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额敏县农区鼠情季节性监测及TBS绿色灭鼠技术
《农村科技 》 2020
摘要:农田鼠害是长期困扰额敏县农业生产的问题之一,为准确掌握害鼠密度、种类、优势鼠种、重发区域,通过季节性监测调查结果表明,农区优势鼠种为田鼠与小家鼠,所占比例分别为36.7%和64.0%,7月为优势鼠种的发情初期,10月为优势鼠种的发情后期,这同额敏县夏作物和秋作物的结构布局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冬小麦成熟季节雄鼠开始发情,玉米收获季节雄鼠发情进入后期.通过TBS绿色灭鼠技术示范,93天中平均每个陷阱捕获害鼠达38.8只,优势鼠种为小家鼠、田鼠,所占比例分别为56.7%和36.9%,雌雄比例约为7∶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切甜瓜主要致腐真菌的分离鉴定
《保鲜与加工 》 2020
摘要:鲜切甜瓜由于受到机械损伤,易被真菌污染。本研究以西州蜜25号鲜切甜瓜为试材,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三点法对其腐败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测定其致腐能力,使用形态学及rDNA-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鲜切甜瓜主要腐败真菌共有8种,其中腐败霉菌有6种,按其致腐能力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球状枝孢霉(Cladosporium sphaerospermum)、葡萄茎枯病霉(Didymella glomerata)、萨氏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核生枝顶孢霉(Acremonium sclerotigenum)、褶皱曲霉(Aspergillus rugulosus),腐败酵母有2种,分别为大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magnus)和粘质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双低春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农村科技 》 2020
摘要:本文将现代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研究中形成的多项创新成果,在甘蓝型双低春油菜区进行集成创新研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双低春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为甘蓝型双低春油菜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技术支撑,为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奠定基础.目前,新疆双低春油菜栽培存在投入高、效益低的问题,而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则必须改变低效栽培方式.春油菜高效生产需实行"机播机收、适度管理"的新方式.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将春油菜主要栽培措施集中在播种和收获环节中,其他措施只在必要时进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甘蓝型双低春油菜的全程机械化轻简生产,对于双低春油菜生产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不同枣粉比例的黑木耳培养基筛选
《安徽农学通报 》 2020
摘要: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的枣粉,筛选适合黑木耳生长的培养基配方.结果 表明,添加2.00%的枣粉,菌丝生长长度和平均日生长长度最长,分别为7.010cm、1.402cm;添加4.00%的枣粉,菌丝生长长度和平均日生长长度次之,分别为6.516cm、1.303cm;添加0.50%、1.00%的枣粉,菌丝生长长度分别为6.016cm、6.034cm,平均日生长长度分别为1.203cm、1.207cm,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因此,添加枣粉的适宜比例为2.00%~4.00%,以2.00%为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用甜菜新甜饲3号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
《草食家畜 》 2020
摘要:[目的]选育适宜新疆种植的丰产、高粗蛋白质含量、抗病饲用甜菜品种.[方法]以丰产、抗病、雄不育品系XJS-17A为母本,以高粗蛋白质品系XJS-3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JZSL-22,进行多年多点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通过生育期调查、收获测产和抗病性鉴定,鉴定该品种产质量及抗病的稳产性和适应性.[结果]JZSL-22在2005-2007年多点品种比较试验中,块根平均产量10533.87 kg/667m2,较对照新甜饲1号增产11.5%;平均生物产量12208.3 kg/667m2,较对照增产13.5%;块根平均含糖率7.6%,较对照提高0.5度;粗蛋白质含量高于对照,居第一位;2008-2010年参加自治区饲用甜菜多点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块根产量10186 kg/667m2,较对照新甜饲1号增产15.71%;平均生物产量12156.96 kg/667m2,较对照增产10.01%,块根平均含糖率8.12%,较对照低0.3度;2010年参加自治区多点生产试验,平均块根产量10586.95 kg/667m2,较对照新甜饲1号增产33.78%;平均生物产量12268.2 kg/667m2,较对照增产24.64%,块根干基粗蛋白质含量15.65%.[结论]通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结果显示:JZSL-22在块根产量、生物产量、块根含糖率、块根粗蛋白质含量等方面数据都高于对照,田间性状表现优良,属于理想的多汁饲料.2011年7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新农审字2011第21号),命名为新甜饲3号.适宜在新疆南、北疆等地区推广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捡拾方式对绿洲棉田地膜残留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捡拾方式对绿洲棉田地膜残留量和棉花产量的影响,2016—2018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不捡拾、部分捡拾和彻底捡拾地膜3个捡拾方式处理.结果表明:捡拾后0~30 cm土壤地膜残留量明显减少,彻底捡拾处理减少量多于部分捡拾处理,0~20 cm残膜量增减占总增减量的57.1%~80.0%,连续3 a棉花产量高低依次是彻底捡拾、部分捡拾、不捡拾处理.研究表明,土壤地膜残留量存在"危害阈值",超过阈值后棉花产量迅速大幅降低.每年进行多次残膜回收并持续若干年,能遏制棉田地膜残留或根除土壤残留地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滴施硅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施用硅肥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为棉花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在棉花蕾期和开花期滴施硅肥,每隔10 d调查棉花的生长发育情况,吐絮期测产调查,取样考种,纤维检测,分析施用硅肥与对照(CK)棉田在生长发育、产量和纤维品质方面的差异.[结果]滴施硅肥处理的株高低于对照;现蕾速度、蕾转化为铃的速度和数量、果枝生长速度和数量高于对照.滴施硅肥的棉花各产量性状均优于对照.除单铃重略有增加,差异不显著外(P>0.05),滴施硅肥的棉花单株铃数、衣分、籽棉产量、皮棉产量与对照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纤维上半部长度和伸长率有较小水平的提高,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和整齐度有所降低,差异不显著.[结论]硅肥可以加快棉花生长发育的速度、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制种区早熟玉米杂交种子收获期与活力的关系
《新疆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制种基地早熟玉米杂交种种子收获期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确定高活力种子的最佳收获期,为制种企业生产高质量种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新疆早熟玉米品种新玉29号、新玉35号和新玉54号3个杂交种制种生产,授粉后每隔3 d收获果穗1次,并测定籽粒水分,种子晾干后,通过标准发芽、冷试验、田间出苗鉴定和种子相对电导率测定,评价玉米种子活力.[结果]不同收获期玉米种子籽粒含水量、标准发芽率、冷发芽、田间出苗率和相对电导率存在差异,3个玉米杂交种籽粒生理脱水速率表现为新玉35号>新玉29号>新玉54号,籽粒灌浆速率表现为新玉29号>新玉54号>新玉35号,早熟玉米新玉29号在授粉后48~63 d收获的种子,标准发芽率都在93.3%以上,冷发芽率在92.0%以上,田间实际出苗率在89.0%以上.新玉35号在授粉后48~63 d收获的种子,标准发芽率都在93.3%以上,冷发芽率在90.0%以上,田间实际出苗率在89.0%以上.新玉54号在授粉后48~63 d收获的种子,标准发芽率都在94.7%以上,冷发芽率在90.0%以上,田间实际出苗率在89.3%以上.[结论]在新疆早熟制种区可以用授粉后天数作为参考指标,指导杂交种子生产田收获,获得高活力的杂交种子,比常规收获时间提前7~12 d,有效避免早霜对玉米种子质量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