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发育时期冬小麦旗叶的荧光特性研究(英文)
《植物学报 》 2001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首次对 4种不同品种冬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的旗叶的诱导荧光动力学参数和最大净光合速率 (Psat)进行了不同时期的比较。随着小麦从扬花期到乳熟期的生长 ,旗叶的光系统Ⅱ最大光量子效率 (Fv/Fm)变化不大 ,在乳熟期略有下降 ,光化学淬灭 (qP) ,光系统Ⅱ量子产率 (ΦPSⅡ)和Psat有较大的降低 ( >1 5% ) ,非光化学淬灭 (qN)则有明显的增大 ( >1 0 0 % ) ,旗叶的ΦPSⅡ 与Psat存在线性关系 (r =0 .91 8)。说明了在不同小麦品种中生长的衰老使得旗叶光合作用从能量转化到二氧化碳同化速率都显著降低。


低温诱导的黄瓜ccr18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表达特性分析
《植物学报 》 2001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mRNA差异显示银染技术克隆得到在黄瓜 (CucumissativusL .)冷敏型品种“津研 4号”低温锻炼中特异表达基因的cDNA克隆 (ccr18) ,其大小为 6 39bp。在基因组中以单拷贝或低拷贝形式存在。Northernblot分析显示ccr18基因在 12、2 4、48和 72h低温处理的黄瓜中表达 ,在 6h低温处理及对照中没有表达。这表明ccr18基因与黄瓜低温锻炼相关。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 ,它与拟南芥 (Arabidopsisthaliana)染色体ⅢBAC库中的F14P3基因组序列具有 88%的同源性。


不同性别表型黄瓜基因组中雌性系特异的ACC合酶基因
《植物学报 》 2000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一对引物 (引物 1和引物 2 )分别从雌性系黄瓜 (CucumissativusL .)品种“CORONA”、“DALEVE”和强雌性黄瓜品种“中农五号”、“欧洲八号”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到一长约 10 2 5bp的ACC合酶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 :该基因片段与Trebitsh等 1997年发表的ACC合酶基因片段的同源性大于 99% ,认为这两个基因片段应该是同一个基因 ,不同品种来源的该基因的相同性说明了其高度的保守性 ,并暗示了该基因在黄瓜性别决定中的重要作用。此基因片段与其他在不同诱导条件下表达的ACC合酶基因的同源性较低 (小于 70 % )。Southern分析表明此基因片段与黄瓜的性别表型有关 ,是雌性系黄瓜特有的。此基因的存在与黄瓜的雌性表达为“有”和“无”的关系 ,其拷贝数的多少与雌性表达强弱并无直接相关性 ,暗示在黄瓜中另有与雌性表达强弱有关的基因。


西瓜抗枯萎病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研究
《遗传学报 》 2000 SCI 北大核心
摘要:将西瓜野生种质PI296341抗枯萎病生理小种1的抗性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OPP01/700进行克隆、测序,Southern杂交证明此标记为1个单拷贝,并转化为SCAR标记,简化了SCAR扩增产物的检测技术。上述技术在抗病转育后代选择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初步建立了西瓜抗枯萎病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系统。
关键词: 西瓜(Citrulluslanatus) 抗枯萎病 RAPD SCAR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西瓜果实性状QTL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遗传学报 》 2000 SCI 北大核心
摘要: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薄皮、感枯萎病的栽培西瓜自交系(Citrullus lanatus var.lanatus) 97103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皮厚、抗病的野生西瓜种质(Citrullus lanatus var. citroides) PI296341杂交所得F2的118个单株为作图群体,通过构建分子连锁图谱,对西瓜主要果实性状可 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皮硬度、果皮厚度、单果重、种子千粒重进行区间作图,定位了影响可溶性固 形物含量的4个QTL、影响果皮硬度的5个QTL、影响果皮厚度的2个QTL、影响单果重的3个 QTL、影响种子千粒重的6个QTL。此外,估算了每个QTL的贡献率、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为开 展西瓜果实性状改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西瓜 分子标记 遗传图谱 数量性状位点(QTL) 果实性状


