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兰天系列抗条锈矮秆丰产冬小麦新品种的育成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9

摘要:冬小麦育种课题组在2001—2017年育成了兰天30号、兰天33号、兰天34号、兰天35号、兰天36号和兰天39号等6个适宜陇南川区种植的抗条锈矮秆丰产冬小麦新品种,在降低株高和提高产量等方面取得了进展,育成品种与对照品种相比植株高度降低了10.7~29 cm,产量提高了6%~15.8%。这些品种目前已成为陇南市和天水市川地冬小麦的主体推广品种,应用前景良好。

关键词: 兰天系列 冬小麦 抗条锈 矮秆 丰产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桃苗木嫁接愈合的几种因素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2019

摘要:结合秦安县五营镇桃苗木繁育生产工作实践,研究了砧木密度、嫁接时期、接芽愈合周期以及接芽不同包扎方法对桃苗木嫁接愈合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桃苗嫁接适宜的砧木密度为120 000株/hm~2,嫁接时期宜在9月下旬之前,包芽包扎方式也有利于秋季嫁接芽的愈合。

关键词: 嫁接 砧木密度 包扎 愈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保无人机喷施对玉米田土壤处理除草剂的减量效应

植物保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陇东旱塬条件下,以40%乙·莠SE为指示除草剂,测定了植保无人机喷施对玉米田土壤处理除草剂的减量效应。结果表明:通过植保无人机喷施,40%乙·莠SE的控草效果随施药量的减少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玉米果穗有效长度、果穗粗、穗粒数、百粒重、产量及纯收益均随施药量的减少呈先增后降的态势,当施用量降至2 400 mL/hm~2,即较推荐用量(4 500 mL/hm~2)减少用药46.67%时,对藜、狗尾草和总草的株防效仍分别高达93.31%、65.51%和86.40%,鲜重防效分别高达99.12%、78.61%和93.44%;对玉米穗部性状、产量及纯收益的影响程度亦降至较低或最低,其产量较人工除草和背负式喷雾器以药剂常用量喷施分别减产0.17%和增产5.61%,其纯收益较人工除草和背负式喷雾器以药剂常用量喷施分别增加652.08元/hm~2和1 076.85元/hm~2。可见,植保无人机喷施对玉米田土壤处理除草剂的减量效应显著,具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 玉米田 植保无人机 土壤处理除草剂 减量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稳产冬小麦新品种—庄浪13号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庄浪13号是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于2002年以兰天15为母本,豫麦53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经7年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原代号02-116。于2017年12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18001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细胞工程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中国科技成果 2019

摘要:项目针对小麦细胞工程育种技术长期存在诱导率和分化率低、小孢子分离纯化效果差、移栽成活率低等问题,自2002年以来开展了全技术链系统性集成创新,集成优化花药培养、小孢子培养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3项关键核心技术,有机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建立了高效小麦细胞工程育种技术体系,并在种质资源创制、加倍单倍体群体构建和新品种选育中进行了应用.

关键词: 小麦 细胞工程育种技术 单倍体 花药培养 小孢子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对旱地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还田和秋覆膜是西北旱地雨养农业区冬小麦生产中有效的节水增产措施。为明确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不同作物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种植模式下冬小麦田土壤蓄水保墒和节水增产效果,于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甘肃省通渭县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比较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单一玉米秸秆还田、麦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单一麦秸秆还田和传统平作种植对西北旱地冬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相比,冬小麦全生育期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0~200 cm平均土壤贮水量在2011—2012和2012—2013年度分别提高6.1%和9.6%,而单一秸秆还田分别提高0.7%和4.6%。在降水偏多的2011—2012年度,除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冬小麦全生育期0~200 cm土壤贮水消耗量比传统平作低19.0 mm (P<0.05)外,其余各处理无显著差异;在降水偏少的2012—2013年度,秸秆还田及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平均比传统平作多耗水39.1 mm,其中,两个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显著增加冬小麦返青至拔节阶段的耗水量,显著降低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并增加了对深层土壤水分的调用。与传统平作相比,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可使小麦籽粒产量提高31.0%~69.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5.6%~43.0%;而单一秸秆还田的小麦籽粒产量提高1.2%~28.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11.6%。以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增产效果最好,2年平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传统平作提高51.1%和41.7%,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种植模式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适宜在西北旱农区小麦生产中应用。

