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轮耕方式对旱作区土壤容重、水分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旱作田土壤容重、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为试区玉米高产、水分高效持续利用型耕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4~2016年在兰州市榆中县清水驿乡孟家山村玉米田开展连续免耕(NT)、连续深松(ST)、连续翻耕(PT)、深松、免耕及深松轮耕(ST/NT/ST)、免耕、免耕和深松轮耕(NT/NT/ST)、翻耕、免耕及翻耕轮耕(PT/NT/PT)、翻耕、免耕及深松轮耕(PT/NT/ST)和深松、翻耕及深松轮耕(ST/PT/ST)8种耕作模式试验,测定了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0~60 cm土层,随土层的增加土壤容重呈先增后降,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最高。轮耕模式均能降低土壤容重,以ST/PT/ST轮耕模式最低,其次为ST/NT/ST,较PT提高了1.24%、0.25%;玉米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变化与降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同步性,免耕有益于提高耕层土壤水分,深松与翻耕轮耕则会促进土壤水分的下渗,免耕与深松轮耕更有利于深层土壤水分的提高;NT/NT/ST轮作能显著提高玉米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ST/NT/ST次之,较单一耕作(NT、ST、PT)相比,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1.20%、4.80%、19.77%,0.78%、1.89%、16.45%;3年产量比较,ST/NT/ST轮作模式显著高于其他耕作处理,ST/NT/ST较单一耕作(NT、ST、PT)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5.97%、3.56%、15.75%;轮耕模式下的WUE较单一耕作(NT、ST、PT)高,以ST/NT/ST轮耕模式最高。在8种轮耕模式下,ST/NT/ST(深松、免耕及深松)轮耕模式下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最佳,生产能力最强,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是旱作区玉米田最适宜轮耕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用高粱营养价值及人工瘤胃降解特性
《草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甘肃河西盐碱地区海牛、大卡、大奖1180、大奖3180四个饲用高粱(Sorghum bicolor)品种各生育期不同部位的营养价值变化规律,利用常规化学成分分析和体外模拟发酵产气技术测定了4种饲用高粱品种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的主要营养成分、体外消化率和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产气量。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4个品种饲用高粱株高、鲜重、茎叶比在显著增加,其中海牛鲜重和茎叶比最高,大奖1180鲜重和茎叶比最低。同一品种不同部位的粗蛋白含量也不同,大致为茎秆<全株<叶。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各品种植株内粗蛋白、粗灰分含量显著下降(P<0.05),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上升,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海牛和大卡全株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较另外2个品种低,使得饲草的饲喂价值也相对较高,同时海牛和大卡茎秆、叶及全株也含有较高的可溶性糖。海牛和大卡的72h体外发酵产气量、瘤胃液氨态氮浓度及干物质消失率较其他2个品种高,甲烷产量在4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考虑来看,海牛和大卡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饲喂价值,是优良的饲草品种,很适合在甘肃河西干旱盐碱地种植。
关键词: 饲用高粱 生育期 农艺性状 生物学特性 营养价值 饲喂价值 体外发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叶黑柴胡与狭叶柴胡幼苗生长动态及生理指标比较分析
《中国中药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柴胡属的小叶黑柴胡与狭叶柴胡为试验对象,采用露地直播栽培的方法对比分析两者间的幼苗生长发育动态、生物量积累、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SOD,POD,CAT,APX等的活性,旨在为小叶黑柴胡引种驯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叶黑柴胡幼苗根粗、根长、株高、叶片数等形态指标和生物量积累均低于狭叶柴胡,抗氧化酶SOD,POD活性显著低于狭叶柴胡(P<0.05),CAT,APX活性低于狭叶柴胡但差异不显著,而MDA含量却显著高于狭叶柴胡(P<0.05)。由此可知,野生小叶黑柴胡经引种驯化后相对于栽培狭叶柴胡,其植株生长速率较慢,其抗逆性也相对较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3个大豆品种在甘肃不同生态区的适应性分析
《甘肃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对13个大豆品种在甘肃不同生态区进行了产量鉴定并分析其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产量及适应性表现各异。其中陇中黄601平均单株荚数60.7个、单株粒数126.9个、单株粒重30.55 g、百粒重24.07 g,中作071平均单株荚数67.1个,单株粒数162.3个、单株粒重30.16 g、百粒重18.59 g,2个品种具有协调的群体结构能充分发挥品种的产量潜力。陇中黄601产量达到3 261.11 kg/hm2,较对照晋豆19增产16.70%,互作效应值0.864 4,互作方差0.271,互作变异系数8.86%;中作071产量为3 033.33 kg/hm2,增产8.55%,互作效应值0.450 3,互作方差0.009,互作变异系数1.77%。2个品种均表现出较高的丰产和稳产能力,在不同生态区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可在甘肃省中东部旱地和河西灌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陇东旱塬区光敏型高丹草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于2014、2015年连续两年选用两个品种的光敏型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大卡"和"海牛"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采用全膜平铺穴播的方式,以8.33万、12.50万和16.67万穴·hm-2 3个种植密度进行种植,比较了各处理的生长发育指标和草产量的异同。