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玉米新品种衡单311的选育

玉米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衡单311玉米杂交种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以H23为母本,H72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该品种在各级试验中,表现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适宜河北省春播玉米区推广种植,种植密度45 000~52 500株/hm2。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衡单311 特征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水分状况对小麦叶片超声波信号发射及木质部脆弱性的影响(英文)

作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干旱引发植物木质部导管发生“空穴化”,对植物生长发育及抗旱生理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检测小麦叶片超声波(AE)信号发射的变化,在田间充分灌水及控水条件下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品种石新733主要生育期叶片木质部导管空穴化及气栓塞发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AE信号一般6:00~8:00开始发生,夜间21:00~3:00期间停止。土壤干旱时植株叶片木质部气栓塞发生程度显著高于良好供水的植株。拔节至灌浆盛期控水处理24 h AE总量高于足水处理,其中开花期至籽粒形成初期处理间差别最大,控水处理24 h AE平均为足水处理的4.6倍。但籽粒灌浆中后期控水处理土壤水分胁迫进一步加重时,24 h AE反而下降至接近甚至低于足水处理,出现“AE衰减现象”。叶片AE累积发生值和叶水势(Ψl)的变化关系符合Logistic曲线模型(脆弱曲线)。拟合结果表明,一般小麦Ψl降至约-1.00 MPa时导管空穴化发生速率最高。土壤干旱条件下植株叶片木质部脆弱性显著增高,木质部安全性明显降低。土壤干旱时叶片空穴化和气栓塞增高的主要原因是导管对空穴化的抵御能力下降,而叶水势的影响较小。

关键词: 木质部空穴化和气栓塞 叶水势 脆弱曲线 声发射 冬小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光温室内温室白粉虱及其丽蚜小蜂寄生黑“蛹”的空间分布

华北农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系统调查了日光温室樱桃番茄上温室白粉虱成、若虫及其丽蚜小蜂寄生后的黑"蛹"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植株上的垂直分布:温室白粉虱成、若虫在上部较幼嫩且已充分展开的叶片上的数量最多,单位调查部位平均分别高达1.6,17头;温室内的水平分布:成虫较随机,未见明显的规律;若虫在棚顶通风口正下方、偏阴面的植株上数量最多,单株平均最高达40头,最南端的阳面植株上数量最少,单株平均仅为7头;丽蚜小蜂寄生温室白粉虱黑"蛹"的空间分布:垂直分布在植株上部最多,单株平均达20头;水平分布在近北部甬道的植株上最高,单株平均达88头,最南端植株上最少,单株平均仅3头。表明温室白粉虱成、若虫喜在通风、透光良好且较幼嫩的植株上部取食、产卵和活动,其丽蚜小蜂寄生黑"蛹"的空间分布与其若虫寄主基本一致。

关键词: 日光温室 温室白粉虱 丽蚜小蜂 樱桃番茄 空间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套袋苹果内新害螨——乱跗线螨

果树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苹果黑点病(黑点症)主要发生在套袋苹果上,发生率高达90%。为进一步确定套袋苹果黑点症的危害因子,2003-2005年进行了调查、模拟昆虫危害、室内培养、药剂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套袋苹果上和果袋内的害虫数量总计为2079头,其中乱跗线螨占91.8%;乱跗线螨的发生与“黑点症”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而康氏粉蚧和甲螨没有此相关性;刺孔试验出现了与苹果“黑点症”相同的危害状;在使用化学杀螨剂的化防果园苹果“黑点症”的发生率仅为12%;“黑点症”病斑处的黑点并不随着果实的生长而扩展,在室内高湿培养下亦不扩展,这一点不同于其他病害的发展规律。综上所述,乱跗线螨(Tarsonemus confusus Ewing)是套袋苹果“黑点症”的危害因子之一。

关键词: 苹果 乱跗线螨 黑点症 套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蛋白激酶的规模化克隆、表达及活性研究(简报)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蛋白激酶几乎与所有重要的发育代谢过程有关,已知在植物的发育、自交不亲和、雄性不育、抗逆和抗病等生命活动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1]。蛋白激酶在各种生物中广泛存在,根据网络公布的水稻全基因组序列图谱,通过同源序列比对,TIGR Rice Genome Annotation-Release4共找到了1532个具有激酶结构域的蛋白质(PF00069)[2],拟南芥中也存在1053个激酶[1],这些激酶与它们的上下游蛋白质组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网络,调节着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对外界环境的反应。