关键词: 旱地 秸秆还田 秋覆膜 籽粒产量 土壤耗水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NO对盐胁迫下甜高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外源NO对盐胁迫下甜高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国能4号甜高粱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05、0.1和0.2 mmol·L~(-1))硝普钠(SNP,NO供体)处理1.6%NaCl胁迫下的种子和幼苗,统计种子发芽数,测定幼苗叶片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盐胁迫抑制了甜高粱种子的萌发,种子发芽指标(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显著降低,1.6%NaCl是甜高粱种子萌发的敏感盐浓度;喷施不同浓度SNP可显著提高盐胁迫下甜高粱种子的发芽率及幼苗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降低叶片MDA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其中0.1 mmol·L~(-1)SNP处理效果最佳。0.1 mmol·L~(-1)SNP处理下,与单独盐浓度处理相比,甜高粱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增加了29.51%、39.21%和38.91%;幼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230.00%、184.38%、214.13%、17.00%、8.78%和40.63%;MDA含量降低了34.01%;SOD、POD、CAT和APX活性分别增强了33.38%、55.75%、23.17%和116.46%。综上,盐胁迫下适宜浓度的SNP处理,可提高甜高粱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清除体内活性氧,从而促进幼苗生长,增强植株抗盐性。本研究结果为提高甜高粱耐盐性及揭示其耐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甜高粱 一氧化氮 盐胁迫 种子萌发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果园机械装备现状及发展思路

农业机械 2019

摘要:本文从我国果园机械的种类、装备现状、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思路5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述。结果表明,我国果园机械化程度低,多数果园农事作业仍然为人工劳动,目前应因地制宜,结合农艺要求,集中力量研发急需机具,特别是研发疏花、采摘和运输等果园机械,以提高我国果园机械化作业率。

关键词: 果园机械 现状 发展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对绵羊复胃发育、消化酶活性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对绵羊复胃发育、消化酶活性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18只体重相近[(20.30±1.27) kg]、体况良好的3月龄萨福克×小尾寒羊F1代公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牛至精油组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4(EO4组)和7 g/d(EO7组)牛至精油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72 d。结果显示:1)绵羊瘤胃容积随饲粮中牛至精油添加量的增加显著增大(P<0.05),与CON组相比,EO7组瘤胃容积指数提高了2. 09%(P <0. 05),皱胃容积指数降低了1. 61%(P <0. 05)。2)与CON组相比,EO4组瘤胃中纤维素酶和胃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皱胃中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 EO7组瘤胃、网胃中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瓣胃中纤维素酶和皱胃中胃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3)饲粮添加4和7 g/d牛至精油均显著降低了瘤胃中原虫数量(P<0.05);与CON组相比,EO4组瘤胃中黄色瘤胃球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 EO7组瘤胃中真菌、黄色瘤胃球菌、白色瘤胃球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数量均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能促进瘤胃发育及瘤胃中真菌和纤维分解菌的增殖,抑制原虫的生长,提高瘤胃消化酶活性,且以7 g/d的添加量效果较好。

关键词: 绵羊 牛至精油 复胃发育 消化酶活性 微生物区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GhABF2基因马铃薯植株的获得及抗旱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录因子GhABF2是AREB1/ABF2的同源基因,过表达GhABF2能显著提高植物的抗旱性.为了创制马铃薯抗旱种质资源,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GhABF2基因导入马铃薯栽培品种'大西洋'中,获得卡那霉素抗性苗12株,并通过PCR、qRT-PCR、Southern-blotting检测,筛选出GhABF2基因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且表达量较高的8个转基因株系.在干旱条件下,对苗期植株生长情况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PEG模拟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株系与对照植株相比,其生物量显著增加,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显著提高,转GhABF2基因植株在生长状态、生理生化指标方面都表现出更强的耐受性,说明转录因子GhABF2的高表达显著提高了马铃薯的抗旱性.结果为马铃薯抗旱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中间材料和重要基因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 马铃薯 GhABF2 转基因 抗旱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