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合物对茄链格孢的联合毒力及其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农药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合物对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毒力的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及其不同比例混合物对茄链格孢的毒力,以Wadley公式评价其联合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混合物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质量比为1∶1、2∶1、3∶1、4∶1、5∶1、1∶2和1∶5的混合物对抑制菌丝生长表现为增效,其中配比1∶2的增效最明显,增效系数(SR)为2.05,但该配比混合物对抑制分生孢子萌发仅表现为相加作用(SR 1.29)。在田间药效试验中,配比为1∶2的混合物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效显著高于相同剂量的单剂及其他常用药剂的防效,增产率达46.8%,亦显著高于对照药剂。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苯醚甲环唑 茄链格孢 马铃薯 增效作用 防治效果 增产率


噻唑膦对南方根结线虫的作用方式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噻唑膦对南方根结线虫的作用方式,在室内利用浸渍法测定了噻唑膦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抑制作用以及对2龄幼虫的致死作用;利用沙柱法测定了对2龄幼虫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利用染色法测定了对2龄幼虫侵入番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噻唑膦处理浓度的增加与处理时间的延长,线虫卵的孵化抑制率、2龄幼虫的死亡率显著提高,而2龄幼虫的迁移能力和侵入能力则显著降低。200μg/mL噻唑膦处理24 h后,对卵的孵化抑制率为72.51%;200μg/mL噻唑膦处理48 h后,2龄幼虫的死亡率为80.13%;在25μg/mL噻唑膦沙柱中,7 d后2龄幼虫的平均移动距离为0.10 cm,而对照处理线虫的平均移动距离为1.04 cm;100μg/mL噻唑膦处理48 h后,2龄幼虫对番茄根部的侵入率为0.51%,而空白对照处理线虫的侵入率达21.85%。


枯草芽孢杆菌NCD-2菌株的高效电击转化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影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NCD-2菌株遗传转化的因素进行摸索并对其转化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该菌株的高效电击转化体系。通过比较5个不同大小和携带不同来源复制子的质粒对其转化效率的影响,发现质粒大小与NCD-2菌株的电击转化效率之间没有相关性;而携带来源于Bacillus coagu-lans复制子的质粒pNW33N时,NCD-2菌株的电击转化效率最高,达到3.53×104cfu.μg-1DNA,说明复制子来源是影响转化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采用pNW33N质粒在不同电阻、电场强度及培养时间下的电击转化效率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转接到生长培养基后,37℃、150r.min-1培养3.5h,在电阻值200Ω、电场强度14.0kV.cm-1的条件下转化效率最高,达到6.07×104cfu.μg-1DNA。优化后的转化体系为顺利开展枯草芽孢杆菌NCD-2菌株的分子操作奠定了基础。


吡虫啉拌种防治小麦蚜虫技术及安全性研究
《应用昆虫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吡虫啉拌种防治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适宜剂量、对出苗和成株生长的影响以及吡虫啉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吡虫啉以有效成份420g/100kg种子的剂量拌种防治小麦蚜虫在整个麦蚜发生期无需再施药防治;在剂型的选择上,以高含量的拌种剂为宜,低含量的其他剂型则存在安全隐患;70%吡虫啉拌种剂拌种防治麦蚜,在试验剂量下对小麦出苗、成株期生长没有影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应用该方法,在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低于国家安全标准。
关键词: 吡虫啉 麦蚜 拌种 出苗率 防治效果 残留 安全性


黑龙港区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综合评价及推广建议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龙港属华北缺水低平原区,水资源不足是限制该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该区主要种植模式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小麦、玉米高产主要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近年来,随着小麦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粮田产量和水分效率在逐步提高,但节水高产潜力仍然巨大。特别是从周年水资源高效利用出发,建立区域特色的两熟一体化节水高效技术模式,十分必要。运用熵权综合评价法对"黑龙港及鲁北平原区小麦玉米减蒸降耗农艺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形成的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集成模式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佳的节水技术模式。得到的结论是:最少水肥投入模式最优,节水省肥模式次优,传统高水肥模式最差。节水省肥是未来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应该进一步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意识,利用多种手段,促进农户采用小麦玉米节水技术优化模式。


氮肥用量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冀西北春玉米种植区氮肥用量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研究,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和常规耕作相比,免耕对春玉米产量无明显影响,通过建立的施氮量和春玉米产量的肥料效应方程,求得免耕1(玉米和大豆间作)春玉米的适宜氮用量为190~209 kg/hm2,免耕2(玉米单作)春玉米的适宜氮用量为192~212 kg/hm2,常规耕作(玉米单作)春玉米的适宜氮用量为193~216 kg/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春玉米的氮肥偏生产力逐渐降低,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在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最高,施氮量超过225 kg/hm2则显著降低。免耕1、免耕2、常规耕作适宜施氮水平的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48.3~70.2、48.0~70.4和49.0~68.5 kg/kg,氮肥农学效率分别为15.2~20.5、15.2~21.1和16.4~18.6 kg/kg,氮肥回收利用率分别为32.5%~44.0%、32.5%~45.2%和35.1%~39.0%。和常规耕作相比,免耕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随着施氮量增加,春玉米和大豆的产量没有同步增加。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氟啶胺的敏感基线及对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灰葡萄孢对新型杀菌剂氟啶胺的敏感性分布和该药剂是否与其它杀菌剂存在交互抗性,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河北省和山东省不同地区的99株灰葡萄孢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中48株灰葡萄孢对氟啶胺、嘧霉胺、多菌灵、异菌脲、乙霉威和啶酰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氟啶胺对从未使用过氟啶胺的地区采集的灰葡萄孢99个野生菌株对氟啶胺的敏感性(EC50值)分布在0.001 4~0.030 3μg/mL之间,平均为(0.0151±0.007)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型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可作为敏感基线,用于灰葡萄孢对氟啶胺田间抗性监测。在6种供试杀菌剂中氟啶胺对灰葡萄孢的毒力最高,其与嘧霉胺、异菌脲、多菌灵、乙霉威和啶酰菌胺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关系。


小麦-玉米两熟农田除草剂安全高效技术研究与应用
《农田杂草与防控 》 2011 CSCD
摘要:本文是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玉米两熟农田除草剂安全高效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技术总结。本成果针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除草剂使用不合理,导致污染环境、引起药害、诱发杂草抗药性等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及环境安全的问题立题研究,以替代高风险除草剂和研制减量施药技术为切入点,通过"优选除草剂品种,优化施药条件、优配农艺措施、研制智能化施药机械和建立药效早期诊断方法"等关键技术的系统研究,构建小麦-玉米两熟农田除草剂安全高效技术体系。本成果在明确两熟农田杂草群系及优势种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甄别抗药性杂草,发现了麦田抗药性播娘蒿的基因突变位点;针对优势和抗药性杂草筛选"对靶"除草剂,优选出10个药...
石灰性土壤大豆植株铁营养障碍解除技术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矫治技术对石灰性土壤大豆植株缺铁症状的改善效果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植株缺铁症状严重的时期是在开花前(播种后一个月)至盛花期,该时期是补施铁肥的最佳时期;本试验中,有机肥+硫酸亚铁(比例为10∶1)处理在改善大豆植株缺铁症状和提高单株产量方面效果最佳;大豆初花期叶面喷施螯合态铁肥在改善大豆植株缺铁症状和提高产量方面的效果均优于喷施硫酸亚铁溶液处理,是大豆追施铁肥较好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