水稻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控制白叶枯病抗性的基因效应分析
《遗传学报 》 2000 SCI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了5个抗感交组合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抗性的基 因效应,结果表明5个组合中的3个在主基因抗性遗传符合孟德尔分离比的前提下存在多基 因抗性,而且这3个组合彼此间抗病基因的加性效应、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方差及其遗传率存 在变异。说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虽以主基因作用为主,但考虑到抗性的持久性,建议在水稻白 叶枯病育种中构建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体系,以有效抑制白叶枯病菌群体中小种的波动。


玉米籽粒性状的遗传模型研究
《遗传学报 》 2000 SCI 北大核心
摘要:用10个遗传上和籽粒形态性状上具有差异的玉米自交系,依多种可能的交配方法获得亲本P1、P2、F1(P1× P2)、F2、B1(F1×P1)、B2(F1× P2)及其相应反交RF1、RF2、RB1、RB2共10个种子世代。种植2年。依广义遗传模型建立包括种子胚乳加性、胚乳显性、母体加性、母体显性和细胞质效应的遗传模型,运用种子数量性状的精细鉴别法[1]和混合模型分析法[2,3],对粒长、粒宽、粒长宽比、粒厚及百粒重作了性状表达遗传机制的鉴别与探讨。单个组合的遗传模型精细测验表明,5个籽粒性状的遗传主要受母体显性和胚乳基因型(包括加性和灵性)的控制,一个组合的粒宽、粒厚和百粒重上还检测到细胞质效应。对25对 F1正反交组合世代均值依MINQUE法分析的结果表明,5个籽粒性状的遗传方差中,母体遗传方差占60%以上,胚乳基因型方差低于40%,粒长和百粒重还有细胞质效应,约占10%~30%。可见,籽粒性状的遗传特点是受多套遗传系统控制,其中以母体基因型的作用最大。


小麦中外源基因瞬间表达调控研究及兔防御素(NP-1)基因的转化
《遗传学报 》 1999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不同5’上游调控序列驱动下的GUS基因用基因枪法导入小麦幼胚和胚性愈伤组织,通过组织化学分析法和荧光分析法对GUS基因的表达进行定量检测,比较了几种启动子和烟草花叶病毒(TMV)增强子序列对小麦中外源基因瞬间表达的调控作用;然后将其中效率最高的玉米Ubil启动子与兔防御素(NP-1)基因连接起来,并加上Nos终止子,构建成NP-1基因小麦表达载体,并转化小麦幼胚。经PCR-Southernblot分析,初步确定NP-1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转基因植株的抑菌试验正在进行中。
关键词: 小麦 5’上游调控序列 外源基因,防御素(NP-1)基因


与西瓜野生种质抗枯萎病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
《植物学报 》 1999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RAPD技术,采用混合分组分析(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方法进行了西瓜(Citrulluslanatus(Thunb.)Mansfeldvar. citroides) 野生种质PI296341 抗枯萎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瓜野生种质P1296341 抗枯萎病生理小种1 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RAPD标记OPPOL/700 与其抗病基因连锁,其遗传距离为30 cM(centimorgan)。这为进行抗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最终定位与克隆其抗病基因打下了良好基础。


抗除草剂草甘膦EPSPs基因在小麦中的转化
《遗传学报 》 1999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基因枪法,用抗除草剂车甘膦的EPSPs基因转化小麦京花1号的幼穗约1000个,及幼胚约800个,经草甘膦选择后分别获得38株和4株再生植株。这些再生植株经PCR和(或)Southern杂交证明,其中有部分再生植株的基因组中稳定整合了外源EPSPs基因,并且转化体中部分是可育的。首次用实验证明,抗除草剂草甘膦的EPSPs基因作为单子叶禾谷类作物小麦基因转化的选择标记是行之有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