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转基因棉上非靶标害虫棉蚜取食行为的EPG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EPG技术记录了棉蚜在单价转基因棉保铃棉32B、双价转基因棉国抗22以及常规棉泗棉3号上连续生活10代前后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棉蚜在3个棉花品种上刺吸的各种特征波型基本相同,但各波型所占比例、重复出现的频次及平均周期表现不尽一致。棉蚜在单价转Bt棉上取食时,反映被动取食行为也即主要取食行为的E波所占比例和平均周期均显著高于在常规棉上,表示未取食状态的np波所占比例和平均周期均显著低于在常规棉上;双价转基因棉上与常规棉上无差异;而反映蚜虫刺探食物行为的C波在转基因棉和常规棉间均无差异。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产品中镉
《江苏农业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运用微波消解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产品中的镉含量。镉浓度为0 5~3 0μg/L时荧光强度与镉浓度呈显著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1814 6x,r=0 9998 。向青鱼、青虾和河蟹样品中分别添加0 15μg、0 30μg和0 45μg的镉,3个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依次为84 4%、90 0%和88 9%,最低检测限为88ng/L,最高检测浓度为6 0μg/L。批内变异系数为1 4%~8 0%,批间变异系数为5 5%~9 1%。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合水产品中镉含量的测定。
关键词: 水产品 镉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


江苏省稻瘟病菌群体分布及优势小种的毒力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中国 7个统一鉴别品种对 2 0 0 0~ 2 0 0 2年江苏省 5大稻区采集的 342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 3年累计出现 7群 30个小种 ,其中ZG1 为优势小种 ,3年的频率分别为 6 5 .0 0 %、5 6 .90 %和 6 0 .38% ,ZB群和ZC群生理小种也是重要的小种类型 ,有较高的出现频率。用 1 30个ZG1 小种的菌株对日本 1 3个已知抗性基因品种进行毒力测定 ,出现 4 2种类型毒力 ,其中 30 .77%的ZG1 小种的菌株同时对品种新 2号 (Pita ks,Pi sh)、K1 (Pi ta)、Pi4号 (Pi ta2 ,Pi sh)致病 ,为优势毒力类型 ,表明品种新 2号 (Pita ks,Pi sh)、K1 (Pi ta)、Pi4号 (Pi ta2 ,Pi sh)与江苏省稻瘟病菌有较高的适合度。品种K3(Pi kh)在江苏省有较好的抗性 ,其抗性频率为 1 0 0 %。用两种毒力类型的不同菌株 2 0 0 3 1 84 (ZC5)和 2 0 0 3 1 4 1 (ZG1 )混合接种 1 3个日本已知抗性基因品种后 ,发现对上述两个单个菌株表现抗病的K3(Pi kh)品种表现为感病 ,提示不同毒力的菌株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菌株毒力的改变可能是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之一。


糯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以5个糯小麦品系为母本,7个推广品种为父本,采用p×q杂交设计,研究了株高、主穗长、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单穗粒重和单株粒重8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和不同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存在明显差异,8个农艺性状由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共同作用,但除结实小穗数外,其他7个农艺性状均以加性效应为主;糯小麦品系宁W0065的植株矮化和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最好,TH具有增加穗粒数和提高单穗粒重的作用;杂交组合H9908×扬麦158、H9908×苏麦6号和宁W0065×豫麦50表现株高适中、结实小穗数与每穗粒数多以及粒重高等特点。


追施不同氮量对多花黑麦草干物质产量和可消化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多花黑麦草苏畜研 1号为材料 ,研究了追施不同氮量 (0kg/hm2 、15 0kg/hm2 、30 0kg/hm2 、4 5 0kg/hm2 、6 0 0kg/hm2 )对多花黑麦草干物质产量、可消化干物质产量、可溶性总糖含量、粗蛋白含量、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①追施适量氮肥可提高多花黑麦草干物质产量和可消化干物质产量 ,本试验条件下 ,追施氮量为 30 0kg/hm2 时多花黑麦草干物质产量和可消化干物质产量均较高 ;②追施氮肥可提高多花黑麦草粗蛋白含量 ,同时粗蛋白含量与可溶性总糖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③在细胞壁结构物质中 ,只有纤维素与干物质体外消化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其亲本生育后期的光抑制和早衰特性
《作物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 (培矮 6 4S 931 1 )和母本培矮 6 4S(PA6 4S)以及父本中籼 931 1为材料 ,研究亲本和后代在自然条件下叶绿素荧光和活性氧代谢的差异。结果表明 :强光高温下 ,在叶片衰老过程中 ,两优培九的叶绿素、蛋白质含量、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 (Fv 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 (qP)减少较少 ,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qN)增加不明显 ,说明在自然条件下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吸收的光能较多地转化为化学能 ,热耗散较少 ,耐光抑制。同时两优培九的内源活性氧清除酶系如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过氧化物酶 (POD)诱导的活性较高 ,表现耐光氧化和抗早衰。研究证明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在耐光抑制和抗早衰特性上具有一定的光合生理优势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光抑制 早衰 叶绿素荧光特性 膜脂过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