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340条记录
养殖废弃物智能发酵装备控制系统设计与效果分析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现阶段养殖废弃物处理装备自动化程度低、操作不便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智能发酵装备控制系统,以提高养殖废弃物处理的自动化水平。该系统主要由西门子S7-200 PLC、净化系统、存储系统、质量控制系统、温度调控系统、电机驱动系统、辅助控制系统组成。基于EBPRO软件设计智能触摸屏界面,触摸屏通过RS232端口与PLC进行串口通信,实现对养殖废弃物发酵的工作参数控制、系统运行状态信息显示,发酵全过程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等功能。搭建试验硬件平台,以牛粪与中药渣混合物为试验物料,以养殖废弃物的减重率和用电量为试验指标进行试验。经过5 d 60℃高温发酵,发酵产物减重率为65.7%,有机质含量为49.67%,总养分含量为5.18%,蛔虫卵死亡率为100%,粪大肠菌群数为0%,均达到国家有机肥料行业标准。试验结果表明,养殖废弃物智能发酵装备控制系统操作简便,可于发酵开始前设置工艺参数,并实现对控制系统运行状态信息的显示,满足了养殖废弃物发酵装备对于精确控制的要求。该系统可提高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水平以及资源化利用率。

关键词: 养殖废弃物 好氧发酵 PLC 智能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蒲公英酚酸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炎症因子及肠道结构的影响

饲料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蛋鸡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蒲公英酚酸(TPA)对其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炎症因子及肠道结构的影响。选取150只20周龄体重和产蛋率接近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DZ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TPA0.5%组和TPA1.0%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和1.0%的TPA。预试期3 d,正式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TPA1.0%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DZ组和TPA0.5%组(P<0.05),TPA1.0%组料蛋比显著低于DZ组(P<0.05)。TPA0.5%组和TPA1.0%组蛋黄比色显著高于DZ组(P<0.05),TPA1.0%组蛋白高度显著高于DZ组(P<0.05)。TPA0.5%组和TPA1.0%组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显著低于DZ组(P<0.05),TPA1.0%组白细胞介素-1β (IL-1β)水平显著低于DZ组和TPA0.5%组(P<0.05),TPA0.5%组和TPA1.0%组白细胞介素-10 (IL-10)水平显著高于DZ组(P<0.05)。TPA1.0%组绒毛高度和绒隐比显著高于DZ组(P<0.05),TPA0.5%组和TPA1.0%组肠壁厚度显著高于DZ组(P<0.05)。研究表明,在蛋鸡饲粮中添加TPA可以改善蛋鸡生产性能、鸡蛋品质、血清炎症因子及肠道结构等,添加水平为1.0%时效果最好。

关键词: 蒲公英酚酸 蛋鸡 生产性能 蛋品质 炎症因子 肠道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技术在解析猕猴桃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应用及展望

中国果树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DNA分子标记技术利用DNA序列的多态性来鉴别物种和品种,能够直接反映遗传变异,不受生长环境和发育阶段的限制,特别适合果树类多年生植物。该技术具有简单、准确、可靠、稳定和经济等优点,已成为植物育种的重要辅助手段。猕猴桃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包括RFLP、AFLP、RAPD、SSR、ISSR、SRAP、SNPs、SCoT等。综述了这些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猕猴桃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旨在为选择合适的物种鉴定技术提供参考,为猕猴桃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猕猴桃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COBRA家族成员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谷子(Setaria italica L.)是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的主要杂粮作物之一。为了解析谷子中参与纤维素沉积和细胞扩张的COBRA家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谷子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谷子中共鉴定出9个COBRA家族成员(其中SiCOBL9序列不完整),可分为两个亚家族,来自同一亚家族的成员理化特性、序列保守性和基因结构相似,COBRA家族编码基因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的两端,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谷子COBRA蛋白与禾本科玉米最为相似,并且所有成员都具有COBRA蛋白所具备的CCVS保守结构和糖基化修饰位点等。组织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的表达存在组织差异性,其中SiCOBL6在所选组织中表达量均较高,在所选组织中未发现特异表达的基因。

