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东海有尾类数量分布
《海洋渔业 》 2006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有尾类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秋季有尾类丰度最高,均值为149 ind/100m3,夏季38 ind/100m3,冬季20 ind/100m3,春季9 ind/100m3;有尾类数量在冬春夏季与水温和盐度相关关系不显著,秋季与表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有尾类数量季节变化机制具有暖水种的特征,这些特征形成与其优势种适温适盐特性有密切的关系。东海有尾类的数量波动,与东海暖流势力消长有密切的联系,也同暖流势力从夏到秋季维持一段时间有密切的关系。在东海,暖流势力较强的海域往往可以成为有尾类高丰度分布区域。秋季有尾类高分布区出现,对东海北部外海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渔场和东海南部的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日本鲭(Scom ber japonicus)等多种经济鱼类渔场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东海秋季典型站位沉降颗粒物通量
《海洋与湖沼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2年9月在东海的长江口、中陆架区和浙江近岸上升流区三个站位放置沉积物捕获器采集沉降颗粒物。在对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和总颗粒碳(PC)元素分析基础上,采用颗粒物通量模型对沉降通量进行了研究。镜检发现细小无机颗粒物和大颗粒聚合体是三个站位沉降颗粒物的主要形式。大颗粒聚合体有住囊类、粪球聚合体、硅藻聚合体和混杂聚合体四种类型。研究结果显示,东海中陆架区和浙江近岸上升流区沉降颗粒物中POC、PON和PC的百分含量均呈现随水深增加明显降低的趋势,但在长江口,这些成分的含量低且上下均匀。长江口观测到的是大风后的一个实例,存在强烈的再悬浮,各水层颗粒物沉降通量平均(±SE)高达(319.02±65.33)g/(m2.d),尽管如此,沉降颗粒物有机态C/N值却很高(18.0±0.9),明显受陆源颗粒物的影响。POC净沉降通量在浙江近岸上升流区为961mg/(m2.d)(水深55m),在东海中陆架区为123mg/(m2.d)(水深88m),可见浙江近岸上升流区是POC向海底转移的重要区域之一,其垂直转移能力明显高于东海中陆架区。在上升流区域和中陆架区,POC的输出比率大约分别为48%—77%和15%—21%。浙江近岸上升流区和东海中陆架区底层颗粒物再悬浮比率分别为66.50%和88.52%。研究显示,浙江近岸上升流区的水体底层颗粒物受底部平流的影响比东海中陆架区相对较强。
关键词: 沉降颗粒物 聚合体 颗粒有机物 沉降通量 再悬浮比率 东海


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磷酸盐在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速率的研究
《南方水产 》 2006
摘要:应用实验室培养法研究了大亚湾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磷酸盐(PO_4-P)在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通量;并根据改进的连续函数法计算了PO_4-P在沉积物-海水界面上交换速率。结果表明:(1)PO_4-P在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通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满足以e为底的指数衰减函数;(2)整个调查海域PO_4-P在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为0.27~2.47 mmol·m~(-2)·d~(-1)。其中,网箱养殖区PO_4-P的交换速率(0.82~2.47 mmol·m~(-2)·d~(-1))明显高于对照区PO_4-P的交换速率(0.27~0.62 mmol·m~(-2)·d~(-1)),长时期的养殖活动使养殖区沉积环境中的磷得以积累,PO_4-P在沉积物-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升高。


用两种粪便收集方法测定草鱼对九种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
《淡水渔业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在(21.5±1.0)℃水温下,以Cr2O3为指示物采用自排法和挤压法分别收集平均体重为65 g草鱼的粪便,测定草鱼对棉籽粕、花生粕、双低菜籽粕、秘鲁鱼粉、菜籽粕、小麦次粉、米糠、大豆粕和肉骨粉9种饲料原料主要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试验饲料以70%基础饲料和30%的待测饲料原料组成。结果表明:(1)草鱼对肉骨粉、秘鲁鱼粉、棉籽粕、大豆粕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较高,分别为60.69%、59.07%、61.08%、57.99%;(2)用自排法和挤压法测定草鱼对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时,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有差异,而饲料原料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基本保持一致;(3)草鱼对各种饲料原料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与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趋势基本一致。


