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微生物菌剂对枸杞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微生物菌剂对柴达木地区有机枸杞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枸杞品种宁杞7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不施微生物菌剂,CK)、泰旺宝粉剂(木霉菌,TWB1、TWB2)、碧苗水剂(多种高活性微生物菌,BM1、BM2)、绿能2号(芽孢杆菌,LN1、LN2)和混合肥料(木霉菌等多种有益菌,HHF1、HHF2)9组试验处理,比较不同用量的4种微生物菌剂处理对枸杞生长的影响及土壤养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微生物菌剂后降低了土壤电导率和pH值,提高了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HHF1和HHF2处理土壤改良效果最好,与CK差异显著;施用微生物菌剂后,枸杞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显著增强,枸杞叶片光合特性得到改善,枸杞植株树高、冠幅和结果枝长显著提高,TWB2和HHF2处理效果最佳;施用TWB、BM、LN和HHF后,各处理产量分别增加了12.1% ~30.9%、27.1% ~35.7%、12.7% ~24.7%和23.9% ~34.9%,并改善了枸杞果实品质,枸杞果实中枸杞多糖、黄酮、类胡萝卜素、甜菜碱、抗坏血酸和多酚含量均较CK显著提高,HHF2处理果实品质最好.经综合评价后得出,8种微生物菌剂处理下枸杞的生长状况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良,其中泰旺宝粉剂和碧苗水剂2种微生物菌剂分别施41.250 kg/hm2、33.000 L/hm2效果最好.


低氮胁迫对不同青稞苗期生理特征影响和耐低氮性评价
《西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8种青稞品种在低氮培养条件下苗期叶和根中的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旨在明确适合耐低氮青稞筛选的重要生理指标,并对各青稞品种耐低氮能力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与正常培养条件相比,低氮条件下青稞各项生理指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8 种青稞中叶和根总氮、总蛋白、NR酶活性和叶绿素 SPAD都出现下降,叶和根中脯氨酸、MDA、SOD、POD、GS酶活性出现上升,但不同品种中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幅度不同.通过对各生理指标进行分析,发现根 GS酶活性可以作为青稞耐低氮资源快速筛选的初级指标,渗透调节物和抗氧化酶活性在青稞耐低氮性中起着主要作用,可以作为耐低氮青稞筛选的重要指标.多指标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耐低氮能力排序分别为'黄青 1 号'>'肚里黄'>'昆仑 15'>'二道眉白青稞'>'特邬'>'洛隆宗'>'昆仑 18'>'康青 3 号'.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耐低氮青稞资源大规模筛选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香茶藨子果实与叶片成分测定与分析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 2023 CSCD
摘要:通过对香茶藨子的果实内含物质与叶片组成成分(多糖、总糖、总黄酮、多酚、维生素C、花青素、水分、粗纤维、蛋白质和17种氨基酸含量等)的测定分析,并通过与糖茶藨、青藏茶藨、门源茶藨,以及长刺茶藨4种青海野生茶藨子的研究比较证明,香茶藨子果实的总糖、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含量均超过了其他4种茶藨子,而花青素的含量也仅低于糖茶藨.与枸杞、白刺和沙棘比较发现,香茶藨子果实的总糖含量远优于白刺和沙棘,维生素C、维生素E的含量也远优于白刺和枸杞.香茶藨子果实中总黄酮、蛋白质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低于叶片.香茶藨子叶片的蛋白质与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枸杞和白刺叶片.结果表明:香茶藨子果实内含物具有高Vc、高VE、高总糖以及氨基酸种类丰富的特点,叶片也具有高蛋白质、高总黄酮和游离氨基酸丰富的特点,香茶藨子可做为发展高原新浆果与茶叶的补充产物;研究结果可为对未来香茶藨子资源的开发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尖扎核桃果实生长发育特性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青海尖扎核桃果实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尖扎当地核桃为研究对象,观察物候并记录其发育过程中果实外观形态、纵切面及横切面的结构变化,同时对不同发育时期鲜果果实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干果果实质量、干果纵径、干果横径、干果侧径、种仁质量、壳厚、出仁率等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尖扎核桃果实生长发育经历了果实速长期、硬核期、油脂迅速转化期、果实成熟期4个时期。随着果实生长发育,鲜果果实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干果果实质量、种仁质量总体呈增加的趋势。鲜果果实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随着发育时间的推移呈“慢-快-慢”的单“S”型曲线,且纵径累积生长量始终大于横径。9月中旬,坚果质量和出仁率达到最大值,此时可采收用以加工的果实,鲜食核桃可稍早进行采果。构建核桃果实生长发育数学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变化规律。


