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高粱-旱稻属间杂交获得矮秆新种质的矮生性状分析

核农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粱基因型沈农133(Sorghum bicolor)为母本,旱稻基因型旱65(Oryza sativa)为父本,进行了9代属间杂交、回交及自交后代选择,获得了5个株高达82.7~143.5cm的矮生新种质,暂定名为矮101、矮102、矮103、矮104及矮105。新种质株高同母本(163.1cm)相比降低了80.4~19.6cm,降低范围为49.29%~12.02%。株高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植株茎秆节间数目发生变化,新种质茎秆节间数为8~13节,较母本的17节减少4~9节,降低范围为23.53%~52.94%。猜测与一种新的矮秆基因———茎秆节间数目减少基因有关,该基因参与植株发育过程并控制植株高度。

关键词: 高梁 旱稻 属间杂交 株高 矮生性状 茎节数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品种抗旱性分析及在雨养旱作中的应用

作物杂志 2009 CSCD

摘要:2006~2008年,在京郊主要玉米产区及河北等地大面积实行玉米雨养旱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品种主要采用了京单28和京科25等。耐旱能力主要体现在抗旱萌发能力强,播期适应性好,抗(耐)旱指数高,再辅以抗旱种衣剂和保水剂,可有效提高抗(耐)旱能力。

关键词: 玉米 抗旱萌发指数 播期 抗旱指数 雨养旱作

紫花苜蓿群体冠层结构和产量性状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取播种量、播种方式及品种三因素正交设计为试验处理,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对紫花苜蓿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水平结构特征系数除消光系数差异不显著外,其他特征系数呈显著性差异,产量性状除株高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相同处理不同冠层垂直结构特征系数不同,同一冠层不同处理茎重、叶重及总重呈显著性差异。以处理5(亮苜5号,条播,12.0 kg/hm2)和处理6(亮苜5号,撒播,22.5kg/hm2)下的冠层结构较理想,获得的产量较高。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栽培模式 冠层结构 产量性状

河北省花生地方品种基于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河北省花生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花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对SSR引物对75个河北省不同植物类型花生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到65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变幅为2~6个,平均3.25个;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5448,变幅为0.1680(7G02)~1.3617(PM15);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6458,变幅为0.3385(7G02)~0.9013(PM384);普通型花生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明显大于多粒型和珍珠豆型。采用类平均法对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可以将各地方品种分为两大类,第Ⅰ类群为珍珠豆型和多粒型花生地方品种,第Ⅱ类群为普通型花生地方品种,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关系不大。【结论】SSR检测结果表明,河北省花生地方品种的多样性程度较高。

关键词: 花生 地方品种 SSR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MC毒素引起玉米根冠活细胞凋亡的荧光显微观察

华北农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根冠细胞测定法,以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toxin)处理基因型为B37的同核异质体(Homo-caryon)雄不育C细胞质和正常N细胞质玉米的根冠离体细胞后,采用吖啶橙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发现HMC毒素可引起细胞凋亡,C细胞质中的凋亡细胞,多于N细胞质中的凋亡细胞,在对照中未观察到凋亡现象。还记载了玉米根冠细胞凋亡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培养滤液 根冠细胞 细胞凋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季不同色泽五叶地锦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秋季不同叶色五叶地锦叶片的生理差异,以秋季同一植株上红色、中间色、绿色三种颜色的五叶地锦叶片为试材,测定了叶片中色素物质含量、酶活性以及叶片可溶性内含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红色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低,PAL、POD酶活性较高,花青素苷/叶绿素的比值较大,从而使R/G的值增大,叶色显现红色;而在绿色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高,PAL、POD酶活性较小,花青素苷/叶绿素的比值较低,R/G的值降低,叶片显现绿色。通过可溶性内含物测定可知,在红色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与花青素苷/叶绿素的比值达到显著相关水平,表明这些内含物的积累有利于花色素苷的合成。

关键词: 五叶地锦 叶片 花青素 PAL 可溶性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果实若干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8个草莓杂交组合F1的181个株系的果实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分析,研究和探讨了草莓果实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果实一级序果果重、二级序果果重、最大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硬度、维生素C含量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呈连续变异。F1果实一级果重、二级果重、最大果重、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都呈现出趋小变异,果实硬度呈现出增大的趋势,趋向变大。

关键词: 草莓 果实 数量性状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瓜砧木用南瓜新品种‘冀砧10号’

园艺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冀砧10号’南瓜根系发达,子叶较小,吸肥力强,下胚不易空心,嫁接亲和力好,共生亲和性强,高抗枯萎病和拟茎点霉根腐病,对蔓枯病免疫,耐弱光,产量较高,其嫁接苗的瓜条在各种栽培方式下都不产生蜡粉。

关键词: 南瓜 黄瓜 砧木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ht8、Rht10、Rht12矮杆基因对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发育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两年、两地的试验结果证明,Rht8半矮秆基因对地上部生物产量较Rht10和Rht12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生长发育较早,较接近目前推广种的生育时期,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利于产量性状的形成。Rht10的降秆作用最强,但由于节间缩短太多,造成地上部生物产量明显降低,使籽粒形成时提供营养的"源"太少,不利于高产。Rht12矮秆基因的降秆程度显著高于Rht8,但生物产量亦太低、成熟太晚和对环境条件的不适应,影响籽粒产量的提高,在以降秆为主要目标的育种中利用价值较大。

关键词: 冬小麦 矮秆基因 近等基因系 营养生长 发育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后移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后移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氮(N 300 kg/hm~2,基肥和拔节肥各占1/2)比较,氮肥后移处理(N 210 kg/hm~2,基肥、拔节肥和孕穗肥各占1/3)在不降低小麦产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氮肥利用率,且全生育期氮素表观损失极低。过量施用氮肥(N 300 kg/hm~2)明显提高了60 cm以下土层硝态氮含量,增加了其向地下水淋溶迁移的风险。氮肥后移可提高小麦成熟期0—2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降低其在20—100 cm土层的积累。基于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氮素吸收量而进行氮肥后移是可行的,氮肥后移可节省氮肥30%,是较为理想的施氮方式。

关键词: 氮肥后移 冬小麦 土壤硝态氮 氮肥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