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麦类作物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是甘肃省农科院1987年以叙利亚国际旱农研究中心抗旱大麦品种S-3作母本,以优质、丰产、抗逆、抗病性强的匈牙利品种法瓦维特作父本杂交,经多年选育而成。该品种1999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甘啤3号以其高产、抗逆性强和酿造品质优良受到广大生产者和啤酒酿造企业的欢迎。2002年以来甘啤3号在甘肃省每年种植面积达6.67万hm2,成为甘肃省继法瓦维特之后又一啤麦主栽品种,并在新疆、内蒙古、宁夏和青海等省区开始示范推广。甘啤3号2003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利用糜子野生种进行旱地糜子育种的实践
《作物杂志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糜子是干旱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野糜子是广泛分布于糜子栽培地区的糜子近缘野生种,长期的进化与生态适应造就了野糜子具有很强的耐瘠性、抗逆性和适应性。因此,在糜子育种中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利用糜子野生种进行旱地糜子种质创新和品种遗传改良,是丰富糜子杂种后代遗传基础,选育优良糜子新品种的有效途径。


甘肃省灌漠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合传统统计与地质统计学方法对甘肃省河西地区武威灌漠土有机质、NH4+-N、有效P及K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定的四种土壤养分含量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变异系数在20.299%~53.812%之间,土壤NH4+-N及有效P含量的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53.812%及51.347%;土壤K和有机质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3.155%和20.299%。地质统计学分析表明该区域土壤P、K有效含量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其块金值/基台值[C0/(C0+C)]分别为8.031%和0.560%;土壤NH4+-N及有机质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C0/(C0+C)]分别为39.111%和32.351%。土壤有机质、NH4+-N、速效P及K等含量的最大相关距在129~2354m之间,其中土壤有效N含量的最大相关距最长(2354m),有机质含量次之(981m),K含量最短(129m)。土壤OM及NH4+-N的分形维数分别为1.891和1.912,土壤有效P及K的分形维数均为1.984。随机因素如种植制度、施肥方式等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质及氮的影响较大,而对土壤磷、钾的影响较小。该土壤性质的克立格插值结果显示出一定的空间相似性,显示地质统计学方法可用于分析土壤肥力在空间上的变异。


山杏下胚轴再生不定芽影响因子研究(英文)
《果树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山杏成熟种子在改良MS培养基上培养获得下胚轴,将其切段后培养在改良MS培养基+TDZ2.0mg/L+NAA0.5mg/L的再生培养基上,经15d的暗期培养后,其再生频率可达到37%以上。试验表明分裂素TDZ促进不定芽再生的效果优于6-BA,生长素NAA效果优于2,4-D,2-3周龄的下胚轴再生效果较好,但下胚轴的取材部位对再生无显著影响。


兴电灌区主要带田系统生产力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肃省兴电灌区6种主要带田系统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各种种植模式干物质积累量为12137.3~28408.9kg/hm2,等价产量为15734.7~33198.2kg/hm2,粗蛋白产量在1794.3~2283.2kg/hm2,总体都比较高;能量的投入为1.6359×1011~2.3942×1011J/hm2,产出为2.0709×1011~4.3290×1011J/hm2,都高于全国中产地区同类型带田的平均值,但能量的产投比不高,只有1.27~1.98,主要是由于无机能中灌溉用电的投能太高;对≥0℃积温、降水量、辐射量利用的时间效率分别为90.0%~93.1%、90.7%~94.0%、83.8%~87.5%,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对光能的利用率分别为0.53%~1.05%和0.24%~0.45%;6种模式的总产值在10314.75~12682.34元/hm2之间,纯收益在5497.50~8061.75元/hm2之间,胡麻/黄豆和玉米/蚕豆带田是经济效益较高的模式;带田系统的生产优势度小麦/黄豆、玉米/豌豆、玉米/蚕豆带田较高,但稳定性较差,增产潜力的发挥还需要综合农艺措施的配套实施。
关键词: 带田 系统生产力 能量投入和产出 经济效益 生产优势度 系统稳定性 兴电灌区


扁桃树杆腐朽病的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革裥病菌LenzitesalbidaFr.侵染扁桃树杆后引起树杆腐朽、枯死。白革裥菌担子果呈银白色,扇形,平伏,反卷,复瓦状排列,有短绒毛,菌盖宽0.5~2.2cm,半径0.8~2.0cm,边缘薄而锐,波浪状,菌肉白色,厚1.0mm;菌褶放射状,间距0.5mm,干后呈淡灰紫色。孔口0.5mm,孔腔扁圆桶形,宽0.2mm,高0.4mm,后期破裂。孢子无色,腊肠形,7.4~11.1×3.7~4.5μm。调查了15个品种的感病性。白革裥病菌是扁桃上的一种毁灭性新病害。


外源DNA导入小麦的分子育种实践
《麦类作物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具有高光合效率的C4植物高粱的DNA导入普通小麦陇春13,成功选育出了高产、抗逆、耐盐碱小麦新品系89122,较原受体增产21.06%,在盐碱地比当地主栽品种V 26增产10.5%,比原受体增产22.5%,光合效率明显提高,通过RAPD鉴定表明,高粱基因组部分片断已经整合到了小麦染色体中。将高粱、玉米、谷子、小麦、长穗偃麦草、大麦、硬粒小麦等33份材料的基因组DNA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转入普通小麦,创造了大量具有利用价值的变异材料,同时选育出一系列的小麦新品系,并且应用于生产中。经过表型鉴定、生化分析和分子等水平的综合研究表明,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创造的新品系和中间变异材料绝大多数变异性状不以孟德尔规律遗传,而表现为母性遗传特征,这比以农杆菌为代表的单基因转基因技术更具有优越性,对数量形状控制的表型来说更具有意义。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分子育种 转基因 花粉管通道法


春小麦根系木质部导管与其抗旱性的关系
《麦类作物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植物根系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及春小麦根系木质部导管与其抗旱性之间的关系,以自然条件下和室内生长的6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考察了其苗期根系木质部导管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中央大导管及周围小导管直径都趋于减小,且并非线性减小,而是趋集于某一较小值的区域。抗旱性较强的品种中央大导管消失或缩小为中央旁导管,周围均匀、细小的小导管以中央旁导管为中心形成了密集的导管群,马蹄形细胞异常明显,排列整齐而均一;抗旱性较差的品种中央大导管大而少,异常突出,同等直径的根中周围小导管相对较少。研究结果说明,在不同水分胁迫下,不同春小麦品种在导管结构上对水分亏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反应性和适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