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涨渡湖渔业资源及鱼类多样性状况研究
《淡水渔业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渔业生产是以人工投放、天然生长为主,鱼类资源自然增殖为辅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进行。1992~2004年捕捞产量变幅范围为(3.69~50.61)×104kg,其中有9个年份变幅在10×104kg以上;产品收入变幅范围为(2.77~201.77)×104元,其中有6个年份变幅在50×104元以上。目前涨渡湖鱼类共有47种,与历史最高种数比较,下降了38.2%。渔获物组成中,放养鱼类占80%以上,人工放养是目前涨渡湖鱼类补充群体的主要来源;鱼类年龄结构简单,主要经济鱼类低龄化趋势严重;主要品种鲢、鳙的生长速度慢于同类湖泊。江湖隔绝和长期的人工增养殖生产作业方式,是导致涨渡湖鱼类区系逐渐简单化,鱼类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原因。


5种鲟鱼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序列研究
《遗传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几种鲟鱼免疫球蛋白(IgM)所包含的信息与其亲缘和进化之间的关系,分别对俄罗斯鲟(Acipenser.gueldenstaedtii)、小体鲟(A.ruthenus)、施氏鲟(A.schrenckii)、中华鲟(A.sinensis)和欧鳇(Husohuso)的IgM重链(IgH)恒定区进行了研究。采用RT-PCR的方法对IgH核酸序列进行了克隆,通过软件获得了相应的IgH氨基酸序列。在分别对这5种鲟鱼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4个区(CH1~CH4)进行研究后发现,其CH4区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通过对CH4区序列氨基酸变异期望值(Kaa),物种分化时间(T)及物种间系统进化树(PhylogeneticTree)等参数的分析,将克隆的5种鲟鱼IgH恒定区序列与已发表的西伯利亚鲟同源序列比对(源于NCBI序列)后发现:西伯利亚鲟与俄罗斯鲟、施氏鲟与欧鳇、小体鲟各构成一个分支,并与中华鲟相对。实验结果从体液免疫系统的演化这个角度,反映了被研究的鲟鱼物种间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及进化关系之间的联系。


水产养殖动物遗传连锁图谱及QTL定位研究进展
《动物学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1997年美国农业部启动5种水产养殖动物基因组计划以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世界各国都相继开展了本国主要水产养殖动物基因组研究。截至2005年底,有近17种海淡水养殖动物公布了遗传连锁图谱:属于高密度连锁图谱的有虹鳟和大西洋鲑(标记数超过1000);属于中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有罗非鱼、沟鲶、黑虎虾、日本牙鲆和欧洲海鲈(标记数为400—1000);属于低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有泰国的胡鲶,中国的栉孔扇贝、鲤鱼,日本的黄尾,美国的牡蛎等近10种养殖种类(标记数少于400)。水产养殖动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发展,促进了一些与经济性状(如生长、抗逆、发育等)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的定位研究。然而,QTL定位研究目前只在具有中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鲑科鱼类(虹鳟、大西洋鲑和北极嘉鱼)、罗非鱼、沟鲶和日本牙鲆等种类中开展,而且定位研究仍处在初级水平。遗传连锁图谱的高分辨率和QTL在图谱上的精确定位,是今后能否实现对主要水产养殖动物的经济性状进行遗传操作的技术保证,同时也是实现分子标记或基因辅助育种在水产养殖动物中成功运用的制胜法宝。
关键词: 模式水产动物 养殖水产动物 遗传连锁图谱 QTL定位


贝藻处理工厂化养殖废水的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常见大型藻类对氮、磷营养盐的去除效果和贝类对悬浮颗粒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石莼和海带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吸附氮、磷营养盐的效果明显高于鼠尾藻和马尾藻,密度2g/L的石莼和7.52g/L的海带是较好的养殖密度。与扇贝和文蛤比较,牡蛎具有较高的去除悬浮颗粒物的效率,可以在24h内除去养殖废水中93%的悬浮颗粒物。在20L养殖废水中投放1000g牡蛎和40g石莼组成的净化养殖废水的生物滤器对营养盐和悬浮颗粒物具有最好的去除效果,其去除效率分别为PO4P67.8%、NO2N60.2%、NH4N55.8%、NO3N59.0%和SPM82.5%。在20L养殖废水中投放1000g牡蛎和150g海带组成的生物滤器对营养盐和悬浮颗粒物的去除效果较好,其去除效率分别为PO4P62.6%,NO2N55.7%,NH4N46.0%,NO3N56.6%和SPM84.5%。
关键词: 海水养殖 废水处理 贝类 藻类 营养盐 悬浮颗粒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