水族箱中淤泥对磷营养因子影响的初步研究
《水利渔业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不同淤泥深度中磷营养因子的测定和分析,初步研究了不同深度淤泥对水质环境中磷营养因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有淤泥类水族箱中的磷酸盐浓度与无淤泥类水族箱中磷酸盐浓度有显著差异(P<0.05),但有淤泥类水中的磷酸盐浓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小。10 cm厚淤泥水体中磷酸盐浓度与5 cm厚淤泥水体中磷酸盐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养殖水体需要一定厚度的淤泥来维持和缓冲水体中各营养盐的水平。


渔用高强度聚乙烯单丝的耐老化性研究
《海洋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未加稳定剂和抗氧剂的渔用高强度聚乙烯(High-strength polyethylene,简称HSPE)单丝进行了自然暴露老化和人工加速老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渔用HSPE与普通聚乙烯(polyethylene,简称PE)单丝的耐老化性能有一定的差异;从一定条件下断裂强度保持率和断裂伸长率保持率这2种指标来看,渔用HSPE单丝具有优势,HSPE单丝耐老化性能优于普通PE单丝。自然暴露老化和人工加速老化所得出的两种试样的耐老化性基本一致。


青岛潮间带底栖微藻生物量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年3~6月,选择胶州湾口近海作为研究海区,在栈桥、湛山湾和石老人3个站位每月取样两次,每次退潮后,在潮间带固定地点采集底质样品,分别测定样品中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含量,同步观测海水温度、海水密度和pH值。结果显示,青岛近岸春季海水水温上升较快,海水密度和pH比较稳定。栈桥取样点底质中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58、0·47、0·34和0·16μg/g。湛山湾取样点底质中的叶绿素含量最高,波动较小,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72、0·56、0·36和0·45μg/g。石老人海水浴场底质中的叶绿素含量最低,波动较大,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6、0·28、0·20和0·29μg/g。


红鳍东方纯6种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及基因位点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水平淀粉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法,对2龄野生红鳍东方纯的肌肉、肝脏、肾脏、心脏、眼、鳃6种组织中的苹果酸酶(ME),乳酸脱氢酶(LDH),异柠檬酸脱氢酶(IDH),葡萄糖脱氢酶(GLCDH),磷酸葡萄糖变住酶(PGM)和酯酶(EST)共6种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上6种同工酶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LDH在除肝脏外的5种组织中活性很强,GLCDH只在肝脏中表达,鳃组织中的GLCDH和肌肉组织中的EST表达活性都很弱.6种同工酶共检测到12个基因位点,其中ME和PGM有两个基因住点编码,EST有5个基因住点编码.本试验还检测到Ldh-1、Est-1、Est-2、Est-3和Est-4共5个基因住点具有多态现象(P0.99),多态位点比例为41.67%,在12个基因位点共观察到17个等位基因表达,平均每个位点表达的等位基因数为1.417个.同时在红鳍东方纯眼组织中发现,AB3型和B4型LDH间有一条酶带弱表达.


中华鲟水族馆驯养研究
《淡水渔业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以25尾人工繁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1尾捕捞于长江宜昌江段的野生中华鲟为研究材料,对其在水族馆中的驯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尾中华鲟已全部开口进食,其中有15尾人工繁殖原进食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华鲟开口进食生鲜饲料,且摄食生鲜饲料的品种越来越多;2005年4~8月,25尾人工繁殖中华鲟摄食的饲料数量稳步增加,并呈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野生中华鲟摄食的饲料品种由1种逐渐增加至6种,日摄食量由120 g逐渐增加至2 000 g并逐渐趋于稳定。说明水族馆驯养池的环境适合中华鲟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