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3种龙虾的休眠温度及低温休眠技术研究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3种龙虾: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波纹龙虾(Panulirus homarus)和杂色龙虾(Panulirus versicolor)的休眠温度及其低温休眠运输的可行性,对该3种龙虾的低温休眠温度和模拟低温休眠运输后的存活率进行了研究。在分析龙虾低温休眠原理的基础上,采用冰块梯度降温的方法,设置14℃、13℃、12℃、10℃4个温度,将从斯里兰卡收购的3种龙虾分别在4组不同温度下进行试验,观察龙虾的应激反应和休眠状态,以确定龙虾的低温休眠温度。并进行室内模拟试验,设置4个包装温度组(25℃、20℃、15℃、12℃),将不同温度组龙虾包扎装箱密封后静置于22℃的恒温室中,26 h后复苏并统计存活率,以检验低温休眠运输的可行性。结果发现,龙虾的休眠温度为12℃,处理时间应不超过10 min;室内模拟试验发现,包装温度为12℃情况下,26 h后平均龙虾存活率达98.3%,其中锦绣龙虾的存活率最高达到100%。
关键词: 锦绣龙虾 波纹龙虾 杂色龙虾 低温休眠 包装温度 存活率


东方钝绥螨与津川钝绥螨对烟粉虱卵及1龄若虫的功能反应比较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8 CSCD
摘要:烟粉虱是农作物、瓜果蔬菜以及观赏植物上的重要害虫,往往发生重、防治难。采用天敌防治针对性强且无毒无害,植绥螨作为防治烟粉虱较好的捕食性天敌,国际商品化程度高,但引进存在风险,希望发掘我国本土防治烟粉虱植绥螨优势种。在试验中发现,本地植绥螨优势种津川钝绥螨和东方钝绥螨对烟粉虱的卵及1龄若虫都具有一定捕食作用,为评价其捕食能力,本文研究了两者雌、雄成螨对烟粉虱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两种螨对烟粉虱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津川钝绥螨雌成螨对烟粉虱卵及1龄若虫的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9.6粒/d、10.7头/d,分别高于东方钝绥螨雌成螨53.5%、2.6%;其雄成螨对烟粉虱卵的理论最大捕食量为3.6粒/d,对烟粉虱1龄若虫几乎不取食,东方钝绥螨雄成螨的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3粒/d、4.3头/d。总体来说,津川钝绥螨比东方钝绥螨具有更强的捕食能力,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中国热带地区外来有害昆虫的种类特征及入侵分析
《环境昆虫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热带地区是外来入侵物种发生与危害的重灾区,近年来外来有害昆虫入侵所引发的生物灾害及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在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福建省外来入侵昆虫的调查结果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分析了中国热带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的种类构成、分布、原产地及首次发现地。据统计,2000-2014年我国热带地区的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共计23种,隶属于6目11科,数量最多的为半翅目(13种,56.52%),其中以粉蚧科和粉虱科居多;热带地区的外来入侵昆虫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物种数量差异较大,其中海南省最多(19种,82.61%),其后依次为广东省(16种,69.57%)、云南省(14种,60.87%)、广西壮族自治区(12种,52.17%),而福建省最少(9种,占39.13%);在入侵我国热带地区的外来有害昆虫中,原产于亚洲、北美洲的种类最多均为6种,占26.09%,南美洲占21.74%,而从非洲、大洋洲、欧洲传入的分别占8.70%、4.35%、4.35%;外来入侵昆虫的首次发现地位于广东省的有9种,占39.13%,出现在海南省和云南省的各占30.43%、21.74%,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为8.70%。阐明我国热带地区外来有害昆虫的种类特征及入侵现状,可为该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 热带地区 外来入侵昆虫 种类特征 原产地 首次发现地


基于RAPD标记分析葡萄孢属类似真菌Amphobotrys ricini的遗传多样性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我国15个地区2种寄主植物(铁苋菜和蓖麻)上分离得到的葡萄孢属类似真菌Amphobotrys ricini的81个菌株以及来自美国的1个A.ricini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的8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63条DNA带,其中有49条DNA条带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77.8%。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变化范围在0.47~0.84,平均值为0.72,观测等位基因数(Na)的均值为2.000 0、有效等位基因数(Ne)的均值为1.357 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的均值为0.227 5,Shannon信息指数(I)的均值为0.363 1。UPGMA聚类分析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55~1.00,以遗传相似系数0.70为阈值时,可分为5个类群(A、B、C、D、E),在遗传相似系数0.74处,B类群又可以分为B1和B2两个亚群。分析结果表明,A.ricini群体内遗传变异与菌株地理来源、寄主植物有一定相关。
关键词: 葡萄孢属类似真菌 Amphobotrys ricini RAPD 遗传多样性 UPGMA


