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马铃薯帚顶病毒基因组克隆与侵染性克隆构建
《中国马铃薯 》 2022
摘要:马铃薯帚顶病毒(Potato mop-top virus,PMTV)能严重影响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的产量和品质,是中国进境植物一类检疫性有害生物.中国广东、云南、四川等地马铃薯上曾零星检测到该病毒的存在.文中报道了一株采自河北省PMTV马铃薯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了该分离物与其他PMTV分离物的遗传进化关系.通过酵母同源重组法构建了该分离物的侵染性克隆,并在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和马铃薯上验证了该分离物的侵染性.研究丰富了对侵入中国的PM-TV的了解,为进一步开展PMTV的致病机理、马铃薯抗病机制以及粉痂菌(Spongospora subterranea)传毒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马铃薯帚顶病毒 侵染性克隆 全基因组 河北分离物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荷斯坦阉牛与公牛育肥效果及脂肪代谢功能的比较
《黑龙江畜牧兽医(上半月)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早期阉割对中国荷斯坦公牛育肥效果和脂肪代谢的影响,试验选择背景一致的13月龄中国荷斯坦公牛和阉牛各3头,用全价育肥混合日粮饲喂3个月,于第30,60,90天清晨饲喂前保定称重,并计算平均日增重.于屠宰前1天采集血液分离血清,测定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瘦素(LEP)和脂联素(ADP)含量.结果表明:与中国荷斯坦公牛比较,阉牛屠宰胴体重提高9.16 kg(P>0.05),平均日增重提高64.95 g(P>0.05);血清TC和TG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血清IL-6和ADP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hs-CRP和LEP含量升高(P>0.05),TNF-α含量降低(P>0.05).说明早期阉割可影响中国荷斯坦公牛的脂肪代谢功能,对育肥效果无增强作用,对脂肪沉积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中国荷斯坦公牛 中国荷斯坦阉牛 育肥效果 脂肪代谢 脂肪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晚疫病对甲霜灵和精甲霜灵抗药性的田间药效试验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为明确甲霜灵和精甲霜灵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选用甲霜灵、精甲霜灵及复配制剂,氟吡菌胺、代森锰锌及其复配制剂作为对照药剂,分别设置常规剂量,通过田间小区药效试验,验证马铃薯晚疫病对甲霜灵和精甲霜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第3次施药后14 d, 30%氟吡菌胺·甲霜灵水分散粒剂、10%氟吡菌胺水分散粒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均大于70%,防效较好,并且持效期较长;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为47.82%~50.15%;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0%甲霜灵水分散粒剂、24%精甲霜灵水乳剂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为25.17%~28.85%,防效较差。综上可知,田间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对甲霜灵、精甲霜灵已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起点农机装备再出发
《农机使用与维修 》 2022
摘要:我国农机装备从零起步,不断发展,特别是"十五"以来快速壮大,产业规模和能力不断提升,研发体系基本形成,产品不断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正向着"从有到全"的方向不断迈进.通过对"十五"以来20年农机装备发展的回顾,围绕我国制造强国、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等重大战略,以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新起点,对农机装备的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 农机装备;新起点;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地早熟禾SnRK2.2基因克隆及非生物胁迫响应分析
《草地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逆境胁迫期间蔗糖非发酵相关的蛋白激酶2(SnRK2)通过磷酸化在植物胁迫信号转导途径中起关键作用,参与代谢和应激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发掘并利用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SnRK2家族基因,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得到SnRK2.2基因,借助生物信息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对其进行分子特征、组织部位以及非生物胁迫下该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研究结果:草地早熟禾SnRK2.2包含典型STKc_SnRK2结构域、蛋白激酶ATP结合信号区、N-肉豆蔻酰化位点等功能域,其与燕麦、小麦同源性最高;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SnRK2.2基因在组织部位中相对表达量为穗>叶>茎>根,该基因可积极响应干旱、盐、低氮、低磷、ABA、BR诱导处理.