关键词: 谷子 COBRA 纤维素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园间作绿肥作物对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种植不同绿肥作物种类对华北平原梨园害虫梨小食心虫Grophalita molesta、苹小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以及天敌昆虫食蚜蝇、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草蛉和姬蜂等的消长动态影响。【方法】2019-2020年对河北省晋州市梨园二月兰、披碱草、毛叶苕子、自然生草和清耕5种处理模式下主要害虫及天敌消长动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梨树行间种植绿肥时梨小食心虫和苹小卷叶蛾的发生量大小分别为披碱草<毛叶苕子<自然生草<二月兰<清耕及披碱草<二月兰<自然生草<毛叶苕子<清耕,2种害虫在清耕园发生数量最多。与清耕园相比,绿肥园2种害虫平均发生量分别降低52.41%和33.86%。毛叶苕子处理中绿盲蝽发生量较多。种植绿肥后梨园的食蚜蝇类、瓢虫类、草蛉和寄生蜂类等天敌昆虫数量高于清耕园,尤其是豆科毛叶苕子诱集食蚜蝇、龟纹瓢虫和姬蜂数量最多,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华北平原梨园行间种植绿肥后能够显著减低梨树冠层梨小食心虫和苹小卷叶蛾的数量,但毛叶苕子处理绿盲蝽发生量较大,生产上应在绿盲蝽防治关键期提前防治;绿肥果园食蚜蝇、异色瓢虫、龟纹瓢虫、草蛉和姬蜂等天敌昆虫的数量明显增加,为生态果园绿色果品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梨园 绿肥 果园害虫 天敌 消长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蜗牛酶对酸枣叶醇提物生物活性的影响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蜗牛酶对酸枣叶醇提物进行酶解,比较了酶解前后样品的体内外活性差异,并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进行成分分析,以揭示蜗牛酶对酸枣叶醇提物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酶解后的酸枣叶醇提物在体内外均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活性,且神经保护作用显著。蜗牛酶主要影响了酸枣叶中黄酮、有机酸、苯丙素、糖类等化合物的含量;酸枣叶醇提物的生物活性与黄酮苷元、二羟基苯甲酸、简单苯丙素、糖酸等化合物的含量呈正相关。据此推测,蜗牛酶通过断裂酸枣叶中化合物的糖苷键增加有效活性成分含量,从而提高其生物活性。

关键词: 酸枣叶 酶解 抗氧化活性 神经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白菜转录因子基因BrPIF5功能验证及表达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白菜叶球的抱合方式是决定商品器官外观形状、口感和抗逆性的主要性状。为探究大白菜抱合方式形成的内在分子机理,以叠抱和舒心大白菜为试验材料,克隆得到转录因子BrPIF5基因的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植物过表达载体以及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到烟草,获得阳性转化植株,通过qRT-PCR检测了BrPIF5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BrPIF5基因编码的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具有连续且完整的634 bp开放阅读框,蛋白内共含有210个氨基酸,该蛋白由较多α螺旋结构和无规则卷曲构成,其中存在1个AP2/ERF结构域。BrPIF5蛋白与其余9个基因家族成员共含有1个1号保守基序,且位置相较于其他基因家族成员存在差异,位于蛋白序列前端。系统进化树显示,BrPIF5基因与家族内的SoPIF15、BhPIF1、BoPIF4、AtPIF4和BrPIF4家族成员具有较近的进化关系。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获得过表达BrPIF5烟草株系,烟草阳性转化株表现出叶片向内卷曲,通过qRT-PCR检测发现,该基因在叠抱类型大白菜中表达量高于舒心大白菜,阳性烟草植株的基因表达量高于对照。进一步证明了BrPIF5基因控制大白菜叶片向内卷曲,从而促进叶球叠抱类型的形成。

