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梨不同砧穗组合对梨衰退病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2010—2013年对10个亚洲梨品种和2个梨砧木(杜梨(Pyrus betulaefolia)和梨实生砧)共计20个组合120个单株进行了梨树衰退病(pear decline,PD)抗性研究。在春夏季调查不同砧穗组合(6株/组合)感染PD症状,在秋季分子检测植原体感染情况。结果表明,梨树衰退病在春夏季集中暴发,但大多数植株随感病症状消失而很快复原。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法进行分子检测,部分组合可检测到植原体(苹果增殖病类群(16Sr X)C亚组),表明梨树砧穗之间的互作效应对PD发病症状有明显的影响。大多数参试砧穗组合属于耐PD感染组,其中,黄金梨/实生砧、秋黄/实生砧组合耐病性强,而晋酥/实生砧属于PD敏感组合;杜梨组合跨越抗病/敏感2个区域,黄金梨/杜梨和玉露香/杜梨属于特抗PD组合,而晋蜜梨/杜梨属于PD敏感组合。
关键词: 梨树衰退病 亚洲梨品种 砧木 杜梨 梨实生砧 植原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叶片近轴面(正面)润湿性的时空分布研究
《果树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研究苹果叶片近轴面(正面)不同生长期润湿性能的变化规律,提出不同时期苹果树农药剂型的选择依据,同时为研究其他作物叶表面润湿性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应用横纵网格平均法和插值法分析苹果树4个不同生长期叶片近轴面(正面)不同区域与水的接触角,并通过常用的3种农药剂型在推荐浓度下与果实膨大后期苹果叶片的接触角加以对比验证。【结果】落花期全叶的平均接触角为(81.25±3.77)°,幼果期全叶的平均接触角为(86.73±3.42)°,果实膨大期增至(89.54±3.50)°,果实膨大后期全叶的平均接触角为(94.63±3.74)°,而且3种农药剂型与苹果叶片的接触角均小于水与苹果叶片的接触角。【结论】苹果叶片近轴面(正面)的润湿性能随生长期逐渐变差,全叶的接触角为非左右轴对称分布,叶缘部位的接触角低于中心主叶脉部位;横纵网格平均法结合插值法,是分析苹果叶片接触角时空分布的一种可行方法;以水为研究对象,落花期和幼果期苹果叶片近轴面(正面)大多数部位的接触角小于90°,表明水可以较好地润湿新叶,此时选择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较少的水基化农药剂型即可;果实膨大期和膨大后期苹果叶片近轴面(正面)大多数部位的接触角大于90°,说明果实膨大期和膨大后期的叶片不易被水润湿,需采用农药药液体系内含有机溶剂、助剂较多的制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萱草多倍体诱导及其鉴定
《山西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以萱草愈伤组织为试材进行了同源多倍体的诱导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浸泡法(用0.100%秋水仙素培养8 h)和混培法(用0.005%秋水仙素培养15 h)均可获得多倍体高诱导率,并成功地获得了四倍体萱草植株;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萱草倍性鉴定,与根尖染色体鉴定结果一致;与二倍体萱草相比,四倍体植株矮小,茎基部较粗壮,叶片较宽,叶边呈不规则卷曲、褶皱,叶片气孔密度小,生长较缓慢,其染色体数(2n=4x=44)为二倍体植株的2倍(2n=2x=22)。结果建立了高效的萱草多倍体诱导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西葫芦繁育改良技术研究
《种子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山西省忻州市夏季气候凉爽,是全国西葫芦种子的主产地,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全国80%以上的种子产自山西。但是近几年,市场对种子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山西种子产地虽然制种历史较长,但由于管理水平粗放,种子质量差,纯度低,制种面积逐年递减。为了提高种子质量及产量,在种子的生产过程中,对播种、植株调整、授粉方式、采收等重要环节进行了技术改良,并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产量提高了15%以上,纯度达到98%~100%,提高了制种户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山西省制种产业的健康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抗病分子标记数据库构建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研究旨在寻找与小麦抗白粉病、抗锈病相关的标记并构建小麦抗病分子数据库。将其定位于中国春小麦的全基因组数据库中,然后对能够成功进行定位的基因进行有效的序列分析、功能预测、Blast2go注释以及KEGG分析等生物信息学研究,最后对预测出的部分功能基因进行系统发育树的分析,以期为研究小麦病害的发病机理、发掘抗病相关新基因及抗病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玉米养分利用遗传特性与产量潜力的关系
《山西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通过设计品种与氮磷不同组合施肥的小区试验,进行了不同玉米品种耐肥性试验,并采用典型品种进行了氮磷单施与配施的营养遗传性状试验;同时选择7个玉米品种的父母本在氮磷单施和配施为试验地土壤最大施肥量下培育的21个品种中的12品种,分别在氮磷单施各195 kg/hm2和氮磷配施为试验地土壤最大施肥量的组合处理上进行了产量比较试验,以探索高产玉米品种营养性状与基因型表达的关系,为诊断玉米营养遗传性状基因型及杂交培育高产品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供试的不同玉米品种最大施氮量介于35.0~601.5 kg/hm2;登海605玉米品种氮磷配施产量比氮磷单施分别增产19.8%和17.5%;而京科665和金满囤2个品种单施磷比单施氮和氮磷配施增产25%~40%。父母本氮磷配施杂交制种的玉米品种,氮磷配施种植比氮磷单施种植增产,如鑫源596氮磷配施种植分别较氮磷单施种植提高9.4%和11.2%,较相同父母本单施氮杂交制种品种氮磷配施种植增产39.5%;父母本单施磷下杂交制种的品种却以单施氮种植产量最高,反而比氮磷配施下还增产(强盛2号增产17%),但氮磷配施制种品种的产量也以氮磷配施下种植最高。玉米品种高产性状可能是父母本在特定施肥结构下某些基因杂交响应的表达结果。玉米品种耐肥性和养分利效率可能受品种最大施肥量和施肥结构影响下的营养遗传性状表现基因所制约,施肥则是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转化的养分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