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648条记录
河西绿洲灌漠土长期施肥效应及土壤生产力演变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张掖绿洲灌漠土连续21 a长期肥料试验结果表明:与无肥处理产量下降相对照,施肥的增产效果逐年提高,平衡施肥增产幅度显著大于单施氮肥。单施氮肥处理土壤生产力水平由第1轮作周期的89.8%降为第7轮作周期的28.5%;在不施用有机肥条件下,种植到第3轮作周期时作物开始对施钾有反应,施钾增产率为5.5%~22.7%;氮磷钾化肥长期配合施用,作物产量水平持续不减,土壤生产力平均达93.5%,表明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并不破坏土壤生产力。有机肥与氮肥配合施用,其交互作用为正效应;有机肥与磷、钾化肥配合施用交互作用为负效应。不施任何肥料时,绿洲灌漠土土壤生产力平均下降59.6%(第1~4轮作周期);到第5~7轮作周期时,土壤生产力下降幅度保持在16.7%~22.7%相对较低且稳定的水平;化肥对作物产量的贡献份额平均为50.5%;有机肥贡献份额为21.6%;土壤自然肥力贡献份额平均为19.0%。

关键词: 长期施肥 肥料效应 产量贡献份额 土壤生产力 灌漠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舟蛾科昆虫种类调查

植物保护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调查基本明确了甘肃省舟蛾科昆虫的种类分布和发生危害状况,对其优势种群的发生危害特点进行了简述,并对防治策略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农业昆虫学 舟蛾科昆虫 种类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A-PAGE鉴定谷子遗传多样性

作物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啤酒大麦垄畦沟灌节水配套技术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正交设计,对啤酒大麦在“垄畦沟灌”种植条件下的次灌溉量、灌溉次数、品种、播种量4个可控因子对产量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4个因子对产量影响作用次序为灌溉次数、次灌溉量、播种量、品种。确定了高产最优因素位级为:次灌溉量1 200 m3/hm2,生育期灌4次水,选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多穗型品种(8812)或分蘖力弱的大穗型品种(中品B98-7),播种量150 kg/hm2。并以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参试4 因子对产量影响的、可用于预报的回归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产≥6 000 kg/hm2各不同产量段优化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可以提供生产示范印证。

关键词: 啤酒大麦 垄畦沟灌 选优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夏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氮、磷、钾和播种量4因素对半夏产量影响。方法:采用4因子3水平正交组合试验与单因素试验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对产量作用效果依次为播种量>氮>钾>磷;其合理施肥水平为施N48.0-96.0kg·hm-2,P2O590kg·hm-2K2O90.0kg·hm-2,播种量为3000.0-3750.0kg·hm-2。

关键词: 半夏 施肥 播种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蔬菜硝酸盐的积累机制及控制途径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5 CSCD

摘要:综述了蔬菜硝酸盐的积累机制、污染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的有效措施: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结合常规育种手段培育低硝酸盐含量的蔬菜品种;采取适宜的栽培模式;科学的施肥方式;食用前安全加工处理及市场安全性检测等。

关键词: 蔬菜 硝酸盐 积累机制 控制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小麦抗条锈病新品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理生化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将高梁总DNA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小麦感病品种甘麦8号,D2代出现了2株对条锈病免疫的变异株;D5代有9个株系抗条锈性已经稳定,用混合菌和分生理小种鉴定,对条中29、30、洛13 、水14、水14中梁17—s、HY3、条中31号表现免疫,通过侵染型基因测定,表明所获得的新品系89144组织中SOD活性升高,在原受体甘麦8号接种条锈菌后SA含量也有升高,但并不伴随有CAT活性下降和SOD活性升高以及H2O2含量的升高,推测SA为CAT过氧化活性提供一个电子的过程中SA的量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并且与CAT的时序调节相配合,据SA结合态和游离态含量的变化动态,推测SA信号传导途径的上游应该还有一些机制在起作用,同时抗条锈新品系89144具有SA信号传导途径。

关键词: 春小麦 抗条锈新品系 生理生化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穗偃麦草DNA导入引起的冬小麦后代性状变异及其遗传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外源DNA导入小麦后引起的性状变异及其遗传规律,应用花粉管通道外源DNA导入技术将长穗偃麦草总DNA导入冬小麦陇鉴127中,调查其后代产生的变异,并进行连续选择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从D1、D2代开始各性状均产生明显的变异,D3代基本趋于稳定。对陇鉴127的4个变异系的方差齐性检验显示主要性状有明显的变化:株高、旗叶面积、单穗粒数变异程度较大;穗长、千粒重性状比较稳定,不易发生变异;分蘖数具有不一致性和不稳定性,易受环境影响发生变异。抗病性鉴定表明,变异后代有个别表现对条锈病免疫或高抗,部分材料兼抗白粉病。说明个别变异材料中已引入了供体抗锈基因,外源基因已进入冬小麦中并得到表达。研究还表明外源DNA导入冬小麦后引起变异的种类多、范围广、幅度大,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但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具有重复性和一定的趋向性。

关键词: 冬小麦 长穗偃麦草 花粉管通道 外源DNA导入 性状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杏下胚轴再生植株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影响山杏下胚轴再生的有关因素,首次获得了山杏下胚轴再生植株。结果表明,经15d的暗培养,山杏下胚轴切段在附加TDZ2mg/L+NAA0.5mg/L的改良MS培养基(1/2NH4NO3)上,愈伤组织诱导率(100%)和再生频率(37.5%)均最高,细胞分裂素用TDZ效果优于6-BA,再生获得的不定芽在改良MS+IBA0.2mg/L培养基上生根率为75.8%。

关键词: 山杏 下胚轴 再生植株 组织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的相对贡献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及地下部种间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了玉米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情况下大麦/玉米间作优势以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玉米不覆膜时,大麦/玉米间作籽粒和生物产量的LER均为1.06,无明显间作优势;玉米覆膜时,大麦/玉米间作籽粒和生物产量的LER分别为1.32和1.30,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玉米不覆膜时,大麦/玉米间作系统养分吸收优势不显著;玉米覆膜时,间作系统具有显著的养分吸收优势。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大麦/玉米间作中籽粒和生物产量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当玉米不覆膜时为间作劣势而无贡献;当玉米覆膜时,地上部、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分别为80%和20%。当玉米覆膜时,地上部和地下部交互作用对间作氮素养分吸收的贡献具有同等重要性(各占50%);对磷吸收的贡献分别占60%与40%,钾则分别为45%与55%。

关键词: 大麦/玉米间作 间作优势 地上部因素 地下部因素 相对贡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