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753条记录
蜜蜂兰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

福建农业科技 2021

摘要:为了筛选蜜蜂兰组培快繁的最佳外植体以及蜜蜂兰种子诱导增殖、生根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以未成熟蒴果果荚、成熟略黄蒴果果荚(未裂开)、成熟至裂开蒴果果荚3种不同成熟度的蜜蜂兰蒴果果荚作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成熟度果荚对蜜蜂兰诱导培养的影响;以MS为基本培养基及附加卡拉胶,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法研究添加不同浓度6-BA、NAA、IBA、活性炭、香蕉泥对蜜蜂兰丛生芽诱导增殖的影响;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及附加白糖、卡拉胶、香蕉泥,研究添加IBA、NAA、活性炭对蜜蜂兰丛生芽生根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蜜蜂兰以成熟且未开裂蒴果果荚作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快繁表现最优,其诱导时间短、诱导率高、感染率低,且生长情况良好。蜜蜂兰丛生芽诱导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6-BA202.0mg·L-1+NAA200.15mg·L-1+香蕉泥120g·L-1+蔗糖35g·L-1+卡拉胶7.0g·L-1,增殖系数可达到3.1;生根壮苗最佳培养基为1/2MS基本培养基+NAA200.9mg·L-1+IBA200.9mg·L-1+香蕉泥120g·L-1+蔗糖20g·L-1+卡拉胶7.0g·L-1,此培养条件下蜜蜂兰根系粗壮整齐,其生根率可达100%。

关键词: 蜜蜂兰 组织培养 种子 增殖 生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设计及实施路径

学会 2021

摘要:推行生态产品市场化是践行"两山"理念的优先行动,也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点任务之一。在数字经济和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以村域为产权边界,设计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首先通过人工智能挖掘乡村生物多样性,将生态大数据作为要素投入,融合人力资本要素、资金要素等,生产出多种生态产品。其次通过多重博弈形成生态租,为乡村生态要素进行市场化定价,形成稳定现金流。第三通过金融工具的组合嵌套,将乡村生态社区整体打包成"生态产品"进行资本证券化。本研究为生态产品市场化制度创新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乡村发展 绿色金融 生态产品 环境规制 收益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药材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进展