研究结果为丰富草坪草SnRK2抗逆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草地早熟禾 蛋白激酶 SnRK2.2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硒浓度及硒锌配施对水稻硒含量及品质的影响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摘要:通过对水稻叶面喷施硒肥,探讨了不同浓度的硒以及硒锌配施对增加稻米硒含量、提高产量及改善品质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硒能显著提高稻米硒含量,增加幅度为133.3%~508.3%,随着浓度的升高呈先增高再降低的趋势,以Se3浓度(1.8g/L)稻米硒的增加最高为508.3%,硒锌配施(Se2+Zn)比单施同浓度的硒(Se2)增加了 11.5%,锌硒之间的协同能够促进稻米硒的累积;施硒、锌能够不同程度增加水稻的产量,增产幅度最高可达22.7%,其中以Se2+Zn增产幅度最高,适量的硒对水稻有增产的作用;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硒、锌能够促进稻米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增加,粗蛋白质含量增幅最高可达24.4%,粗脂肪含量增加121%~320%,对粗淀粉没有显著影响;同时,氨基酸总量随着施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4种必需氨基酸(苯丙氨酸、苏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和5种非必需氨基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精氨酸)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可见,低浓度的硒与锌的配合,可达到水稻富硒、增产和改善品质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育秧期钵盘施用全量控释肥显著降低稻田氮素损失风险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将全量控释氮肥由常规育秧大田施肥改为育秧钵盘中施用后,水稻产量及田面水氮素含量动态变化,为提高氮肥利用率、控制稻田的氮素流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湖北省安陆市车站村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华夏香丝'.试验设常规育秧+大田不施肥(CK)、常规育秧+大田常规施肥(FF)、钵盘育秧全量施肥(PF)?3个处理,育秧28天后,调查水稻秧苗生长、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氮磷钾含量.在基肥期、蘖肥期和穗肥期取样,测定田面水中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收获期测产.[结果]与FF处理相比,PF处理的秧苗地下部生物量,地上部氮、磷、钾含量和地下部磷含量分别提高了77%、14.69%、17.47%、3.28%和41.65%,水稻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了6.82%和10.78%?(P<0.05).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PF处理的田面水中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浓度与CK相近,但显著低于FF处理.[结论]在相同施肥水平下,与常规育秧大田施肥相比,在育秧期将控释化肥全部施于水稻育秧钵盘,可显著提高秧苗地下部的生长和养分含量,提高水稻千粒重和产量,同时显著降低水稻整个生育期田面水中全氮和铵态氮浓度,有效控制稻田氮素损失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腐植酸对红小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腐植酸 》 2022
摘要:选用3个红小豆品种(系),通过测定植株地上部干鲜重、株高、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叶面积、荚长、单荚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产量等指标,研究腐植酸对红小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长初期,腐植酸处理的红小豆的植株地上部干鲜重、株高、SPAD值、叶面积等指标均有增加;成熟期,腐植酸处理的“白红9号”、品系“012-27”、品系“1103”3个品种(系)的荚长、单荚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较对照均有增加,产量较对照也均有提高,增产率分别达10.47%、11.59%和10.9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对大豆植株生产发育的影响
《大豆科技 》 2022
摘要:为明确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文章以2020-2021年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创建的39份大豆轮回选择后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在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病圃试验田中进行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病害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对大豆株高、主茎节数、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百粒重及产量有抑制作用,对分枝数有促进作用;使出苗时间、生育期延迟,开花期及成熟期提前.
关键词: 轮回选择 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 生长发育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acillus属嗜盐嗜碱细菌的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Bacillus属由于其成员表现出广泛的多系性以及彼此间几乎没有共同点,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分类和系统发育异常的属.随着测序技术和纯培养技术的进步,自Cohn建立Bacillus属以来,不断有新的菌株从不同生境中被分离,也有许多该属的成员被重新分类为其他的属.Bacillus属由于其具有芽孢的特性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不同环境,其嗜盐嗜碱成员已经成为人们高度重视的双重极端微生物类群,在盐碱的双重压力下经过长期的进化选择,形成了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代谢途径、新的调控机制及与这些生理生化特征有关的新基因类型.因此,针对Bacillus属中嗜盐嗜碱菌的发现历史、分布与分类现状、生理生化特征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以期为嗜盐嗜碱芽孢杆菌新物种资源的挖掘及功能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