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肉牛初生重与后期增重效果的关系研究
《东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初生重对肉牛后期生长和高档肉品生产的影响,选择10头西门塔尔牛初生母犊牛,根据体重分为试验组Ⅰ(低体重组)和试验组Ⅱ(高体重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体长和胸围指标试验组Ⅰ小于试验组Ⅱ,差异显著(P<0.05)。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饲养,测定了6月龄、12月龄和18月龄体重和体尺等指标。结果表明:除试验组Ⅰ6月龄体长显著低于试验组Ⅱ(P<0.05)和18月龄眼肌面积显著大于试验组Ⅱ(P<0.05)外,其它指标两试验组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


不同土壤水分对核桃树存活率的影响
《高原农业 》 2018
摘要:本实验就林芝地区核桃苗种植后第一年越冬的成活率、高度和直径等指标进行了调查,并对三种水分环境下的越冬核桃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人工浇水的实验组越冬成活率和平均高度高于两组不进行人工浇水的对照组,同时有水渠流经的对照组Ⅱ高于仅有自然降水的对照组Ⅰ;而对照组Ⅱ的平均直径最高,人工灌溉的实验组次之,只有自然降水的对照组Ⅰ平均直径最小。这说明林芝地区冬季自然降水不能满足核桃苗越冬所需,于自然降水外增加的额外水分来源有利于核桃苗的存活和生长。


网袋法快速测定燕麦中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中国食品添加剂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评定了网袋-中性洗涤纤维方法测定燕麦中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建立计算结果的数学模型,依据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方法,对试验结果中可能引入不确定的各种影响因素逐一进行不确定度分析计算与评定。结果表明:试验中样品的重复性测定引入的不确定度是合成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网袋称量、试样称量及不溶性膳食纤维称量对标准合成不确定度贡献较小,按照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要求与规定,对试验中的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合成和扩展,取置信概率95%,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224%(k=2),燕麦中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结果报告为(7.76±0.0224)%。


玉米丝黑穗病菌绿荧光蛋白标记菌株的构建与应用
《植物病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丝黑穗病病原菌为丝轴团散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真菌,其引起的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在种子时期或经根系侵染寄主[1]。其侵染方式为系统性侵染,病害症状早期不明显,直到该菌株代替寄主植株的雄性或雌性花序时,才出现典型症状[2,3]。为揭示玉米丝黑穗病菌菌丝体在


应用简并PCR方法检测转cry1A基因作物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不同转基因作物中cry1A基因的保守区序列,建立简并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转cry1A基因作物检测方法。cry1A基因(包括cry1Ab、cry1Ac、cry1Ab/Ac、cry1A.105、mcry1Ac)是抗虫转基因作物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目的基因,常用作转基因成分筛选检测的靶标。应用Vector NTI Advance 11.5软件将已报道的20余种cry1A基因PCR检测方法中的引物与11个cry1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这些方法的引物序列不能同时与所有cry1A基因序列完全配对,每对引物的错配碱基数均大于3个,且许多错配发生在引物的3’端,表明这些cry1A基因检测方法理论上仅适用于部分特定的靶标基因。在对MON810、Bt11、Bt176等11种转基因作物中cry1A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基础上,以其5’端的保守核苷酸序列为模板,筛选到1对简并引物,建立了cry1A基因的简并PCR方法。应用该方法能特异性地检测11种转基因作物中的cry1A基因,检测灵敏度可稳定达到0.1%。该方法为转基因作物中cry1A基因的高效筛选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 转基因作物 抗虫性 cry1A基因 简并PCR 筛选检测方法


不同恢复措施对藏北草地群落生产力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草地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浇水、打孔措施对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群落生物量、多样性的影响,以西藏那曲地区高寒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处理下的草地恢复试验。试验设置浇水和浇水打孔2种处理。结果表明:浇水处理增加了群落中常见种数目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提高了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浇水打孔处理能够有效提高群落植物总密度,其地上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2种处理,且浇水打孔处理Margalef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2种处理(P<0.05),说明浇水打孔措施更有利于过牧退化草地的恢复。
关键词: 退化草地 群落多样性 草地恢复 高寒草甸 藏北高原


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研究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创制提高玉米产量的适宜的耕作方法。以郑单958为试材,利用吉林省农科院长期定位试验田,对免耕、翻耕、旋耕和深松4种耕作方式下玉米出苗率、干物质重及产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深松耕作保苗率提高11.3%~14.6%,深松耕作显著提高玉米干物质重,其地上部分较免耕、翻耕和传统耕作提高幅度为4.9%~19.2%,地下部根系提高幅度为2.8%~90.1%。深松耕作较其他处理玉米产量增幅为8.3%~11.5%,留茬深松是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的有效耕作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