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753条记录
福建省猪源BVDV流行病学检测分析及其对CSFV抗体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福建省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流行与分布情况及对猪瘟病毒(CSFV)抗体的影响,分别采用已有ELISA方法和间接血凝试验(IHA)对福建省9个地市293个猪场的16537份临床样品进行猪源BVDV抗体和CSFV IHA抗体效价(log2x)进行检测,并对其中400份样品采用已有RT-PCR方法开展猪源BVDV病原检测及测序.结果 显示16537临床样品、293个猪场和9个地市的BVD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5.6%(5891/16537),89.4%(262/293)和100.0% (9/9),其中母猪和疑似猪瘟猪的BVDV抗体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仔猪和临床健康猪(P<0.05);BVDV抗体阴性猪的CSFV IHA抗体效价与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VDV抗体阳性猪(P<0.05);CSFV IHA抗体效价在6~11猪群的BVDV抗体多为阴性,占比95.9%(8479/8842);BVDV抗体阳性猪群的CSFV IHA抗体效价普遍较低(≤4),占比88.7%(5224/5891);且CSFV IHA抗体与BVDV抗体呈负相关(r=-0.819,P<0.05);BVDV病原阳性率为15.3% (61/400),其中抗体-/抗原-占45.0% (180/400),抗体+/抗原-占39.8% (159/400)、抗体-/抗原+占12.0% (48/400),抗体+/抗原+占3.2%(13/400).结果 表明,福建省猪源BVDV感染情况较普遍并对CSFV抗体存在抑制作用,母猪与疑似猪瘟猪为BVDV感染的高流行群体,对抗体-/抗原+持续感染猪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 福建省;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流行病学;猪瘟病毒抗体;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学术期刊编辑校对环节核红的节点设置和关键要点

传播与版权 2021

摘要:核红是学术期刊编辑校对工作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做好核红工作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分析学术期刊编辑校对环节核红的重要性,阐述编辑校对环节核红的节点设置,即一校二校后核红、作者清样后核红、付印前点校后核红,以及各节点设置的核红关键要点,并叙述学术期刊编辑校对环节核红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学术期刊 编辑 校对 核红 关键要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6优7075在江西作再生稻头季喜获丰收

福建稻麦科技 2021

摘要:2021年7月29日,在江西省大余县池江镇庄下村,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对"十四五"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开发工程——优质绿色高效水稻育种攻关与产业化开发项目中的"内6优7075"作再生稻百亩示范片头季进行现场测产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汇报,考察了田间现场。该示范片面积138亩,群体长势均衡,植株整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类群水稻MAGIC群体构建

福建农业科技 2021

摘要:优异种质的创制是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为扩大水稻亲本遗传多样性,提高重组频率,通过利用育种骨干亲本来构建水稻MAGIC群体。选择了3种典型的水稻生态类群(分别为华南地区早生快发类群Z;长江流域粗秆大穗类群D和太湖流域粳稻类群J)共48份育种骨干亲本,开展各个类群的MAGIC群体构建。结果表明:亲本在特定的环境下的产量相关性状存在显著差异,遗传多态性丰富。采用漏斗式杂交配组的方法开展亲本间和杂交种的半双列杂交,获得了138份两亲本杂交F1组合和96份4亲本杂交F1组合,为接下来的8亲本杂交配组奠定了材料基础,目标是构建3个不同生态类群的水稻MAGIC群体,以期聚合骨干亲本的优势基因来创制水稻优异种质。

关键词: 水稻 MAGIC群体 生态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Fe2O3-TiO2/UV/O3+PSAF协同处理猪场废水效果及其除碳脱氮机制

农业工程学报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低碳高氨氮猪场废水深度除碳脱氮,该研究提出了 Fe2O3-TiO2/UV/O3+PSAF组合处理工艺技术。应用响应面法确立了组合工艺的最优工况条件,采用三维荧光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了有机物的荧光和分子结构变化特征,并结合碳、氮形态变化探明了其协同处理特性及除碳脱氮机制。结果表明,Fe2O3-TiO2投加量为1.06 g/L、O3流量为3.02 g/h、曝气时间为90.75 min、聚硅酸铝铁(PSAF)用量为833.29 mg/L,COD及NH3-N去除效果最好,试验值与预测值偏差0.75%和0.56%,拟合性良好;组合工艺对猪场废水中的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腐殖质处理效果显著,溶解性有机碳和总溶解性氮去除率分别达77.7%和82.6%,协同因子分别为1.11和1.50。其中,Fe2O3-TiO2/UV/O3对类腐殖质削减效果显著,O3和·OH协同氧化类腐殖质、NH3-N为小分子物质、NO3--N和N2 (N2转化率达39.71%),提高了富氧官能团的数量,促进了氮素的转化和矿化,利于PSAF对小分子物质和NO3--N等污染物的去除,组合工艺协同互补作用明显。研究结果为深度处理低碳高氨氮有机废水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废水 猪场 光催化臭氧氧化 混凝 3DEEMs UV-Vis DOC TDN DO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闵东福鼎白茶冬季种植环境和土壤微生物分析

