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省杂交晚粳稻产量优势分析及育种策略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江苏省杂交晚粳与常规晚粳4轮(年)区域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了穗粒结构和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杂交晚粳稻相对于常规晚粳稻,每穗实粒数、株高和生育期都有竞争优势,千粒重和结实率不存在差异,但有效穗明显低于常规晚粳。相关分析表明,杂交晚粳产量与分蘖率、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呈0.01水平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穗数呈0.05水平显著正相关。


粳稻武育粳3号优质食味特性形成原因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肥料和水分试验,对武育粳3号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的食味品质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育粳3号食味品质性状稳定性好,对肥料和水分敏感性相对较弱,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食味品质不降低。该品种对环境尤其对氮素不敏感的优异特性在稻米品质改良中有较高利用价值。


水稻温敏核不育系植株温度特征及应用研究
《生态学杂志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温度波动是两系杂交稻安全制种的制约瓶颈,进行了以水层灌溉和湿润灌溉为处理的分期播种试验。试验表明,20 cm高度的温度对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指示作用更为可靠。对两种处理下不育系的茎温(20 cm)、叶温(40 cm)和冠层内气温(20 cm、40 cm)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深水灌溉后,水层是稻田主要的热源,主要以长波辐射和对流方式导热,稻株比空气升温慢、增幅小,而且灌溉增温的有效高度在40 cm左右。水层灌溉后,日最高气温有TQ40>TQ20>TJ20>TY40,体现了太阳辐射对冠层特征面的重要影响;日最低气温有TQ20>TJ20>TY40>TQ40,体现了水层热源对冠层特征面的重要影响。由于育性敏感层温度与灌溉水温1、50 cm气温、20 cm相对湿度、200 cm风速密切相关,建立了可供实用的20 cm茎温与气温的统计模型。


镇江所杂交中籼Ⅱ优129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 2006
摘要:Ⅱ优129是江苏省镇江农科所用Ⅱ-32A与镇恢129配制的优质、超高产和抗病的三系杂交中籼新组合。1997-1998年参加江苏省杂交籼稻区域试验,1998年破格参加江苏省生产试验,1999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2006年6月通过安徽省引种。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科技产业化
《安徽农学通报 》 2006
摘要:农业龙头企业是科技生产力不断发展所催生的产物,对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起着积极主导作用,协调龙头企业与科技产业化之间关系,是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