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冬小麦轮选987航天辐射二代农艺性状变异观察及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我国首颗航天育种专用卫星"实践八号(2006)"搭载冬小麦轮选987 SP2分离世代及地面对照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发现:航天辐射诱导冬小麦轮选987发生变异,SP2群体变异株率为4.06%。在入选的变异后代中,株高、穗长、株穗数、主茎小穗数、主茎穗粒数、主茎小穗密度、单株平均穗粒数、千粒重诸性状变异幅度不一,分别为-40.39%~29.40%、-30.23%~40.70%、-70.37%~107.41%、-47.78%~14.88%、-22.22%~78.78%、-69.07%~44.33%、-55.57%~21.63%、-59.66%~29.99%和-81.12%~84.80%。变异是双向的,上述性状间正向变异株率为0.74%~2.75%,负向变异株率为1.27%~2.90%。就单一性状而言,上述各性状单株变异率分别为4.05%,3.87%,3.44%,2.50%,3.39%,2.45%,4.05%和4.02%。
关键词: 小麦 轮选987 航天辐射 SP2 诱变率 性状变异


甘薯远缘杂交强优势组合同工酶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探索了甘薯过氧化物酶、酯酶、淀粉酶同工酶电泳的最佳条件,利用这3种同工酶对本课题组保存的优势组合甘薯野生材料Y-6和栽培品种冀21-2及其由其杂交选育出的系列品种(品系)冀98、冀99、冀79、冀71、冀52进行深入的分析,结果显示:优势组合Y-6与21-2的杂交后代中出现了杂种优势的特征酶谱类型——杂种型、偏亲本型等等,各材料生产上的实际表现证实了同工酶分析的可靠性;表明:远缘组合Y-6与冀21-2属于强优势组合,并且同工酶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筛选鉴定甘薯优势组合及其杂交后代早期辅助选择,加快育种进程。


黑龙江省大豆种质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2个表型性状和60个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位点对黑龙江省140份代表性种质(78份地方品种和62份育成品种)进行分析,根据UPGMA(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和Model-base对SSR数据进行遗传结构划分。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可分为2大类群,第Ⅱ类群的各项多样性指标均高于第I类群,2个类群遗传距离为0.2427;PCO结果显示这2个类群在不同区域,这与地理来源和育成年代密切相关。依据品种类型分为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两组,后者的各项多样性指标均高于前者,两组间的遗传距离为0.1131。依据表型数据的PCO分析表明,分布区域与品种类型有关,与SSR结构分类的结果吻合度低,两组品种主要在3个主成分的6个表型性状上有所不同。它们不是2个相对独立的遗传群体,根据分子标记和表型分类各有特点;建议在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将分子数据和表型数据结合起来。
丙酯草醚在油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自行探索的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方法研究了除草剂丙酯草醚在河北、湖北两地油菜和油菜田土壤中的残留规律。结果表明,该方法丙酯草醚最低检出浓度为0.006mg·kg-1,添加浓度在0.01~1.0mg·kg-1范围内,回收率为81.0%~95.7%,变异系数为1.56%~5.19%。丙酯草醚在河北、湖北两地油菜中的消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2.56e-0.0903T和C=2.56e-0.115T,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0.232e-0.0568T和C=2.01e-0.0639T,在两地油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7.67d和6.05d,在两地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2.2d和10.9d。10%丙酯草醚悬浮剂用于油菜田除草,施药剂量有效成分为45~60g·hm-2,施药1次,收获期油菜籽及油菜植株中丙酯草醚残留量低于0.01mg·kg-1,土壤中丙酯草醚残留量低于0.02mg·kg-1。


热水处理对薯蓣红斑病病原—咖啡短体线虫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水浴法,对离体咖啡短体线虫、薯蓣块根内咖啡短体线虫以及薯蓣块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敏感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47、50、52、55℃处理条件下,杀死100%离体咖啡短体线虫的处理时间分别为6、2.5、1.5、1.5 min,而杀死100%薯蓣块根内线虫的处理时间分别为19、15、11、10 min;同时在上述温度下,分别处理35、30、25 min和25 min对薯蓣发芽没有影响。在同一温度处理中,随着处理时间延长,线虫的死亡率增加;而在不同温度处理中,随着温度升高,杀死线虫的时间逐渐缩短。综合上述试验结果,建议生产上防治薯蓣种薯内咖啡短体线虫的处理方法以52~55℃处理15~20 min为宜。


含硝化抑制剂复合肥对玉米的节肥增产效果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玉米传统施肥中分次施用且氮利用率低的问题,2006年在吉林、河北研究了新型稳定性长效复合肥ENTEC一次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比较了农民习惯施肥与推荐施肥投入产出经济效益。研究表明:推荐施肥比农民习惯施肥降低了氮肥用量,玉米产量与习惯施肥相当或略有增加,增产幅度9%;含硝化抑制剂复合肥一次施用即可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的需求,可减少施肥的劳动力投入,经济效率高,应用前景广阔。


河北省大豆地方品种遗传基础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0份河北省大豆地方品种为材料,通过两年对12个农艺性状鉴定和30个SSR位点的分析,结果表明,地方品种农艺性状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83,数量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20.15%,30个SSR位点平均等位变异数5.03,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61,参试材料遗传距离平均0.869。利用Bayesian模型将参试材料分为4组。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或不同熟期类型间没有显著相关。


近20年冬小麦供水量与产量关系变化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20多年的小麦节水高产理论和栽培技术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1986-1987、1988-1989、1995-1996和2006-2007共4个代表性年度的冬小麦供水量与产量的关系研究,分析了近20年来河北省冬小麦产量对供水量的反应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供水量呈抛物线关系,随年代推进,小麦达到最高产量的供水量逐渐减少,产量逐渐提高。达到最高产量的供水量从1986-1987年的475 mm减少到2006-2007年的280 mm,平均每年减少10 mm。最高产量从1986-1987年的5358.5 kg/hm2,提高到2006-2007年的9240.9 kg/hm2,平均每年增加194.1 kg/hm2。小麦灌浆期较高的土壤水分有利于20世纪80年代小麦籽粒灌浆,但不利于目前小麦籽粒灌浆,造成粒重降低,产量下降。在这一演变过程中,配套节水栽培技术应用、新育成品种节水性的探明和应用以及地力基础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土壤含水量对华北大黑鳃金龟生长发育的影响
《昆虫知识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室内试验研究土壤含水量对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对华北大黑鳃金龟的影响因其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异。卵期适宜土壤含水量为10%~20%,幼虫期、蛹期适宜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0%~15%和15%~20%。土壤含水量为10%~15%时,成虫性比接近1∶1。土壤含水量为15%时,世代存活率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