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免疫增强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海洋水产研究 》 2003 CSCD
摘要:免疫增强剂作为一种有效控制鱼类疾病的物质,在水产养殖中已得到广泛地应用。目前较常用的免疫增强剂主要有合成化学剂类、微生物类衍生物、动植物提取物、维生素以及激素和乳铁蛋白等。国内外对多糖、几丁质、乳铁蛋白等在鱼虾中的抗病作用做了大量报道,对促生长作用的免疫增强剂(VB、VC、生长激素、促乳素等)也有过不少研究。在虾贝类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免疫增强剂主要是通过激活吞噬细胞、激活酚氧化酶活力等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在鱼类免疫系统中则主要表现为激活抗菌溶菌活力、提高抗体免疫效应以及激活补体等。机体内的免疫活性与机体的抗病能力密切相关,免疫增强剂能有效增强免疫因子的活性,对控制细菌性病原(鳗弧菌、分支杆菌等)和病毒性病原(对虾白斑病毒、鲤痘疮病毒等)有重要意义。在给予免疫增强剂的途径中,注射法是最有效的方法,口服法和浸泡法因其使用便捷也有过不少报道,但这两种方法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使药效受到影响。过多、过量的服用免疫增强剂会导致机体的免疫抑制。然而,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免疫增强剂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总体上来说,免疫增强剂能有效降低水产动物的患病几率,促进机体生长。但我们必须看到它不是对所有疾病都能起到积极的预防效果,因而在?


秋季黄海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85年和2000年秋季渔业生物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海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渔业资源优势种的组成随区域和时间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黄海北部和中部渔获种类组成相似性较高,北部与南部、中部与南部的相似性较低;黄海渔获生物种类组成年间相似性较高,为65。进一步的单因子ANOSIM分析表明黄海底层鱼类群落不同区域和年间种类组成没有显著性差异。黄海渔业生物多样性由北向南递减。与1985年相比,2000年鱼类群落长度谱表现出小型种类和小个体增多,大个体减少,且长度范围变小;主要优势种的长度组成也呈现小型化趋势。长度谱区域变化则是从北部向南部小个体数量增多,大个体数量减少。


印楝素对鱼的毒性及在鱼类寄生虫病防治上的应用
《农药学学报 》 2003 CSCD
摘要:为探讨印楝素作为鱼用杀寄生虫药物开发的可能性 ,选用 ISO推荐的斑马鱼 Brochydainorerio为试材研究了印楝素对鱼的急性毒性。印楝素对斑马鱼 4 8h和 96h的 L C50 值分别为 4 1.9和2 3.3mg/L ,属中低毒鱼药。采用安全系数 0 .1,印楝素对鱼的安全浓度为≤ 2 .3mg/L。采用鲤鱼Cyprinus carp io L inn.鱼种为试材 ,研究了印楝素对鲤鱼外周血细胞微核产生率的影响。试验表明印楝素不会诱导鲤鱼外周血细胞染色体突变产生微核 ,可认为其对养殖鱼类没有致突变性。在研究了印楝素对鱼类安全性的基础上 ,将其应用于鱼类寄生虫病——车轮虫病 Trichodina sp.的防治 ,在鱼的安全浓度范围内 ,印楝素对车轮虫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且呈一定的剂量 -效应关系 ,表明印楝素具有较好的鱼用杀虫药物开发前景


中华鲟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基因的原核表达
《水产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鱼类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的功能并探索其在水产品加工和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潜力,将改造后的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cystatinCcDNA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BV220,构建表达cystatinC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该工程菌经温度诱导、SDS PAGE检测,在约12.4kD处有一特异蛋白带,该特异蛋白的含量约为菌体总蛋白的25%。重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经洗涤、溶解、透析、复性后纯度为85%,实现了中华鲟cystatinC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木瓜蛋白酶活性抑制实验结果表明该重组cystatinC具有明显的酶活抑制作用。
关键词: 中华鲟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原核表达 蛋白酶抑制活性


斑节对虾的日粮脂类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对脂类消化率的影响
《水产科技 》 2003
摘要:通过测定系列配合日粮中脂类及其脂肪酸消化率,估测斑节对虾的最佳脂肪酸和脂类需要量。当日粮脂类含量为45、75和105g/kg 时,其总脂消化率相似,而日粮脂类含量为135g/kg 时其总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总脂消化率不受脂肪酸组成影响,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为17g/kg 和总脂含量大大超过45g/kg 的日粮除外。长链高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20:5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表现出最高消化率。具有不饱和键的脂肪酸,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18:1n-9)消化率较高。长链饱和脂肪酸消化率最低,且随着脂肪酸链长度的增加,其消化率降低。该研究结果清楚表明:日粮中脂类含量影响自身消化率,其总脂的脂肪酸组成影响总脂和各自脂肪酸消化率。


富营养化水体生物净化效应的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 2003 CSCD
摘要: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已成为当今世界性难题 .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是调控水生生态系统结构 ,使其恢复自然、健康和稳定的水生生态系统功能 ,提高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能力 .水生高等植物及水生植被是水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 ,它们个体大、生长周期长、吸取和储存营养物质的能力强 ,保持和恢复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种群可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 ,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使水生生态系统结构更加稳定 .水生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可直接捕食浮游植物 ,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 ;而改变鱼类种群结构可提高浮游动物的生物量 ,从而间接控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 ,达到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 .我国的生物净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今后在水生高等植物及水生植被生物净化的关键技术及优化水产养殖新模式技术研究方面有待提高 ,这将对我国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及水体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栉孔扇贝病原感染与病害发生关系探讨
《水产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电镜负染技术检测自然海区养殖和人工感染试验的栉孔扇贝组织提取液,分别发现病毒和类立克次氏体(RLO)两种病原体。动态检测两类病原体感染状况与整个养殖期间栉孔扇贝发病死亡情况,结果表明,养殖期间病毒感染率在80%~100%之间,最大感染强度出现在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7、8月份。人工感染病毒的栉孔扇贝,其病毒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时期相当。而两种情况下栉孔扇贝类立克次氏体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未见明显变化。综合分析表明,病毒可能是造成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体。


延迟投饵对杂交鲟仔鱼生长、存活和体成分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杂交鲟(Huso huso ×Acipenser baeri )仔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 8个处理组,每组100尾(各设2个平行组),分别在孵化后6 d(对照组)、8 d、10 d、12 d、14 d、16 d和18 d开始投喂冰冻卤虫和碎水蚯蚓(以质量比1:1混合),5 d后只投喂碎水蚯蚓。第8组为饥饿组,从不投饵。水温17 ℃,实验周期30 d。结果显示,仔鱼于孵出后8日龄进入混合营养期;10日龄左右是仔鱼开始加速生长的关键时期;12日龄仔鱼进入外源性营养期。随起始投饵时间的延迟,仔鱼的全长、湿重、干重和粗蛋白含量下降,鱼体水分含量则随之升高。但对照组、8日龄及10日龄起始投喂组之间的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14日龄及其以后各起始投喂组仔鱼的生长和鱼体生化成分则与上述各组存在显著差异(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