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蔬”系列辣椒(1-6)品种及其关键栽培技术
《辣椒杂志 》 2003
摘要:江蔬系列辣椒(1)江蔬1号辣椒 最新育成早熟、耐低温弱光照辣椒一代杂种,2002年通过全国审定。植株半开展,株高55cm,株幅50~55cm。始花节位7节,分枝能


匡围滩塘含草粉鱼饵料饲喂试验
《江苏农业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分别以多花黑麦草 (Loliumperenne)、紫花苜蓿 (Medicagosativa)、鲁梅克斯K - 1杂交酸模 (Remexpatientia×R .tianachanicuscv.RumexK - 1)草粉为原料之一 ,加工成全价鱼饵料进行饲喂试验 ,并与常规鱼饵料(市售 )和散喂菜粕作比较 ,结果表明 :用 3种牧草粉代替部分精饲料加工全价鱼饵料 ,多花黑麦草和紫花苜蓿养殖成本低于常规鱼饵料和散喂菜粕 ,多花黑麦草的养殖效益也高于常规鱼饵料和散喂菜粕 ;紫花苜蓿的养殖效益与常规鱼饵料相当


生物有机肥肥效机理及应用前景展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阐述了生物有机肥概念、肥效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超大生物有机肥和“稳得高”生态肥肥效机理及其在农作物生产中应用效果,并指出生物有机肥应用的广阔前景。


井冈霉素和生防菌Bs-916协同控病作用及增效机理
《植物保护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决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生防菌株Bs-916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中存在着田间防治效果不稳定、药效作用缓慢等问题,将井冈霉素和生防菌Bs-916对半混合使用。试验结果表明:井冈霉素和生防菌Bs-916协同作用防治水稻纹枯病有显著的增效作用。用Bs-916利福平抗药性标记回收法测定了井冈霉素和Bs-916复配后Bs-916在水稻根叶围的定殖状况,表明井冈霉素对Bs-916在水稻根叶围定殖有促进作用,能减缓Bs-916群体数量大幅度下降,并使Bs-916发挥生物防治作用。这是井冈霉素和枯草芽孢杆菌Bs-916协同作用的增效机理之一。
关键词: 井冈霉素 枯草芽孢杆菌 协同作用 水稻纹枯病 增效作用


总理李在江苏南京的栽培表现
《落叶果树 》 2003
摘要:1 999年从熊岳引入总理李。经几年在南京试栽 ,经济性状优良 ,果型大而整齐、汁多 ,风味甜 ,较耐贮运 ;以中短果枝结果为主 ,丰产性好 ,抗病力强 ;6月底到 7月上旬果实成熟。


优化滩涂养殖水体生态结构和调节水质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 2003 CSCD
摘要:采用在滩涂鱼塘和虾池中接种小球藻和有益微生物的方法 ,探讨了调控滩涂养殖水体生态结构的浮游生物种群、数量、生物量及化学环境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 ,虾池和鱼塘中接种小球藻后 ,小球藻数量均大幅度增加 ,变为优势种群 ,分别是其对照的 16 .92倍、4.76倍 ;浮游动物生物量为 4.32mg·L-1和 2 .84mg·L-1,分别比对照增加 19.3 %、2 .5 % .同样 ,光合细菌、酵母菌及硝化细菌显著地改变了水体藻类和浮游动物种群的组成、数量、比例及生物量等 ,“酵母菌 +硝化细菌”的处理 ,使水体氨态氮浓度下降最明显 ,为对照的 44 % ,虾池生化耗氧和化学耗氧 ,为对照的 5 6 .5 %和 38.4% .增加了水体溶解氧和初级生产力 .


甘蓝型油菜品种间籽粒产量及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 应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遗传来源不同的1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间66个双列组合的单株籽粒产量及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21个组合单株籽粒产量具有超高亲优势,超高亲优势率为70 24%(30 70%~218 10%)。产量性状中,8个组合千粒重表现超高亲优势(3 57%~20 48%),其中7个组合为低千粒重亲本组合;47个组合单株角果数具有超高亲优势,平均超高亲优势率为28 02%(0 93%~97 87%);13个组合的每角粒数有超高亲优势,平均超高亲优势率为11 67%。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品种间籽粒产量超高亲杂种优势明显,可利用的杂种优势潜力较大;杂交油菜籽粒产量的杂种优势主要源自单株角果数的杂种优势,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对籽粒产量的杂种优势贡献较小。文中讨论了甘蓝型油菜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可行途径。


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
《江苏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 于1998年11月,用砂滤管法研究了水旱轮作条件下黄棕壤加入杂交狼尾草秸秆后有机碳(土壤原有碳+秸秆碳)的分解状况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为期1年。结果表明,有机碳的分解前期较快,7d时有机碳的分解量即占到年分解总量的37%~41%,以后逐渐变慢;淹水种稻后又有一个小的分解高峰,随后分解速率再次逐步降低,1年后有机碳被分解了5 45%~17 32%。有机碳的分解量随秸秆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加秸秆在加速有机碳分解的同时也弥补了土壤原有碳的损失。试验开始后土壤微生物量碳迅速上升,接着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种稻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再次上升,随后又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利用率为0 96%~3 38%,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率。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率为1 00~1 13a-1,增施秸秆可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其周转率增加,从而提高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性能。有机碳的分解进程与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说明有机碳分解的快慢是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弱的外在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