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46条记录
铅胁迫对14个紫花苜蓿杂交组合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动植物生长和人类的健康,筛选耐铅的育种材料,对提高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e L.)的产量及品质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14个紫花苜蓿杂交组合F1代为材料,研究在不同浓度硝酸铅溶液的处理下,对其幼苗的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杂交组合的耐受性,由高到低的次序是:11×M>8×M>3×M>1×M>7×M>9×M>6×M>2×M>5×M>10×M>4×M>13×M>14×M>12×M。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杂交组合 铅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用途亚麻的研究进展

东北农业科学 2018

摘要:本文对油用亚麻、纤维用亚麻和油纤兼用亚麻的育种方法、脱胶方法及亚麻籽油的提取方法等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评估、探讨和分析,为亚麻育种及生产加工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油用亚麻 纤维用亚麻 油纤兼用亚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自然加倍为主体的DH双轮回选择玉米育种技术体系的构思

玉米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相关理论和育种实践提出,在单倍体规模化育种技术基础上,应用单倍体轮选遗传修复原理,纳入主体杂优模式双向轮回选择育种理念,融入分子辅助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等现代技术,构建"基于自然加倍为主体的单倍体双轮回育种集成技术体系"。通过对主体杂优模式的双向DH轮回循环选择改良,逐步累加农艺性状相关有益基因频率,快速聚合雄穗自然加倍基因,随育种进程逐步深入,形成两个相互对应的单倍体高自然加倍商业化核心种质群,逐步摆脱复杂苛刻的实验室或工厂化加倍技术环节,步入简捷高效的单倍体田间自然加倍技术体系。该体系能够实现育种技术全新跨越,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简化操作流程。

关键词: 玉米 双轮回选择 单倍体自然加倍 DH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覆膜滴灌条件下氮肥运筹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覆膜滴灌条件下合理施氮问题,通过两年(2016—2017年)田间试验,研究了覆膜滴灌等氮量投入条件下,不同运筹模式(N1:100%基肥;N2:50%基肥+50%拔节肥;N3:30%基肥+50%拔节肥+10%大口肥+10%开花肥;N4:20%基肥+30%拔节肥+20%大口肥+20%开花肥+10%灌浆肥)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关键生长节点氮素积累特征以及生育期内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次施氮各处理(N2、N3、N4)玉米产量显著高于100%基肥处理(N1),其中N4处理玉米产量最高,较N1处理分别提高22.44%(2016年)和35.31%(2017年)。与N1处理相比,N2、N3、N4显著提高了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提高幅度依次为52.02%~83.21%、63.69%~120.78%、11.85%~22.46%(2016年)和92.44%~129.38%、127.23%~203.09%、22.10%~34.01%(2017年),且均以N4处理最高。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氮积累量,其中开花期至成熟期氮积累量以N4处理最高。与N1处理相比,N2、N3、N4提高了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0~2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并降低成熟期40~10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中,N2、N3、N4处理较N1处理显著降低了氮素表观损失量,其中N4处理氮素表观损失量最低。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总施氮量210 kg·hm-2时,20%基肥+30%拔节肥+20%大口肥+20%开花肥+10%灌浆肥为该区域覆膜滴灌条件下氮肥最佳运筹模式。

关键词: 春玉米 氮肥运筹 氮素利用效率 土壤无机氮含量 氮素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西洋参中皂苷含量的因子分析

东北农业科学 2018

摘要:西洋参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皂苷含量是评价西洋参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西洋参的产地、施肥方式、采收时间等将对西洋参中皂苷的合成积累与代谢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综述了西洋参产地、施肥方式、采收时间等主要影响因子对西洋参中皂苷含量的影响,以期为西洋参的高效栽培及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西洋参 皂苷 产地 施肥 采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黑土区不同纬度农田土壤真菌分子生态网络比较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东北黑土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农田土壤真菌网络结构的异同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技术对东北黑土农田3个长期肥料管理定位试验土壤真菌群落进行测序,并基于随机矩阵理论构建真菌分子生态网络.结果表明:子囊菌、担子菌和接合菌为优势菌门,肉座菌目、腔菌目和粪壳菌目为优势菌目,但不同地区土壤中一些菌门和菌目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3个地区真菌分子生态网络结构显著不同,北部地区真菌网络更加复杂且物种之间存在更多竞争关系,南部地区真菌网络更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扰动.3个真菌网络仅有7个共有节点,且共有节点在各地区的连通度存在很大差异.通过亚网络的构建发现,从南到北肉座菌目网络趋于复杂,腔菌网络恰好相反.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区真菌网络的关键物种分别为毛壳菌、腔菌和青霉菌.土壤pH值和土壤全氮含量是同时影响3个真菌网络的主要土壤理化因子.