黄河源区不同禁牧年限对垂穗披碱草单根及其根-土复合体力学强度特征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黄河源区不同禁牧年限高寒草地植物根系力学特性及根系增强土体抗剪强度贡献特征,本研究以黄河源区河南县地区未禁牧、1 a禁牧、4 a禁牧、10 a禁牧4种工况下的高寒草地植物垂穗披碱草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取样及室内单根拉伸试验和根-土复合体直剪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垂穗披碱草在不同禁牧年限下,单根抗拉力和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指标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 a短期禁牧增加了垂穗披碱草生长量指标,而10 a长期禁牧其生长量指标则呈降低的变化特征。随着禁牧年限增加,垂穗披碱草单根抗拉力呈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规律,1和4 a禁牧单根抗拉力较未禁牧增幅分别为15.9%、14.8%;垂穗披碱草单根抗拉强度、根-土复合体黏聚力均呈降低趋势,其中10 a禁牧垂穗披碱草单根抗拉强度、根-土复合体黏聚力相对于未禁牧降低幅度最大,分别为57.3%、63.5%。进一步研究表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c值与根径、土体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含水率之间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黏聚力c值随含根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高寒地区开展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灾害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际指导。
关键词: 黄河源区 不同禁牧年限 垂穗披碱草 单根抗拉强度 根-土复合体 抗剪强度


黄河源区六种草本植物根系抗拔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草地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黄河源区高寒草地植物根系抗拔力特性,本研究选取青海河南县高寒草地6种优势草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拉拔、单根拉伸、根-土复合体直接剪切等试验,分析6种植物根系抗拔力特性,探讨植物根径、根数、根长和土体密度、含水率、紧实度、含根量及单根抗拉强度、根-土复合体黏聚力等9种因素对植物根系抗拔力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6种草本根系抗拔力以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 K.)最大(46.50 N),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 C.B.Clarke.)次之(37.50 N),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 Keng.)最小(16.45 N);根系抗拔力与根径、根数、根长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为0.881,0.727,0.969,与土体密度、紧实度、含根量、根-土复合体黏聚力间呈正相关,与含水率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对探讨黄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力学机理具有理论指导作用,为有效防治区内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地表浅层灾害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关键词: 黄河源区 高寒草地 抗拔力 植物根系 根-土复合体


基于CSLE模型的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流域土壤侵蚀评价
《水土保持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流域2017-2021年土壤侵蚀特征,揭示区内植被在防治土壤侵蚀中的贡献,进而为黄河上游流域开展植被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保护的合理实施提供科技支撑.[方法]以位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流域为研究区,基于CSLE模型分别以空间插值法和地图代数法,探讨了区内土壤侵蚀、各年份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以及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内植被有效防治土壤侵蚀过程中的减蚀作用.[结果]区内2017-2021年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流域土壤侵蚀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作用为主,5个不同年份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21.329,55.518,23.394,21.490,21.650 t/(km2·a).[结论]2017-2021年区内发生中度和强度侵蚀区域主要集中在极低植被覆盖度区,其中微度侵蚀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普遍较高,结果表明区内植被能有效减少土壤侵蚀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土壤侵蚀 地图代数 空间插值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青海高原西北小檗叶片结构和光合特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青海农林科技 》 2023
摘要:为了解青海高原西北小檗叶片的结构性状和功能性状与海拔梯度之间的响应关系。本研究以自然分布在青海高原6处海拔梯度的西北小檗(Berberis vernae)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法、透射电镜法和光合作用测定仪对其叶片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西北小檗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及细胞长度、栅栏组织厚度及层数、海绵组织厚度及胞间隙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叶肉细胞超微结构中,原生质体与细胞壁的分离位点数增多,淀粉粒的形态增大,线粒体的数量减少而单个形态增大;光合日进程中的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的最大值也随海拔增高而增大。高海拔位置的西北小檗叶片较低海拔位置所形成的结构性状和功能性状更能适应恶劣的环境条件。
关键词: 青海高原 西北小檗 解剖结构 亚显微结构 光合日进程


气候变化背景下花叶海棠的适生区分析和预测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摘要:为保护我国特有种花叶海棠[Malus transitoria(Batalin)C.K.Schneider],并选择合适的人工栽培区域,本研究基于86 个花叶海棠精确分布点和13 个气候因子,利用MaxEnt建立最大熵模型,计算花叶海棠在过去3 个气候时期、当前气候条件下及未来气候条件下潜在的分布区,预测气候变化条件下花叶海棠潜在的分布变化趋势及可能的质心迁移路线.根据模型分析发现,影响花叶海棠在我国分布的最主要气候因子为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其次为最冷月最低温度和最干季度平均温度,3 个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13.05%、12.08%和11.36%.当前气候下花叶海棠适生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6.82%,高适生区以甘肃南部与宁夏南部为中心,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陕西北部、四川北部和西藏东南部地区.随着气候变化,花叶海棠分布区域也在不断迁移,其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会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适生区也在不断北移,未来气候条件下分布质心可能会迁移至内蒙古南部.该结果为其种质资源发掘和保护、人工驯化和栽培方面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 花叶海棠 MaxEnt模型 适生区 气候变化 地理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