中国食品 2021

摘要:茶叶是福建省宁德市的8+1特色产业之一,在精准扶贫、科技下乡及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政策指导之下,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绿色有机产业效益,市委和市政府更将绿色茶产业发展和绿色强茶品牌的作为战略目标。本研究对闽东某著名白茶茶园进行冬季种植环境和土壤微生物族群分析研究,进而获得基础环境侦测和土壤微生物生态科研信息,以供未来茶树绿色种植和管理等相关技术和产品开发所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形势下农资销售催生经销商果农合作新模式-以平和蜜柚产业为例

肥料与健康 2021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农资市场化步伐加快,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市场监管面临压力,传统的经销商经营模式已难以满足农资行业的发展要求。以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蜜柚产业为例,介绍了果农在蜜柚种植中存在的困难,阐述了通过土地托管,实现农资经销商、果农、上游农资生产企业三方共同合作的农资销售新模式,并就新模式中田间合同的拟定、田间生产管理、产品销售、资金统筹、联系上游农资生产企业支撑等提出建议。通过打造农商一体化的模式,做大蜜柚种植产业,实现合作共赢。

关键词: 农资 经销商 果农 合作模式 蜜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对尿素氮在土壤中转化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还田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秸秆还田对氮素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的影响还不清楚。通过室内培养研究了等量施氮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尿素态氮的水解、硝化及反硝化等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CK,不加尿素氮不加秸秆;S0,尿素氮200 mg·kg-1+秸秆量0 g·kg-1;S1,尿素氮200 mg·kg-1+秸秆量4.44 g·kg-1;S2,尿素氮200 mg·kg-1+秸秆量8.88 g·kg-1;S3,尿素氮200 mg·kg-1+秸秆量13.33 g·kg-1。结果表明,秸秆添加可促进尿素水解过程,24 h后,尿素的水解率从S0处理的71.9%增加至S3处理的98.0%。添加秸秆在前15天会减少土壤中铵态氮的含量,与S0相比,第3天时,S1、S2、S3的铵态氮含量分别减少了18.35%、27.09%、25.47%。S0处理和S1处理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且在培养的第21天基本达到稳定;而S2和S3处理的硝态氮含量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培养3 d起添加秸秆的处理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始终低于不添加秸秆的处理(P<0.05),且随着秸秆用量的增加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添加秸秆增加了氮肥的反硝化损失,且随着秸秆用量的增加,反硝化损失率急剧增加,从S0处理的0.45%增加至S3处理的62.87%。添加秸秆处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和空白对照相比,均有明显的提升(P<0.05),且随着秸秆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秸秆的添加能提高SMBC的含量,进而增加了土壤氮素的同化,但同时也增加了氮素的反硝化损失,且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大,影响效果越明显。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素转化 铵态氮 硝态氮 反硝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卷叶病毒的RPA检测方法的建立

福建农业学报 2021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快速检测甘薯卷叶病毒重组酶聚合酶(RPA)等温扩增方法,为甘薯卷叶病毒(sweet potato leaf curl virus,SPLCV)提供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方法】根据甘薯卷叶病毒AV1基因的保守区段设计RPA检测用引物,并对引物进行筛选,对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建立SPLCV的RPA检测方法。【结果】建立的甘薯卷叶病毒RPA方法快速简便,39℃反应20 min完成检测;灵敏度高,最低检测限为10 pg·μL-1;特异性强,与感染番茄黄化卷叶病毒(TYLCD),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甘薯G病毒(SPVG)、甘薯退绿矮化病毒(SPCSV)等4种DNA病毒均无交叉反应。【结论】建立的RPA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性强、不需要特殊仪器等优点,适合田间甘薯卷叶病毒样品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甘薯 卷叶病毒(SPLCV) 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方法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优异种质香粉1号在漳州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福建农业科技 2021

摘要:香粉1号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于2008年从越南野外收集的香蕉优异种质资源,属于龙牙蕉类型。为引进及筛选商品性好、抗性强的、适宜福建热区生产的香蕉新品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于2018年从东莞香蕉与蔬菜研究所引进香粉1号在漳州市试种。结果表明:香蕉优异种质香粉1号具有生育期短、果型漂亮、风味独特,可食率高、外观品质突出等优点,一般单株产量为11.3kg,平均产量为27 120kg·hm-2;抗寒能力较强,明显高于巴西蕉,与粉蕉相当;田间调查香粉1号未发现香蕉花叶心腐病和香蕉束顶病,抗香蕉叶斑病能力一般。

关键词: 香蕉 香粉1号 适应性 漳州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