关键词: 黑土 真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相互作用 分子生态网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玉米苗期害虫种类及发生趋势分析

玉米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2016年对吉林省9个地市、44个县(市/区)、424个地点的玉米苗期害虫进行系统调查,分析新的耕作栽培制度和气候变暖条件下吉林省玉米苗期害虫种类、分布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苗期害虫有20余种,隶属5个目13个科,其中,鳞翅目和鞘翅目种类最多,共涉及8个科16种害虫,占害虫种类的70%以上;新发现吉林省玉米苗期害虫3种。蛴螬和金针虫是苗期主要害虫,平均有虫田率分别为24.90%和27.76%,有虫田率从西部到东部递减,中部平原区有虫田被害株率高于西部和东部地区。随着吉林省玉米长年连作和秸秆还田、免耕等新耕作方式推广,蛴螬和金针虫2种害虫的发生数量和危害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其余害虫有虫田率均在5.00%以下,未对玉米生产造成威胁。

关键词: 玉米 苗期害虫 害虫种类 吉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单交种子粒自然脱水速率测定方法及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选育快速脱水玉米新品种,本研究以36份玉米单交种为试材,测定生理成熟期和收获期子粒含水量,计算生理成熟后子粒自然脱水速率。研究结果如下:单交种起始鉴定时间是授粉后40 d。在生理成熟期和收获期,单交种子粒含水量变幅分别为23.38%~37.07%和15.37%~34.34%。单交种间子粒自然脱水速率差异显著,单交种脱水速率变幅为0.11%~0.89%/d。可能不同类型品种具有相似的脱水过程和同一类型品种具有完全不同的脱水过程。研究结果将为选育子粒快速脱水单交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 单交种 子粒 自然脱水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黑土玉米田钾素Q/I特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了解长期施肥对黑土玉米田土壤钾素养分动态平衡的影响,以黑土玉米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1984-2015年)为平台,运用振荡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对玉米田黑土钾素Q/I曲线特性、供钾容量、供钾强度和钾潜在缓冲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处理黑土钾素的容量-强度(Q/I)曲线与典型的Q/I曲线相类似;不同施肥处理间Q/I曲线呈现出类似的形状,都是由曲线和直线两部分组成。施肥可以增加玉米田黑土中供钾容量(-ΔK_0)和供钾强度(AReK),降低玉米田黑土钾潜在缓冲容量(PBCK),氮磷钾配施高量秸秆的处理(NPK+S0. 5)黑土-ΔK_0值最高,为0. 167 9 cmol/kg,AReK值也是在NPK+S0. 5处理下最高,为1. 718 5×10~(-3)(cmol/kg)~(-1/2);然而,PBCK值最小,为97. 7(mg/kg)/(cmol/kg)1/2,施用钾肥和秸秆对增加玉米田土壤中-ΔK_0值和AReK值、降低PBCK值效果较为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黑土-ΔK_0值和AReK值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P <0.01),而PBCK值恰好相反。总体而言,化肥配施秸秆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及-ΔK_0值、AReK值和PBCK值都有较大的影响,既可以增加土壤养分,又可以增加土壤供钾能力。因此,合理施肥有利于提高土壤钾素营养的供应能力,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玉米田土壤 Q/I特性 供钾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莠去津在吉林省的应用和残留现状调查

东北农业科学 2018

摘要:本文调研了长残效除草剂莠去津2017年在吉林省的用量、主要复配药剂及使用技术,从旱田杂草的防除效果、使用成本及安全性等角度论述了替代莠去津的可行性。介绍了省内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土层莠去津的残留情况及对后茬作物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控制莠去津用量和合理使用的建议。

关键词: 莠去津 残留 玉米 高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