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夏谷田阔叶杂草密度与谷子产量损失关系的研究
《作物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综合治理谷田杂草,探索谷田阔叶杂草对谷子的竞争规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主要的杂草竞争经验模型进行模拟和比较。结果表明,谷子产量损失率与阔叶杂草密度呈显著正相关,随着阔叶杂草密度的增加呈不对称S型增加的趋势;幂双曲线函数模型拟合优度(99.5%)最大,残差平方和(22.878)最小,是模拟阔叶杂草与谷子竞争关系的最优模型。预测方程式为Y=d1.179/(3.740+0.021d1.179),阔叶杂草单株最大竞争力为0.2674,群落竞争力为0.0056,谷子产量最大损失率为47.62%。研究确定了一种拟合优度高而又实用的预测模型,可为综合治理谷田以马齿苋为主的阔叶杂草提供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不同冠层结构下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夏播玉米(CF008、郑单958和金海5号)冠层、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密度调控,构建高效冠层,发挥品种潜力,实现高产和高水氮效率同时提高。结果表明,低中密度条件下冠层结构合理,穗位层透光率较高,植株LAI发展符合中稳、后衰慢的动态,穗粒数和产量较高。耗水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而水分利用率(WUE)随密度增加而先升后降,为中密度下较高。地上部总氮量、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与种植密度并不呈正比,3个品种夏玉米各项氮效率指标均为低或中密度处理较高。可见,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但密度增加有一定的上限范围,过高反而不利于产量和水氮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夏玉米 密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WUE) 氮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甜椒新品种‘冀研15号’
《园艺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冀研 15 号’是利用甜椒雄性不育两用系 AB91-W22-986 为母本,以优良自交系 GF8-1-1-5为父本配制成的早熟甜椒一代杂交新品种。植株生长势较强,果实灯笼形,果面光滑有光泽,绿色,果大肉厚,果长 10 ~ 11 cm,果宽 8 ~ 9 cm,果肉厚 0.5 cm,单果质量 200 g 左右,商品性好,抗病毒病、炭疽病,耐疫病、青枯病,适宜保护地栽培,一般产量 52 500 kg · 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及其与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
《农药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及其与其他杀菌剂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灰霉病菌对咯菌腈、多菌灵、乙霉威、腐霉利、嘧霉胺和啶酰菌胺的敏感性。[结果]咯菌腈对106株野生菌株EC50的平均值为(0.0135±0.0096)mg/L。咯菌腈与其他5种杀菌剂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结论]野生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的平均值,可作为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咯菌腈可广泛用于番茄灰霉病的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土壤质地对禾谷孢囊线虫侵染及种群动态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土壤质地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发生危害的影响,分别测试了6种土壤质地中禾谷孢囊线虫的侵染、发育及其种群动态。结果显示:在整个小麦生长季,不同土质中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J2)的种群变化趋势一致。冬前土壤中少量线虫孵化,11月下旬各种土质中J2种群密度达到10.8~14.2条/100 mL土壤;4月初为J2发生高峰期,其种群密度为54.6~77.1条/100 mL土壤,且土壤中含壤土比例越高J2数量越大;J2在壤土与砂土比为6∶1和1∶0土壤中侵入根系的数量最多,单株根系J2数量为672.7~685.0条,且土壤中砂土比例越大J2侵入数量越少,相应地根系内3龄幼虫和形成的孢囊数量也越少;不同土质中不同时期孢囊内虫口减退率不同,但在生长季末不同土质中孢囊内虫口总减退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土质对孢囊内虫口减退率无影响,土质沙性越大越不利于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危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GGE叠图法分析种植密度对冀绿7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绿豆新品种冀绿7号为材料,设置9.0、10.5、12.0、13.5、15.0、16.5、18.0万/hm2 7个密度处理,利用GGE双标图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个体发育及群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变化对冀绿7号的株高、主茎节数、单荚粒数、百粒质量影响较小,对单株荚数、单株粒质量影响较大。随密度增大,分枝数、收获指数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生物产量和光合势则逐渐增大。冀绿7号的籽粒产量在低密度时随密度增大而增加,密度为13.5万/hm2时产量最高,随密度继续升高产量保持相对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枯萎病药剂筛选及其防效研究
《北方园艺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的抑制作用,从中筛选出了4种抑菌效果好的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温室盆栽生物测定。结果表明:80%多菌灵2 000倍、25%戊唑醇4 000倍、40%氟硅唑3 000倍、25%丙环唑2 000倍、12.5%烯唑醇4 000倍的抑菌效果达到90%以上。烯唑醇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0.1901mg/L,其次是戊唑醇和多菌灵,EC50值分别为1.8723mg/L和1.8847mg/L;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播前灌施烯唑醇和多菌灵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36d时的防效分别为89.52%和72.07%。然而烯唑醇明显抑制西瓜幼苗的正常生长。可见,播前拌土施用多菌灵对西瓜枯萎病有理想的防治效果,可优先用于西瓜枯萎病的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沿海区耕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系统掌握河北沿海耕地土壤质量的现状,获取土壤质量提升的优化调控措施。采用GIS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沿海区耕地土壤质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与分级,获得土壤质量综合评判分级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耕地土壤质量状况总体较低,有机质中等偏低,全氮较为贫乏,有效磷和速效钾相对丰富,土壤全盐含量已达到中度盐渍化土标准,地下水矿化度高且埋深浅。土壤盐分、地下水矿化度与地下水埋深是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因子。研究区不同行政区土壤质量状况具有明显差异性,其pH变异系数最小,全盐含量变异系数最大,其空间分布规律与土壤全盐含量相似;研究区土壤质量最差的区域是沧州沿海中东部、唐山沿海南部,其面积约占总耕地总面积的5.3%。土壤质量分级图可用于研究区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综合治理,土壤质量较差的区域采取先种盐生植物、再种经济植物的"梯次推进"植物利用模式,通过逐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质量。全面掌握区域的土壤质量状况,对河北沿海盐碱地土壤改良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