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053条记录
小菜蛾的人工饲养方法优化和对几种农药敏感性测定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优化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的人工饲养方法,筛选防治小菜蛾的有效药剂。[方法]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0%~75%、光照周期L∶D=(14∶10)h的培养条件下,用吹塑纸收集小菜蛾卵,用小油菜(Brassica chinensis)苗饲养幼虫;同时采用浸叶法,测定小菜蛾对5种供试药剂的敏感性。[结果]用小油菜苗饲养的小菜蛾发育状况良好,其蛹重为5.4 mg/头,羽化率为94.0%,每雌产卵量为135.1粒;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20%氟虫双酰胺WG、150 g/L茚虫威EC、200 g/L虫酰肼SC和1.8%阿维菌素EC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0.152、0.223、1.151、93.340和0.128 mg/L。[结论]该饲养方法操作简单,实用性强,适用于小菜蛾的批量繁殖;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双酰胺对小菜蛾有较高杀虫活性,这3种农药可交替轮换使用防治小菜蛾。

关键词: 小菜蛾 小油菜苗 人工饲养 毒力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源与镁配施对甘蓝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氮源与镁配施对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在等氮条件下设4个氮源,分别为不施氮肥、100%铵态氮、50%铵态氮+50%硝态氮、100%硝态氮;设4个硫酸镁施用量,分别为0、75 kg·hm-2、150 kg·hm-2、300 kg·hm-2。结果表明,100%硝态氮与中量(150 kg·hm-2)镁配施处理的甘蓝产量比不施肥处理、100%铵态氮与中量镁配施处理和50%铵态氮+50%硝态氮与中量镁配施处理分别增产56.9%、14.7%和5.2%。施用100%硝态氮处理的甘蓝产量略高于50%硝态氮+50%铵态氮处理,比施用100%铵态氮处理和不施肥处理分别增产13.0%和44.2%。施用低量(75kg·hm-2)镁肥的甘蓝产量比不施镁肥增产9.3%,而增加镁肥用量对甘蓝产量没有显著影响。施用100%硝态氮、50%铵态氮+50%硝态氮和100%铵态氮处理的甘蓝硝酸盐含量比不施氮肥处理分别增加84.4%、63.4%和6.9%。100%硝态氮与高量(300 kg·hm-2)镁肥配合施用的甘蓝硝酸盐含量比不施肥处理、100%铵态氮与高量镁肥配施处理和50%铵态氮+50%硝态氮与高镁肥配施处理分别增加101.4%、82.3%和14.1%。施用高量镁肥处理甘蓝硝酸盐含量比不施肥处理增加11.2%。随着硝态氮比例增加,甘蓝维生素C、还原糖、总氨基酸含量相应增加,镁肥施用量对甘蓝维生素C、还原糖、总氨基酸含量影响明显。随着硝态氮比例增加,甘蓝对磷、钾和钙吸收量显著增加;随着镁施用量增加,磷、钾和镁吸收量相应增加。不同氮源与镁肥相互作用对甘蓝维生素C含量,氮、磷、钾、钙和镁养分吸收均有明显的影响。本研究表明,50%硝态氮和50%铵态氮混合与适量镁肥配合施用,既能增加甘蓝产量,提高维生素C、还原糖和总氨基酸含量,又能减少硝酸盐含量,提高甘蓝品质。

关键词: 氮形态 镁肥 甘蓝 产量和质量 硝酸盐含量 养分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新选不育系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科学、准确地评价高粱新选不育系,为选育高产优质新品种提供亲本材料,选用3个高粱新选不育系、7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21个杂交组合,对株高、穗长、千粒重等6个性状,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配合力及遗传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3个不育系中10349A2在穗长、穗粒重、千粒重、小区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最高,相对效应值分别为2.993、6.381、2.986和4.658,不育系10349A2在株高和生育期的一般配合力最高,相对效应值为0.932和3.420。10337A2ב辽0145’(父)和10349A2ב0-30红粒变’是2个表现优良的杂交组合。加性方差与基因型方差的比值依次是穗粒重>株高>产量>千粒重>生育期>穗长。

关键词: 高粱 不育系 配合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兼抗白粉、条锈病小偃麦渗入系CH7124抗性遗传及细胞学鉴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H7124是通过八倍体小偃麦TAI8335与感病小麦杂交、回交育成的兼抗白粉病、条锈病的小偃麦种质系。利用抗性接种鉴定、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CH7124的抗性来源、遗传方式及细胞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CH7124在苗期和成株期对条锈菌系CYR29、CYR31、CYR32、CYR33和白粉菌系E09、E20、E21、E26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其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CH7124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 MI)绝大多数细胞内可观察到21个二价体,平均配对构型为2n=0.30 I+20.79 II+0.04 III;与普通小麦中国春、绵阳11的杂种F1中,有80%以上的花粉母细胞可观察到2n=21Ⅱ的染色体构型,其平均配对构型均为2n=21II。说明CH7124具有与普通小麦相似的染色体结构和规则的配对构型。由于利用以中间偃麦草总DNA为标记探针的原位杂交未观察到可见的外源DNA杂交信号,进一步证明CH7124是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的隐形异源渗入系。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抗病异源渗入系 白粉病 条锈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意大利工蜂咽下腺结构观察

