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福建主要茶类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茶叶学报 》 2020
摘要:为比较福建主要茶类的化学成分差异,探讨化学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差异.本研究以绿茶、白茶、青茶(闽南青茶、闽北青茶)、红茶,4类共25批次样本为对象,分析茶叶水提物的化学成分,测定其抗氧化活性,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类茶叶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DPPH清除能力、铁还原氧化能力等存在显著差异(P<0.05),茶叶中的EGCG、ECG、总儿茶素含量变化情况与茶多酚相似.其中,绿茶与白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较相近,闽南青茶与闽北青茶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较为相近.茶叶加工过程中发酵程度弱的茶类,抗氧化能力强.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叶中主要的抗氧化活性物质是茶多酚,总酚含量增减对抗氧化活性强弱有着决定性作用.


茎用芥菜新品种1年2代繁育研究初报
《蔬菜 》 2020
摘要:为了探索福建省茎用芥菜1年2代繁育技术,选择6个茎用芥菜品种,分别进行冬春季正常繁育和夏秋季高山加代繁育的2代繁育试验,并对比各品种2代繁育的生育期、株高、株幅和种子产量.结果表明:所有参试茎用芥菜品种只要通过打破种子休眠、衔接好2代繁育的播种期都能完成1周年2代繁育,夏秋季高山加代繁育的全生育期比冬春季正常繁育平均缩短约50 d;冬春季繁育比夏秋季高山加代繁育株高增加31.2%~132.9%,株幅增加1.5%~21.8%,所有参试品种冬春季繁育的种子产量都极显著高于相应夏秋季高山加代繁育,种子产量增加17.8%~153.6%.


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 2020
摘要:采用91位图助手卫星影像,提取海峡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建设前后的历史卫星影像,通过CAD、Pho-toshop软件结合实地调查对卫星图像进行识别处理,对园区规划前后的景观本底、廊道、斑块等因子进行量化分析;应用景观生态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斑块面积分布指数、景观形状指数、斑块破碎化指数、斑块分维数等对规划建设前后园区的土地利用及景观生态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探索规划人工干扰对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的影响.


不同基因型水稻在贮藏过程中米质性状的变化
《江西农业学报 》 2020
摘要:选取2018年福建省水稻区试的早、晚稻36份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它们在不同贮藏时间(1~12个月)的7项米质指标作了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在1年贮藏期内,早、晚稻供试材料的整精米率、垩白度和透明度的变化较大,且在品种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其中早稻整精米率的变化最为显著;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胶稠度的变化较小;早、晚稻的整精米率、垩白度在贮藏期内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贮藏至6个月时整精米率最高、垩白度最大;早、晚稻的直链淀粉含量随着贮藏时间延长略有下降,且早稻的胶稠度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呈缩短趋势.


一种以还原氧化石墨烯为电子中继体的复合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化学通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种以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为电子中继体的复合光催化体系Pt-RGO/ZnIn2S4-CoPi/BiVO4,并分别利用若丹明B(RhB)的脱色和光催化分解水测试其催化性能.在RhB的光催化脱色实验中,反应3h后,溶液中RhB的脱色率高达99.89%.在光催化分解水的过程中,反应5h之后,复合催化剂体系产H2量达到359.6μmol,产氧量达到196.3μmol.探讨了复合光催化剂体系的工作机理,发现其卓越的光催化水处理效能主要缘于RGO作为电子中继体促进了光生电子在两个复合单体之间的传导,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光催化性能.


"科玉无籽"葡萄生物学特性及设施栽培关键技术
《宁夏农林科技 》 2020
摘要:对2009年课题组在宁夏青铜峡金沙湾葡萄试验地育苗过程中发现的"科玉无籽"无核芽变鲜食葡萄进行了多年生物学特性观察,并总结了设施栽培技术,以期为"科玉无籽"葡萄的推广、利用提供技术依据.


化肥减施对乌龙茶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茶叶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化肥减施模式对茶叶产量、品质、养分吸收、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施肥模式下的经济效益情况,设置了5个处理:不施肥(CK),当地常规施肥(CF),有机替代(OF,化肥减量50.7%)、新型缓释肥(SRF,化肥减量34.4%)和茶树专用生物炭基肥(BF,化肥减量30.3%).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模式相比,各施肥模式下茶叶产量两年平均增幅为14.24%~29.56%;与常规施肥处理(CF)相比,有机替代处理茶叶产量有所降低,新型缓释肥(SRF)和茶树专用生物炭基肥处理(BF)两年平均产量增加3.83%和9.66%,其中BF处理显著高于CF处理(P<0.05).与CF处理相比,各化肥减施模式对茶叶品质成分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BF处理能降低茶叶酚氨比,尤其是秋茶.与CF处理相比,SRF和BF处理能提高茶树新梢氮、磷、钾、钙和镁的吸收量,提高茶树新梢肥料利用率,其中SRF处理新梢肥料贡献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养分回收率两年平均分别增加了3.25%、0.96 kg·kg-1、4.01 kg·kg-1和7.51%,BF处理新梢肥料贡献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养分回收率两年平均分别增加7.63%、1.41 kg·kg-1、3.95 kg·kg-1和13.71%,BF处理效果优于SRF处理.与CF处理相比,新型缓释肥每年每公顷增加纯收入630元,BF处理增加纯收入6995元.茶树专用生物炭基肥模式在闽北乌龙茶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乌龙茶 化肥减施 产量和品质 肥料利用率 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