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1种杀菌剂对马铃薯组培苗污染真菌室内毒力测定
《青海大学学报 》 2023
摘要:为了筛选出抑制马铃薯组培苗污染真菌的有效杀菌剂,本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3种污染真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 roseas)、产红青霉(Penicillium rubens)和毛霉菌(Mucor sp.)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对3种污染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WP)和40%腈菌唑悬浮剂(SC)对粉红螺旋聚孢霉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4.07 mg/L和7.24 mg/L;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WG)、250 g/L嘧菌酯SC、3%中生菌素WP对产红青霉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3.48、7.94、8.71 mg/L;3%中生菌素WP和250 g/L嘧菌酯SC对毛霉菌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12.02 mg/L和28.84 mg/L。综上所述,3%中生菌素WP对3种污染真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毒力和广谱的杀菌作用,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不同果色辣椒CCS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果实颜色是辣椒重要的商品性状之一。研究以观赏椒GS6、Z1,甜椒SP01及黄色突变体SP02为材料,探究辣椒红素/玉红素合酶基因(CCS)在不同成熟果色辣椒中的序列差异和表达特性,初步解析辣椒不同成熟果色形成分子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成熟色为红色的GS6、Z1和SP01中均能克隆到CCS全长基因,且序列无差异,其全长1 497 bp,编码498个氨基酸,只包含1个开放阅读框序列,没有内含子序列;而黄色突变体SP02中未能克隆出CCS基因;聚类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辣椒CCS基因与茄科作物的番茄、中华辣椒和灯笼辣椒等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在GS6中,CCS基因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在Z1和SP01中,CCS基因在果实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在根中表达量最低;而在SP01的茎和叶以及SP02的所有组织中,CCS基因均未表达。在果实不同发育时期,CCS基因在SP01花后30 d(Ⅲ期)、GS6和Z1花后40 d(Ⅳ期)表达量显著上升。研究结果表明,甜椒黄色突变体SP02果实颜色的形成可能和CCS基因的缺失或变异密切相关,而在成熟色为红色的辣椒中CCS基因的表达可能在果实颜色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辣椒 辣椒红素/玉红素合成酶 基因克隆 类胡萝卜素


8种除草剂(混剂)对青稞田阔叶杂草的防效及其安全性评价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摘要:为筛选对青稞田阔叶杂草防除效果好且对青稞安全的除草剂,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 8 种除草剂(混剂)对青稞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药后20 d,8 种除草剂(混剂)对青稞田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均达70%以上;药后40 d,株防效均达80%以上,鲜重防效均达85%以上;青稞生长中后期 8 种除草剂(混剂)最终控制防效均达 84%以上.除处理8(187.5 mL/hm2 7.5%啶磺草胺 WDG + 150 mL/hm287.5%2,4-滴异辛酯 EC + 45 g/hm2 20%苯磺隆WP +助剂混剂)区的青稞在药后 25d内表现出一定药害,25 d后黄斑消失,其余各药剂处理区的青稞生长正常,与空白对照区的青稞长势一致.此外,本研究得出8 种除草剂(混剂)部分处理之间防除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处理8 的最终控制防效最佳,显著高于其他7 个处理,其次为处理7(300 mL/hm287.5%2,4-滴异辛酯EC +45 g/hm220%苯磺隆WP +助剂混剂).综上,考虑8 种除草剂(混剂)对青稞的安全性及对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推荐处理7 混剂推广应用于青稞田阔叶杂草防除.


小麦品种红农1号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青海大学学报 》 2023
摘要:小麦条锈病是危害小麦产量和品质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选育新抗条锈病品种进行抗条锈基因合理布局可控制小麦条锈病,本文利用抗病性鉴定方法评价苗期和成株期红农1号对流行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检测其适合度,确定抗病基因数目、显隐性及遗传方式,并对CYR34的抗条锈菌基因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苗期红农1号对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1、CYR32、CYR34均表现为抗病,尤其是对CYR31和CYR34表现为近免疫;田间接种CYR34成株期红农1号表现为近免疫。红农1号/高原448杂交群体中苗期F1代均表现高抗,F2代中240株表现抗病,75株表现感病,符合3∶1的抗/感分离比例;成株期F1代表现高抗,F2代中218株表现抗病,58株表现感病,符合3∶1的抗/感分离比例。综上可知,红农1号对CYR34具有全生育期抗性,其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该研究结果为红农1号抗病基因的定位和抗病育种利用奠定了基础。


过表达LrAN2基因对马铃薯中花青素和糖苷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中MYB基因参与的花青素研究较为深入,但对影响马铃薯品质和安全的糖苷生物碱(steroidal glycoalkaloids,SGAs)在不同组织中的变化规律及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LrAN2是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中的MYB基因,与黑果枸杞果实中花青素的积累有关.本研究以野生型大西洋、2种转LrAN2大西洋株系(LrAN2oe#66和LrAN2oe#200)为试验材料,检测不同组织中的花青素和SGAs含量,并对SGAs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分析.pH示差法检测花青素发现,仅在转基因植株(LrAN2oe#200)叶片中检测到一定量的花青素(12 mg 100 g–1 FW).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SGAs发现,3个材料不同组织SGAs含量变化为叶片>薯皮>薯肉.薯皮中的SGAs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薯肉中LrAN2oe#66的SGAs含量较对照降低、LrAN2oe#200对照显著增加1.3倍,但未超出安全标准(0.2 mg g–1 FW);叶片中LrAN2oe#66的SGAs含量较对照增加1倍、LrAN2oe#200较对照显著增加3.8倍.qRT-PCR分析基因表达量发现,StHMG1和StSGT2基因受到LrAN2基因的调控在转基因植株中显著上调.本研究结果对马铃薯植株中花青素含量的积累具有指导意义,为进一步解析马铃薯资源中花青素及SGAs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高产抗条锈春小麦新品种-青麦11号
《麦类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麦11号(原代号08-10-8)是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育成的春小麦新品种,2008年以青春39为母本、04-11号为父本,通过杂交经多年系谱法结合抗条锈病鉴定选育而成。2022年3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青审麦2021002。1 特征特性青麦11号芽鞘白色,幼苗半直立、深绿色、无茸毛。叶耳白色,叶色中绿,旗叶上举。


共和盆地东缘人工植被演替序列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格局
《青海大学学报 》 2023
摘要:为了解共和盆地东缘不同类型人工群落演替序列下的物种多样性格局,以共和盆地东缘发育15年的典型草本、灌木、乔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法对演替序列下人工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特征展开研究,以期揭示区域人工植被的多因素恢复过程和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1) 3个演替序列共出现植物种数10种,分属于6科10属。其中,杨柳科、禾本科、豆科种数较多,共计5属5种,各占总属数和种数的50%。(2)生活型多年生草本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群,优势种为披针叶野决明(Thermopsis lanceolata)、乌柳(Salix cheilophila)和青杨(Populus cathayana)。(3)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由草本到乔木林演替序列、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均显著增加,分别增长了200%和166%。(4)体现群落生活环境质量的土壤养分参数也迅速增加,土壤pH趋于中性,土壤肥力得到改善。(5)基于RDA分析,土壤全钾是反映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综上,共和盆地东缘人工群落演替序列的差异能够引起土壤养分特征的改变,进而显著影响土壤全钾的时空变化,表层土壤能够敏感反映群落演替过程中的植被变化。
关键词: 群落演替序列 物种多样性 土壤养分 共和盆地东缘 冗余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