香蕉对枯萎病的抗性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
《园艺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重点对香蕉抗枯萎病的细胞生物学机制、激素及信号传导途径、抗病基因分离鉴定以及基于多组学挖掘香蕉抗枯萎病基因的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概述,以期为进一步揭示香蕉对枯萎病的抗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黄颡鱼幼鱼组织谷胱甘肽含量、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对黄颡鱼幼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组织谷胱甘肽含量、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32±0.01)g的黄颡鱼8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添加100、300、500和700 mg/kg GSH的试验饲料,饲养56d后采样分析,并采用氯化铵进行96h氨氮应激试验。结果表明:除100 mg/kg组外,饲料中添加GSH显著提高黄颡鱼肝脏、血清GSH含量(P<0.05),当GSH添加量≥300 mg/kg时,肝脏和血清GSH含量均呈现稳定状态。随着饲料中谷胱甘肽水平的增加,血清免疫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300和500 mg/kg组溶菌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300 mg/kg组免疫球蛋白M与补体4含量、500 mg/kg组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700 mg/kg组相比,300 mg/kg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升高(P<0.05);且300 mg/kg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氨氮应激96h时,与对照组相比,300 mg/kg组肝脏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力均显著升高(P<0.05),且300 mg/kg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能提高黄颡鱼幼鱼组织谷胱甘肽含量、免疫及抗氧化性能,其中以300—500 mg/kg为宜。
关键词: 谷胱甘肽 黄颡鱼 GSH含量 免疫 抗氧化 氨氮应激


叶绿醇对小鼠骨骼肌代谢酶活性和肌纤维类型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叶绿醇对小鼠骨骼肌代谢酶活性和肌纤维类型的影响。试验选择40只3周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单笼饲养。试验期分别在小鼠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0.05%和0.50%的叶绿醇,并以添加0.48%硬脂酸为阳性对照组。试验测定小鼠平均体重,腓肠肌相对重量,腓肠肌中琥珀酸脱氢酶(SDH)、己糖激酶(H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甘油三酯(TG)含量,并通过ATP酶染色法研究肌纤维类型。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50%叶绿醇,小鼠试验前2周平均体重显著降低(P<0.05),腓肠肌相对重量显著增加(P <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50%叶绿醇显著降低小鼠腓肠肌中TG含量(P <0.05),显著提高腓肠肌中HK活性(P <0.05);饲粮中添加0.05%叶绿醇显著提高小鼠腓肠肌中SDH活性(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50%叶绿醇显著提高小鼠腓肠肌中Ⅰ型肌纤维比例(P<0.05)。综合以上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叶绿醇可以提高小鼠腓肠肌相对重量,提高腓肠肌中SDH和HK的活性,增加腓肠肌中Ⅰ型肌纤维比例。


荔枝蒂蛀虫研究进展
《昆虫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是中国岭南地区、东南亚、印度和尼泊尔一带广泛分布的重要果树害虫。该虫以幼虫钻蛀取食荔枝和龙眼的果实、嫩梢、花穗,隐蔽性强,防治困难,加上防治措施不当,化学农药的滥用,使得该虫迅速成为这两种优质名果的最主要害虫。本文整理近30年荔枝蒂蛀虫的研究报道,从分类学,生物学特性,触角感器及嗅觉机制,人工饲养技术,以及预测预报和防治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荔枝蒂蛀虫的研究进展,提出在荔枝蒂蛀虫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荔枝蒂蛀虫 荔枝 龙眼 分类 生物学特性 防治技术


黄皮转录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了解黄皮(Clausena lansium)表达基因的密码子使用特点,以转录组测序获得的12 696条编码蛋白基因序列为数据来源,利用CodonW 14.4软件对其密码子碱基组成以及有效密码子数(effective number of codon, ENC)、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频率(relative frequency of synonymous codon, RFSC)等密码子使用参数进行计算和统计,发现黄皮表达基因密码子的平均GC含量为0.448,同义密码子第3位核苷酸的平均GC含量(GC3S)为0.400。表达基因整体的ENC取值为56.5,其中绝大部分的ENC值大于35,说明黄皮表达基因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程度整体水平较低。通过高频密码子分析法确定了GCU、AGA、AAU、GAU、AUU、UUU、UCU、CAU、CUU、UUG和GUU 11个高频密码子。将黄皮的密码子使用频率与人、小鼠、果蝇、酵母、大肠杆菌5种模式生物以及拟南芥、水稻、葡萄、草莓4种不同类型植物进行比较,发现其与果蝇和大肠杆菌存在较大差异,而与拟南芥和葡萄基本一致。以上研究结果对黄皮基因合适表达系统的选择以及外源基因在黄皮中的高效表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黄皮 转录组 密码子用法 高频密码子 密码子偏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