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施肥对食用百合植株氮磷钾分布、鳞茎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用百合作为药、食兼用型植物,近年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其产品远销海内外。食用百合的地下鳞茎部分具有食用品质优良、营养丰富、药用价值突出的特点,因此有着很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和研究意义。通过梳理众多学者依食用百合施肥效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食用百合高产优质的栽培工作的开展及相关施肥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助力农田食用百合的生产实现"高产量、优品质"这一长远目标。通过借助CNKI文献库资料,分析了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对食用百合在生产过程中关于大田施肥的现状和研究进展,重点就施肥对食用百合中氮、磷、钾分布的影响,对食用百合地下鳞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和总结。食用百合在栽培过程中,虽然各地区的百合的施肥量和时期不一,但均以施钾量的变化为关键,其次是氮肥和磷肥。为解决食用百合地下鳞茎近年来出现的产量下降、品质低劣等问题,提出研究发展趋势:(1)多种耕作措施的应用;(2)生物有机肥的施用;(3)专用肥施用;(4)施肥对百合植株代谢物质影响的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绣球小冠花提取物的除草活性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以黄瓜、小麦、油菜和高粱为供试对象,用种子萌发法测定绣球小冠花地上部分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醇3种溶剂提取物的除草活性。结果绣球小冠花的乙酸乙酯、乙醇溶剂提取物对4种供试作物均显示出很强的抑制生长作用,质量浓度达100 mg/m L时对黄瓜、小麦、油菜和高粱幼苗、幼茎的抑制率均为100%。低质量浓度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麦幼根及幼茎的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0.5 mg/m L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黄瓜、小麦、油菜、高粱幼茎和幼根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11.57%、73.35%、3.06%、47.20%和65.06%、61.8 5%、29.96%、2.98%;1.0 mg/m L的乙醇提取物对黄瓜、小麦、油菜、高粱幼茎和幼根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52.07%、22.58%、12.23%、0.93%和84.57%、24.47%、56.25%、0。表明绣球小冠花乙酸乙酯和乙醇提取物具有优秀的除草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规格组装式日光温室温度环境及生产性能分析
《中国蔬菜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组装式日光温室近年来在甘肃省得到推广应用,对甘肃省靖远县建造的4种不同规格组装式日光温室温度环境性能进行观测。结果表明,4种组装式日光温室由于建造参数不同,温度条件差别较大,1月最低温度相差4.1℃;组装式日光温室具有升温速度快、降温速度也快的特点,1月平均升温幅度较土墙温室高2.4~5.6℃,平均最高温度可达35.7℃,平均最低温度5.7~9.8℃,较土墙温室低1.2~5.3℃;随外界气温回暖,3月组装式日光温室温度条件优于土墙温室。甘肃省靖远县组装式日光温室1月适宜叶菜生产;2月以后,随天气回暖和温室条件的改善,可进行早春茬茄果类和瓜类蔬菜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镰孢菌对青稞叶片细胞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抗病青稞品种NQK-01-03和感病品种甘青2号受到燕麦镰孢菌侵染后其叶片细胞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本研究采用室内接种燕麦镰孢菌的方法,测定病原菌侵染后青稞叶片细胞膜和叶绿体等结构,以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规律。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正常的青稞叶片颜色均一,且呈深绿色;而发病的青稞叶片叶脉绿色褪去,呈黄绿或黄白交替症状,透光率增强。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发病叶片细胞膜和叶绿体均受到严重破坏和断裂,叶肉细胞皱缩变形。发病抗感青稞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为1.03、0.85 mg·g-1,电解质渗漏电导率分别为53.23、56.20 Ws·cm~(-1),较未发病均有所降低。燕麦镰孢菌侵染后,NQK-01-03和甘青2号的净光合速率(Pn)分别为8.30和4.62μmol·m~(-2)s~(-1),气孔导度(Gs)分别为0.13和0.07 mol·m~(-2)s~(-1),蒸腾速率(Tr)分别为6.71和3.74 mmol·m~(-2)s~(-1),上述3个指标均有所降低,而胞间CO2浓度(Ci)升高,分别为312.57和310.32μmol·mol-1;NQK-01-03和甘青2号的光饱和点分别为925.86和831.86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7.73和14.81μmol·m~(-2)s~(-1),暗呼吸速率分别为-3.74和-5.02μmol·m~(-2)s~(-1),上述3个指标均有所降低,而光补偿点升高,分别为31.80和41.23μmol·m~(-2)s~(-1);CO2饱和点降低,分别为825.80和799.36μmol·m~(-2)s~(-1),而CO2补偿点升高,分别为76.49和81.13μmol·m~(-2)s~(-1)。青稞植株叶片水分、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有所降低,而粗纤维含量升高。本研究为阐明青稞茎基腐病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青稞 燕麦镰孢菌 细胞结构 光和CO2响应 生理生化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土丘陵沟壑区旱作农业轮作模式综合评价
《水土保持通报 》 2018 CSCD
摘要:[目的]以不同轮作模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优化兰州市旱地区作物种植制度。[方法]以马铃薯(P)、玉米(M)、蚕豆(B)为供试作物,开展9种年际间轮作模式试验,分别为:(P-P-P),(M-M-M),(B-B-B),(P-M-P),(P-B-P),(M-P-M),(M-B-P),(B-B-P),(M-M-B)。测定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马铃薯轮作模式(P-M-P,P-B-P,M-P-M,M-B-P及B-B-P)能显著减少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对40—60cm土层的土壤容重没有显著影响;不同作物轮作下土壤含水量、耗水量影响大小相似:玉米>马铃薯>蚕豆,水分利用效率受作物种类影响大小为:马铃薯>玉米>蚕豆,其中轮作模式以M-M-M下土壤含水量最低、耗水量最大,B-B-P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同种作物轮作产量均高于连作产量,如2016年P-M-P,P-B-P,M-B-P,B-B-P较连作P-P-P产量分别提高了40.37%~79.28%,M-M-B蚕豆轮作较B-B-B连作增产23.56%,M-P-M轮作较M-M-M连作玉米产量提高10.51%;不同轮作模式经济收益大小与连作相比,轮作更利于产量与经济收益的提高。[结论]综合土壤容重、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经济效益,P-B-P与P-M-P轮作模式,能改善土壤环境、提高产量与经济效益可作为主推轮作模式。M-B-P轮作模式经济效益次之,但水分利用效益较高,能作为协调水分利用的种植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厚皮甜瓜新品种‘银韵’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银韵’是由‘09W26’ב09W28’杂交选育出的中熟厚皮甜瓜新品种。果实椭圆形,果皮白色,果皮光滑细腻。果肉淡橘红色,种腔小,果肉厚4.5~5.0 cm,单果质量2.24 kg。果实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ω,后同)为16.5%,松脆爽口,品质好。在兰州地区(北纬36.0°,东经103.2°)早春3—6月栽培,全生育期95 d左右,果实发育期45 d,易坐果,抗逆性好,抗甜瓜白粉病和霜霉病,贮运性好。适于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栽培。666.7 m2产量为3 560 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豌豆根腐病病原菌在寄主体内的分布
《甘肃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从豌豆病株和健株的毛根、根、茎、枝、豆荚主脉、果实中分别分离获得的根腐病病原菌有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链格孢菌。3种病原菌在豌豆病株和健株上均有分布,病株的病原菌分布明显高于健株,且镰刀菌为优势种群,占样品总数的55.6%,是导致豌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豌豆根腐病病原菌的分布集中于根茎部,在病株的茎分枝、豆荚主脉及果实等部位则主要分布着链格孢菌,表明镰刀菌根腐病主要以土壤带菌传播为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