福建农业科技 2021

摘要:中药材种苗分级标准研究是种子种苗标准化的关键,是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基础,更是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标准化的重要保障。按照药材的药用部位进行划分,分为根及根茎类药材、花及果实种子类药材、全草及茎叶类药材,对近年来3类药材的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今后中药材种苗标准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促进药材种苗分级标准研究,为中药材种苗标准化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药用植物 种子种苗 分级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用污泥对土壤-萝卜系统重金属积累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1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用量污泥长期施用后对土壤-萝卜系统中重金属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连续10年单施化肥(CK)以及施用不同用量(4.5、9、13.5、18 t·hm-2)污泥对土壤、萝卜叶(地上部)和萝卜(地下部)中重金属(Pb、Cd、Cr、Ni、Cu、Zn)累积情况及土壤pH、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施用10年后,单施化肥和不同用量污泥处理对萝卜产量影响不大,土壤、萝卜叶和萝卜中的Pb、Cd、Cr、Ni、Cu和Zn含量均随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中高量和高量污泥处理中重金属的累积量较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低量和中量处理。中量以上污泥处理土壤的Pb、Cr、Ni和Cu超出了土壤环境质量国家标准;除高量污泥处理Pb超标外,其他处理萝卜的各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与CK处理相比,长期施用不同用量污泥能提高土壤pH 0.58~0.71个单位,并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有机质、全量氮磷以及速效氮磷含量。研究表明,连续10年施用不同用量污泥,土壤和萝卜中Pb、Cd、Cr、Ni、Cu、Zn的含量随污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Pb、Ni、Cr和Cu出现超标现象,萝卜中的重金属含量除高量污泥处理中Pb超标外,其他处理均未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随着作物产地土壤中污泥施用年限增长或用量增加,食品安全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关键词: 长期施用 污泥 土壤重金属 积累 土壤养分 萝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稻瘟病拮抗稀有放线菌的筛选及防治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对水稻稻瘟病菌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稀有放线菌,从红豆杉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11株放线菌,筛选出对水稻稻瘟病菌抑菌效果最好的菌株ST7-2,抑菌率为79.88%,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观察和16S rRNA、recA、gyrB、rpoB序列分析,确定菌株ST7-2为杀结节链霉菌Streptomyces tubercidicus。菌株ST7-2对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oryzae、大豆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truncatum、芦笋茎枯病菌Phomopsis asparagi、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蘑菇褐腐病菌Mycogone perniciosa共5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T7-2发酵液对水稻苗瘟防效为82.76%,与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700倍无显著性差异;田间小区试验结果显示,发酵液对水稻穗颈瘟防效为73.57%,比75%三环唑WP1700倍的防效略低。因此,杀结节链霉菌ST7-2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潜在生防菌株,生防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稀有放线菌 水稻 稻瘟病菌 拮抗作用 分类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贮藏温度对青梅果实采后加工品质的影响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以青竹梅为试材,将果实采后分别置于4、14、24℃和室温(20℃~28℃)条件下贮藏,分析贮藏期间加工品质变化,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果实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4、24℃和室温相比,4℃贮藏可有效抑制青梅果实采后出汁率、果皮强度和果肉硬度等快速下降;可有效抑制青梅果实采后a*值上升和果实迅速黄化,从而保持采后鲜果绿色色泽,可抑制果实失重率上升,延缓过氧化物酶活性上升.室温条件下果实采后迅速软化黄化,并较快积累大量丙二醛.不同贮藏温度下青梅果实采后糖酸物质和功效成分的含量变化也有所差异.结果显示,低温贮藏可有效延缓果实采后成熟衰老,有利于保持青梅采后加工品质,该研究可为采后青梅果实贮运保鲜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贮藏温度;青梅;色泽;质构特性;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LAF-seq技术枇杷SNP位点开发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LAF-seq测序技术,开发一批特异性强、稳定性高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为枇杷遗传图谱构建、分子辅助育种和物种进化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收集294份枇杷属资源,利用SLAF-seq测序技术进行测序。以梨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进行电子酶切预测,确定使用HaeⅢ+Hpy166Ⅱ进行酶切,构建SLAF-seq文库,而后筛选314~364 bp长度的DNA片段定义为SLAF标签,预测可得到116 171个SLAF标签。共获得526.63 M reads数据,各样品所获得的读长数目在119 893~9 305 152范围内,平均读长为1 787581;测序质量值Q30的范围在88.26%~95.67%,平均为93.61%;GC含量分布在38.79%~42.92%范围内,平均值为40.35%。本实验以水稻测序获得0.16 M reads的数据量为Control,双端比对效率在91.28%,说明SLAF建库基本正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共获得623 356个SLAF标签,且有123 498个多态性的标签,多态性为19.81%。在多态性SLAF标签上开发得到1 604 434个群体SNP标记。根据完整度>0.8,MAF>0.05过滤,共得到95 960个高一致性的群体SNP。

关键词: 枇杷 SLAF-seq 自然群体 SNP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国、日本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台湾农业探索 2021

摘要:【目的/意义】面对农业巨灾风险趋于加剧、农业常规风险日益凸显、非常规风险不断涌现,农业风险环境更加复杂的现实情况,深入研究农业风险管理政策,为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提出具有参考性的建议。【方法/过程】基于美国、日本农业风险管理政策经验,在分析我国农业风险管理实践基础上探讨其存在的问题。【结果/结论】我国农业风险管理在管理体系、补贴机制、法律法规方面存在不足,应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补贴体系及完善法律法规等措施加快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关键词: 农业风险管理 农业保险 政策工具 美国 日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禽类弱毒疫苗外源因子污染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国家禽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我国已经发生数起禽类弱毒疫苗污染事件,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应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准确快速检测外源因子对确保疫苗产品安全至关重要。传统的检测法是公认的检测外源因子的标准方法,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核酸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逐渐成为更有优势的方法。文章就禽类弱毒疫苗污染外源因子的原因,外源因子传统检测技术、免疫学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外源因子不同方法的比较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预防和检测疫苗污染外源因子提供参考。

关键词: 禽类弱毒疫苗 污染 外源因子 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