结果表明,在生育期方面,品种间从孕穗期开始后差异明显。在农艺性状方面,"海牛"两年的分蘖数和全株叶片数均高于"大卡",其他各性状均以"大卡"最高;两个品种的茎粗、分蘖数、全株叶片数、节间数、单株鲜重、单株叶重和单株茎重连续两年均随着密度的加大而减小,呈负相关关系;主茎叶片数随密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产草量方面,连续两年"大卡"的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均高于"海牛";鲜草产量均在8.33万穴·hm-2处理下最高,且呈现出随着密度的增加鲜草产量下降的趋势;干物质产量丰水年2014年在16.67万穴·hm-2处理下最高,欠水年2015年在12.50万穴·hm-2处理下最高。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采用全膜覆盖方式种植光敏型高丹草时,品种应选择"大卡",在有灌溉条件或降水较多的地区,以16.67万穴·hm-2种植密度为宜;而在降水较少且无灌溉条件的地区,以12.50万穴·hm-2种植密度为宜。
关键词: 旱作种植 全膜覆盖 密度调控 高丹草 生长发育 产草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断奶日龄对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 2018
摘要:为研究甘肃中部旱区萨寒杂交一代羔羊断奶日龄对采食量、体重、体尺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分组试验设计,选择健康的小尾寒羊×萨福克羊初生羔羊1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5只(公羔15只,母羔10只),分别于45日龄(Ⅰ组)、60日龄(Ⅱ组)、75日龄(Ⅲ组)和90日龄(Ⅳ组)(对照组)断奶,试验期120 d。结果表明:(1)60日龄断奶对羔羊后期采食量影响相对较小,而45日龄断奶对羔羊造成的伤害较大,对其后期发育严重不利。(2)45日龄前各处理组体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120日龄时Ⅱ组羔羊体重(27.25 kg±0.349 kg)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0日龄前各处理组间日增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出生~120日龄日增重Ⅱ组>Ⅰ组>Ⅲ组>Ⅳ组(分别为0.20 kg,0.19 kg,0.18 kg,0.17 kg);断奶日龄对羔羊体尺影响不大。(3)羔羊饲养利润Ⅱ组(330.66元)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Ⅱ组母羊繁殖效率经济效益(1 256.49元)最高。说明在甘肃中部旱区萨寒杂交一代羔羊选择60日龄断奶更为适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晚熟玉米新杂交种德丰717选育报告
《甘肃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玉米杂交种德丰717是以自选系WC658为母本,自选系L76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普通杂交种。在2014—2015年甘肃省中晚熟水地A组区域试验中,德丰717平均折合产量14 947.5 kg/hm~2,较对照品种沈单16号增产10.03%;在中晚熟旱地A组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11 463.0 kg/hm~2,较对照品种沈单16号增产8.74%。德丰717属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39 d。苗期生长势强,成株生长旺盛,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株型紧凑,抗倒伏。株高310 cm,穗位高121 cm,穗长19.8 cm,穗粗5.1 cm,果穗筒形,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千粒重384.4 g。适合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及陇东地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保鲜剂对百合鳞片常温贮藏期间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2018
摘要:以兰州地产鲜百合为试材,采用0.5 mmol/L水杨酸和6 mg/L二氧化氯两种保鲜剂分别浸泡鲜百合鳞片5 min和10 min,并常温下贮藏的处理方法,研究不同保鲜剂处理对百合鳞片贮藏过程中褐变度、抗坏血酸(Vc)含量、总酚、黄酮以及抗氧化活性等指标的影响,通过品质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确定水杨酸和二氧化氯的保鲜效果及其最佳使用浓度。结果表明,水杨酸和二氧化氯均可有效保持百合的感官品质,延缓营养物质的流失。其中以0.5 mmol/L的水杨酸浸泡10 min的处理效果最好,能够更好地延缓百合鳞片的褐变,抑制Vc、总黄酮、总酚含量的下降,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提高了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
关键词: 保鲜剂 水杨酸 二氧化氯 百合 贮藏保鲜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地膜在不同覆膜方式下的控草效果及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陇东旱塬区杂草严重发生条件下,试验测定了3种地膜在不同覆膜方式下的控草效果及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以全膜双垄沟播、半膜平作和半膜垄作方式覆膜,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93%以上,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76%以上;白色地膜以半膜垄作和半膜平作方式覆膜对阔叶杂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禾本科杂草作用微弱或无效,以全膜双垄沟播方式覆膜可引起杂草大量发生。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以全膜双垄沟播方式覆膜,均可明显改善玉米主要农艺性状,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及效益,玉米产量较半膜垄作分别增产22.17%和24.78%、较半膜平作分别增产9.23%和5.74%,纯收益较半膜垄作分别增加3 553.13元/hm~2和3 828.78元/hm~2、较半膜平作分别增加1 343.46元/hm~2和736.30元/hm~2;白色地膜以全膜双垄沟播、半膜平作和半膜垄作方式覆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均较覆盖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有明显下降。因此,在杂草严重或较重发生的地区,推荐采取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全膜双垄沟播方式覆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