关键词: 水稻激酶 克隆 表达 自我磷酸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茄子单性结实果实发育规律与营养物质的关系

华北农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茄子单性结实品系D-11和非单性结实品系S8为试材,研究了果实发育、营养成分变化与茄子单性结实的关系。结果表明:D-11品系在不授粉的情况下,仍具有较好的结实性能,其单果重和果实纵横径均接近于授粉后生长的果实,且比S8品系果实增重快、果重大。授粉当天单性结实品系子房中蛋白质含量比非单性结实品系高59%。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D-11和S8品系果实内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则呈下降趋势,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茄子 单性结实 果实发育 营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寄主蒲螨种群间亲缘关系的RAPD初步分析

昆虫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RAPD技术分析了采自河北昌黎和天津蓟县等不同地点的9个不同寄主的蒲螨种群间的关系。通过对100条RAPD引物的3次重复筛选,获得32条重复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应用这32条引物共扩增出268条带,依据这些条带计算遗传距离,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蒲螨种群可分为3个组(A、B和C组)。其中A和B组属于小蠹蒲螨群,A组由护林神蒲螨Pyemotesdryas组成;B组由小蠹蒲螨P.scolyti和寄生于松树小蠹Scolytidaesp.的蒲螨组成;球腹蒲螨群组成C组,并分为两个分支,寄生于桃树小蠹寄生蜂Pteromalidaespp.的蒲螨为一支,寄生于柏肤小蠹PhloeosinusaubeiPerris、皮蠹Dermestidaesp.、日本二齿茎长蠹SinoxylonjaponicumLesne(黑枣树和柿树)和桑梢小蠹Cryphalusexignus等的5个蒲螨种群为一支,这5个蒲螨种群形态上未见明显差别。C组中的寄生桃树小蠹寄生蜂的蒲螨与该组其他蒲螨种群的遗传距离最远,达到0·3236~0·4111,并且存在生殖隔离,该蒲螨似已分化成为独立的新种;C组其他种群是否存在近缘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蒲螨 寄主 分化 RAPD 亲缘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种质资源果实主要数量性状变异及概率分级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通过对草莓种质资源的主要数量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草莓果实主要数量性状的变异情况,并且对这些数量性状进行K-S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量性状统一用(X-1.2818s)、(X-0.5246s)、(X+0.5246s)和(X+1.2818s)4个点分为5级,从而使性状值落入1~5级的概率分别为10%、20%、40%、20%和10%;或用(X+0.5246s)和(X+1.2818s)2个点分为3级,性状值落入3级的概率分别为30%、40%和30%。

关键词: 草莓种质 数量性状 变异 概率分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推荐施肥指标的修正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3种肥料效应模型,分析模拟了太行山山前平原高产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的施肥量与作物产量之间的效应关系。结果表明,采用线型+平台模型拟合,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91 kg/hm2和39.7 kg/hm2,在保证作物产量不减的情况下,比当地农民采用的传统二次型施肥模型的施氮量分别减少59%和79.7%。华北平原高产区长期过量施用氮肥,造成土壤中有不同程度的硝态氮积累,故施用基肥时,应特别注重测定田间土壤根层(0~60 cm)的硝态氮含量。通过养分平衡长期定位试验表明,该区磷肥合理施用量为P2O575 kg/hm2。实行冬小麦秸秆还田情况下,冬小麦季宜施用钾肥K2O 45 kg/hm2,夏玉米季可以不施钾肥。依据该文推荐的施肥指标可使冬小麦季节省肥料投资407.4元/hm2,玉米季节省肥料投资503.8元/hm2,两季作物的施肥利润均显著提高。为中国华北平原粮食高产区合理施用化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施肥模型 肥料效益 硝态氮 推荐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碳氮比肥料组合对肥料氮生物固定、释放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采用室内模拟试验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C、N比肥料组合(玉米秸秆+尿素)对肥料N生物固定、释放及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组合的C、N比越高,土壤微生物对肥料N的固定量越大。但其释放率逐渐降低;肥料组合的C、N比越高,对土壤NO3--N的抑制作用越大;麦田玉米秸秆还田时,调整其C/N≤20为宜。

关键词: C、N比 微生物量氮 生物固定 小麦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