环境昆虫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工蜂咽下腺的结构及形态,为蜜蜂形态学和蜜蜂生理学以及王浆分泌生理提供新知识。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HE染色石蜡切片和透射电镜,从形态学和细胞学水平对意大利工蜂咽下腺的结构和功能做了详尽探究和分析。意大利工蜂咽下腺由多个卵圆形腺泡组成,每个腺泡的直径约为120×180μm,腺泡之间有微气管相连,腺泡外侧有神经细胞,神经细胞的胞体直径约为12μm。每个腺泡是由多细胞构成,最外层有0.1~0.2μm的结缔组织膜,内部有壁细胞、酶原细胞和王浆分泌细胞,其中王浆分泌细胞分布较多,细胞直径约为16~18μm,细胞核直径约为6μm。由咽下腺的形态结构和细胞类型推断,意大利工蜂咽下腺主要分泌王浆,也具有分泌消化酶的功能,同时了解到分泌消化酶和王浆的途径。

关键词: 意大利蜜蜂 咽下腺 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降水年型施肥量对旱地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旱地玉米产量大幅提升以及逐步采用简化栽培措施的生产形势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连续3a不同降水年型施肥量对旱地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底施过多肥料会抑制玉米的生长,特别是在底墒较差或生育期降水偏少的年份,但这种抑制作用会随着玉米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步减轻。生产中应采用一次性分层深施缓释或长效肥的施肥方式来减轻这种不利因素。在底墒较好的降水正常年份,施肥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的作用,低肥、中肥和高肥的经济产量分别较不施肥增加31%、36%和6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27.7%、29.8%和53.2%。但在底墒较好的偏旱年或底墒很差的丰水年,施肥的上述作用不明显,有时反而会出现负效应,2008年高肥处理产量反而显著低于中肥,较中肥低6.3%。旱地农业生产中应在已知底墒的基础上,通过预测降水量,"以水定肥、以水定产",合理实行水肥耦合运筹。

关键词: 降水年型 施肥量 旱地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花粉体外萌发方法改进及其对花粉介导转基因的作用

植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超声波处理花粉介导植物基因转化方法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发明,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专利号ZL 99121152.9)。在该专利的基础上,针对玉米(Zea mays)花粉取样、保存和处理条件等因素对其体外萌发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改进玉米花粉体外萌发实验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对开花的玉米进行花粉培养时所需蔗糖溶液的浓度不同;确定了玉米花粉的保存时间、条件及其对超声波处理后花粉萌发率的影响,以提高该转化方法中花粉的活力,并进一步验证了该转基因方法的可靠性;讨论了玉米花粉体外萌发的操作技巧和各因子的参数,对提高花粉介导植物基因转化效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转基因 体外萌发 花粉 玉米 超声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IV的H6N2亚型NA与M2融合基因的原核共表达

畜牧与兽医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从呼吸系统感染到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禽类感染后病死率很高。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的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NA)是一种表面抗原,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可以通过识别细胞表面的AIV受体来促进病毒进入靶细胞内。另一方面,还可为将要出芽的病毒粒子清理通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下茄子成株期几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耐低温性不同的6份茄子材料,按Griffing方法Ⅱ配制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对亲本与F1进行低温处理(日间15~20℃,夜间10℃),在成株期调查耐低温性、株高、株幅、结果数、产量、单果重等性状,研究上述性状的遗传规律及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后株高、株幅的差异不显著,耐低温性、结果数、产量和单果重量差异显著,耐低温性、结果数、产量和单果重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广义遗传力分别为84.030%、68.110%、94.711%和58.921%,狭义遗传力分别为75.821%、60.801%、6.191%和49.632%。相关分析表明,结果数对耐低温性来说是一个重要性状,其他性状影响较小。

关键词: 低温 茄子 农艺性状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昼夜温差对番茄幼苗光合特性和物质积累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昼夜温差对番茄幼苗光合作用影响的机理,试验利用微电脑人工气候箱,在昼夜平均温度20℃的情况下,研究了昼/夜为20℃/20℃、23℃/17℃、26℃/14℃这3个不同温差(0,6,12℃)对番茄幼苗光合生理特性和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26℃/14℃处理比20℃/20℃处理可增加番茄幼苗单叶面积30.3%~47.1%,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87.5%~126.6%,增加番茄幼苗干物质48.8%~55.7%;同时,显著增加了气孔导度和气孔限制值,显著降低了胞间CO2浓度;23℃/17℃处理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和物质积累。昼夜平均温度20℃时,适当加大昼夜温差,能显著降低光合作用的非气孔因素限制,促进光合作用;并能增加单叶面积和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增加番茄幼苗的物质积累。

关键词: 昼夜温差 番茄幼苗 光合特性 物质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