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籽粒性状的遗传模型研究
《遗传学报 》 2000 SCI 北大核心
摘要:用10个遗传上和籽粒形态性状上具有差异的玉米自交系,依多种可能的交配方法获得亲本P1、P2、F1(P1× P2)、F2、B1(F1×P1)、B2(F1× P2)及其相应反交RF1、RF2、RB1、RB2共10个种子世代。种植2年。依广义遗传模型建立包括种子胚乳加性、胚乳显性、母体加性、母体显性和细胞质效应的遗传模型,运用种子数量性状的精细鉴别法[1]和混合模型分析法[2,3],对粒长、粒宽、粒长宽比、粒厚及百粒重作了性状表达遗传机制的鉴别与探讨。单个组合的遗传模型精细测验表明,5个籽粒性状的遗传主要受母体显性和胚乳基因型(包括加性和灵性)的控制,一个组合的粒宽、粒厚和百粒重上还检测到细胞质效应。对25对 F1正反交组合世代均值依MINQUE法分析的结果表明,5个籽粒性状的遗传方差中,母体遗传方差占60%以上,胚乳基因型方差低于40%,粒长和百粒重还有细胞质效应,约占10%~30%。可见,籽粒性状的遗传特点是受多套遗传系统控制,其中以母体基因型的作用最大。


小麦中外源基因瞬间表达调控研究及兔防御素(NP-1)基因的转化
《遗传学报 》 1999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不同5’上游调控序列驱动下的GUS基因用基因枪法导入小麦幼胚和胚性愈伤组织,通过组织化学分析法和荧光分析法对GUS基因的表达进行定量检测,比较了几种启动子和烟草花叶病毒(TMV)增强子序列对小麦中外源基因瞬间表达的调控作用;然后将其中效率最高的玉米Ubil启动子与兔防御素(NP-1)基因连接起来,并加上Nos终止子,构建成NP-1基因小麦表达载体,并转化小麦幼胚。经PCR-Southernblot分析,初步确定NP-1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转基因植株的抑菌试验正在进行中。
关键词: 小麦 5’上游调控序列 外源基因,防御素(NP-1)基因


与西瓜野生种质抗枯萎病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
《植物学报 》 1999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RAPD技术,采用混合分组分析(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方法进行了西瓜(Citrulluslanatus(Thunb.)Mansfeldvar. citroides) 野生种质PI296341 抗枯萎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瓜野生种质P1296341 抗枯萎病生理小种1 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RAPD标记OPPOL/700 与其抗病基因连锁,其遗传距离为30 cM(centimorgan)。这为进行抗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最终定位与克隆其抗病基因打下了良好基础。


抗除草剂草甘膦EPSPs基因在小麦中的转化
《遗传学报 》 1999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基因枪法,用抗除草剂车甘膦的EPSPs基因转化小麦京花1号的幼穗约1000个,及幼胚约800个,经草甘膦选择后分别获得38株和4株再生植株。这些再生植株经PCR和(或)Southern杂交证明,其中有部分再生植株的基因组中稳定整合了外源EPSPs基因,并且转化体中部分是可育的。首次用实验证明,抗除草剂草甘膦的EPSPs基因作为单子叶禾谷类作物小麦基因转化的选择标记是行之有效的。


白皮松形成层的活动周期及其多糖贮量和淀粉酶同工酶的变化
《Acta Botanica Sinica 》 1997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4月初,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形成层带细胞开始增大,未成熟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细胞增多,下旬出现成熟的木质部细胞。5月以后,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形成速度加快,6月初进入晚材形成期。8月初停止产生木质部,9月中旬停止产生韧皮部。多糖颗粒的消长与形成层活动有较强的相关性,恢复活动前后颗粒含量持续增长,6月进入晚材形成期才持续减少,至翌年1月初完全消失,3月又重新积累,并迅速达到高峰。淀粉酶同工酶在活动期只有一条酶带,形成层停止产生木质部后出现了3条特异酶带,12月初又出现了2条特异酶带,这5条酶带都一直存在到形成层恢复活动。


兰州百合精细胞表膜上存在被牛精子抗体识别的抗原决定簇
《Acta Botanica Sinica 》 1996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兔抗牛精子 Ig G为一抗 ,对植物精细胞蛋白进行 Western blot分析 ,发现兰州百合 (Liliumdavidii Duch.)精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各有一分子量为 64k D的蛋白显示阳性反应 ;在玉米 (Zea mays)精细胞蛋白中也发现了阳性反应条带 ,其分子量为 65 k D和 2 2 k D;而兰州百合花丝、花药壁和玉米黄化苗的蛋白中均没有阳性条带。用兔抗牛精子 Ig G对兰州百合精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标记 ,结果表明在兰州百合精细胞表面 ,有兔抗牛精子 Ig G的识别位点。根据以上结果 ,作者认为植物精细胞中有与动物精子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它 (们 )主要分布于精细胞表膜上 ,并为精细胞所特有
关键词: 兰州百合 玉米 精细胞 生殖细胞 牛精子 Westernblot 间接免疫荧光


高温对大白菜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植物学报 》 1995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 FDA和 DAPI荧光显微术观察了高温处理对大白菜 Brassica campestris spp.pekinensis L our. Olsson 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在 2 5℃恒温培养条件下 ,小孢子的成活率迅速下降 ,至第 7天基本无幸存小孢子 ;小孢子膨胀后呈椭圆形 ,核第一次分裂多为不对称型 ;小孢子丧失胚胎发生能力 .相反 ,在培养开始时 ,先用 33℃高温处理 2 4 h,然后转入 2 5℃培养 ,小孢子成活率虽在第 1天急剧下降 ,但随后仍保持一定水平 ;膨胀的小孢子多呈圆球形 ,小孢子核第一次分裂出现对称型 ,频率可达 4 0 %左右 ;小孢子可进行几种方式的细胞分裂 ,以类似于胚胎细胞的对称分裂方式为主 占总分裂数的 5 5 % ;小孢子经多次分裂可形成紧密的多细胞团 ,最终形成胚状体 .若以高温诱导的小孢子分裂频率为评价指标 ,小孢子接受高温处理的敏感期位于开始培养的 1 2 h内 ,但以胚胎发生频率为指标 ,敏感期位于开始培养的2 4 h内


构树形成层的活动周期及其淀粉贮量的变化
《植物学报 》 1995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Vent.)形成层活动周期中,每年7月末以后,未成熟的木质部和韧皮部逐渐减少,成熟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急剧增多。8月初开始分化晚材。进入9月后木质部的形成逐渐停止,而一个半月以后才停止形成韧皮部。淀粉贮量的消长与形成层的活动周期有很强的相关关系。早春形成层恢复活动后,淀粉贮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尔后,形成层活动减慢,特别是木质部分化停止后,淀粉又开始积累。当韧皮部分化也停止后,淀粉又消失,直至翌年1月才重新积累,这似乎与两个休眠期的转化有关


中国方头甲属记述(鞘翅目:方头甲科)(英文)
《Entomologia Sinica 》 1995 SCI
摘要:本文记述了中国产方头甲属4种,其中两种是新种:内凹方头甲Cybocephalus concavus sp. nov. 和庞氏方头甲C. pangi sp. no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