关键词: 大白菜 BrPIF5基因 表达分析 叶片发育 PIF基因家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致病性及流行风险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barley yellow striate mosaic virus,BYSMV)在我国北方麦区分布广泛,研究明确BYSMV对主要作物的致病性以及田间自然寄主,评估病害在禾本科作物种植区的流行风险,为该病害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携带BYSMV的灰飞虱将病毒人工接种于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燕麦、大麦等151个品种,以未接种材料为对照,观察并分析病毒在不同寄主上的潜育期及症状进展过程;接种30 d后,提取材料总RNA,利用一步法RT-PCR技术检测病毒侵染情况,结合生物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明确BYSMV对主要作物的致病性;在河北省粮食作物种植区采集580份疑似病毒病症状的植物样品,提取样品总RNA,利用一步法RT-PCR技术检测样品中BYSMV感染率,评估病害的流行风险。【结果】小麦、谷子、大麦、燕麦接种病毒9—10 d后叶片出现褪绿条纹,植株发育迟缓,严重矮化。所有供试品种均能发病,供试小麦品种发病率为60.00%—100%,谷子品种发病率为18.18%—100%,燕麦品种发病率为55.56%—100%,4个大麦品种发病率均为100%。BYSMV侵染甜(糯)玉米、高粱的潜育期为15—17 d,叶片有黄色条纹症状,植株轻微矮化;BYSMV可侵染3个甜(糯)玉米品种并表现症状,甜(糯)玉米发病率为14.29%—21.43%;BYSMV可侵染8份高粱材料,其中6个品种可表现症状,2份材料被侵染后无明显症状,发病率为4.00%—33.33%。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小麦、谷子、甜玉米样品中BYSMV检出率分别为78.03%、100%、9.52%,禾本科杂草中狗尾草、小画眉、牛筋草田间检出率分别为75.68%、65.38%、8.33%。灰飞虱接种证实,BYSMV还可侵染虎尾草、雀麦、稗草、二穗短柄草、野燕麦5种植物,发病率分别为100%、82.61%、20.00%、60.71%、10.00%,其中牛筋草、稗草、野燕麦等杂草寄主被BYSMV侵染后无明显症状。【结论】BYSMV对小麦、谷子、大麦、燕麦等禾本科作物致病性较强,目前主栽品种均不抗病,需要重点监测BYSMV的流行动态,防止造成重大灾害;BYSMV对甜(糯)玉米、高粱致病性较弱,而且不同品种抗性存在差异,在病害流行时可以选种抗病品种进行防治;虎尾草、狗尾草、小画眉、牛筋草等杂草易感染BYSMV,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初侵染源。

关键词: 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 灰飞虱 寄主 致病性 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黄萎病菌种群结构类型及致病性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引起西瓜黄萎病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种群结构类型、致病性差异以及对不同作物的潜在风险,通过PCR扩增技术对20株来源于西瓜的V.dahliae生理型、生理小种和交配型进行了测定,利用伤根接种法对其致病性分化进行研究,同时测定了 6种其他作物来源的V.dahliae对西瓜的致病性以及西瓜来源V.dahliae对4种作物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供试的20株V.dahliae菌株经鉴定均为非落叶型、2号生理小种和MAT1-2-1交配型.该20株V.dahliae对西瓜的致病性菌株间存在一定的差异,AUDPC值从238.92到606.81之间,其中菌株WM05和WM14的AUDPC分别为606.81和514.72,显著高于其他18株V.dahliae,致病性相对较强;而菌株WM01、WM20、WM24和WM19的AUDPC仅为238.92、249.15、256.11和257.45,致病性相对较弱.来源于棉花、茄子等6种作物的V.dahliae均能侵染西瓜,且对西瓜的致病性存在显著差异.来源于西瓜的V.dahliae能够侵染供试的4种作物,对茄子的致病性最强,对棉花的致病性最弱,对马铃薯和向日葵的致病性与对西瓜的致病性相当.研究结果将为西瓜黄萎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西瓜 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 生理型 生理小种 交配型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审强筋高产节水小麦新品种-冀麦U68

麦类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