆抗源选育出黄色种皮,农艺性状优良的抗病品种难度较大。本文报导了作者通过有性杂交打破哈尔滨小黑豆抗病性与黑色种皮的连锁选育出黄色种皮新抗源的方法和经过。新抗源的抗病程度达到了小黑豆抗源水平,并具有黄种皮、生育日数短、百粒重增大及株型直立等优异性状。新抗源已应用于抗病育种,现已分离出抗病,农艺性状优良的F_3、F_4单株和品系材料。


高粱杂交种——龙杂1号
《农业科技通讯 》 1989
摘要:龙杂1号高粱杂交种是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于1982年以系11A 为母本,恢158为父本测配育成。1989年3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确定在我省松花江、绥化地区第Ⅰ积温带以及第Ⅱ积温带同杂二号种植区推广。1989年推广面积达30万亩,深受农民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